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繁盛,源于中国现代作家与土地、乡村、故园的精神血缘,源于他们对尴尬的现代都市生存体验的反抗。放逐、漂泊与回归的不同精神历险与生命体验,形成了现代作家不同的乡恋心态。对乡村文化的反叛与眷恋,构成了现代乡土小说的基本主题形态。而“整合”——西方近现代艺术精神,同民族文学传统的不断冲突融汇、整合发展,并最终走向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文学——成为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艺术选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代英语世界对于晚清小说的研究迥异于国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政治/革命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韩南、王德威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专注于发掘晚清小说的"现代"意义,充分肯定其叙述视角的独特意义与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他们的研究突出了晚清小说叙述主体的创新意识,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路径扩展至晚清时期,进而揭示中国文学与众不同的"现代性"。究其原因,既有当代英语世界学者自身的研究动力,也是晚清小说创作主体和西方话语的跨时空对话的结果。创作主体的现代意识与读者深切的现代感受交融,生成当代英语世界学者对晚清小说多重现代性特征的理解:晚清小说作家不仅具有"现代"商业意识,而且还具有"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和价值的生成、其作为地方性知识上升为普适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古代经典的重新"阐释",这种"阐释"不再仅仅只是一种方法,而是西方现代哲学解释学所强调的"本体性的阐释",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只能在这种"本体阐释"中生成.西方现代解释学有关经典阐释的基本观念,超越了传统的解释学理论,实现了由方法到本体的重大转向.这种阐释之本体化转型,较好地回应了经典阐释活动中诠释个体与经典文本、主观与客观、传统与现代乃至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等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我们可以把这种本体化阐释,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实现其当代性价值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希伯来文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期,以色列建国后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内容上看,现代希伯来文学更多表现犹太人在传统与现代、本体文明与外在同化相互纠葛之间的内在心灵冲突。近半个世纪以来,活跃在文坛上的以色列作家主要有“本土作家”、“新浪潮”作家及其之后出现的第三代以色列作家。在我国,对于现代希伯来文学的译介始于“五四”前后,当下的情况是,小说、诗歌等文类的作品逐步得到译介,对于现代希伯来文学史的研究与教学也正在起步。  相似文献   

5.
张献青 《东方论坛》2008,(5):128-1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腹内嵌入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基因,使得中国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相异的文学景观。百年来,众多作家、评论家在此领域爬梳整合、笔耕不辍,众多作品和研究成果如浩瀚夜空的繁星,精彩纷呈。时过百年,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正逐步走向穷途末路,而德州学院的翟瑞青女士继《现代作家和教育》之后,  相似文献   

6.
五四儿童文学的历史生成是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紧密关联的.认同危机内在驱动了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中国新文学寻找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学实践.儿童本体的书写折射了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中国历史及民族“新生”的思考.在西方形象与古典形象的双重他者的制导下,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融合与冲突,其性质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价值重建与意义重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是一个成就与问题并存的领域.它从一开始便将自己的学术起点置放在对研究对象的"正名"当中,这里显然存在着对于学术活动的认识上的某种误区;如何发掘抗战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启蒙、文化自省的相互关系,依然是一个值得展开的话题;同时,中国抗战文学也不是左/右、进步/反动、爱国/卖国的简单对立,而是中国作家在自身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之时复杂的精神选择的综合表现,作为研究者,可以从多方面发掘和阐释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乡交响中的小城乐章--浅论现代作家的小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生存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作家,以深沉而理智的历史主义眼光审视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土地,在整体性的审美视野中生发出"小城"这一历史文化形态,并从审美意识、忧患意识和家园意识的多维角度,将其上升为审美本体和哲学本体,从而探索出现代作家博大的人文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心理学中女性特质研究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话剧史。具体以田汉、曹禺、夏衍三位话剧大师为典型代表,从作家本体的女性特质、中国古代戏剧中女性中心说的承袭以及现代话剧中有关女性主题的深入挖掘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学者关于“体验”的深刻认识,对辨析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本体性很有启发。可以从真实性、话语体式、言说方式的视角来审视作家的体验对中国现当代散文本体性建构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百年来,支配我们文学史研究的是一种进化论文学史观,它必然带来一元化的结果。真正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多元化的。我们的近代文学研究要实行多元化,必须正视以前被否定的文化保守主义作家,理解他们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接受西方影响的做法,发掘他们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语境中,法国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充当了发掘中国文化和展现中国面貌的重要角色。他们遵循相似律、接近律、相反律的想象逻辑对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绘与重构,进而生成了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知识和图像。中国既是剧作家克洛岱尔诠释天主教真谛的神器,也是诗人谢阁兰拓展"自我帝国"的意识疆域的触媒和亨利·米修拯救西方"野蛮人"的一个良方。可以说,法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构成了克洛岱尔、谢阁兰等现代主义作家反思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拓展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思维,拓宽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题材和主题的疆界,显示出西方近代文明在全球化历程中对他者文化的重大形塑作用,也对我们反思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作为一个西方作家,却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明显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对其极深的影响。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创作及理念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时期文学,许多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视作“知音”,这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2 0世纪的西方文学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一个性质的概念 ,是在西方社会“物的意识”弥漫下作家发掘人的本质、认识人的特征的产物。它深刻地体现着 2 0世纪西方作家认知模式、文学观念、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并确立了文学作品的现代主题 (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独特理解、强调荒诞境遇中人的自我意识、探索现代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和现代艺术表现方式 (热衷内心抒写、非理性意识的哲理化凸现、注重现代人的情绪结构的表达以及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创新性等等 )。  相似文献   

15.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共生并相互影响。通过整理分析西方美学中艺术情感理论、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关系,从哲学、美学精神及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角度论证美学本质是艺术情感与精神问题,西方现代艺术美学特质是对艺术情感和精神的本体主义追求。从西方美学角度探究西方现代艺术内涵,以艺术生命形式体验并挖掘现代艺术表现语言,为当代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提供美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6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在本体层面与应用层面上都取得很大成果.本体成果体现在词类、词汇类聚、词汇化、词义演变、文化词等方面,应用成果体现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习得、词典编纂研究等方面.从整体上看,2016年词汇研究的微观方面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重于宏观,注重将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相结合,有些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如两岸词汇比较研究、词汇的数据库构建等,有待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发掘经典著作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集中体现于《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的古代小说史研究方法,其将西方文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治学之法融会贯通,将理论分析与文献考据相结合,以社会历史批评发掘小说的社会文化底蕴;以文化比较研究拓展小说审美维度;以古典目录学之法梳理小说观念的发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小说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对建构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小说创作十分有效地利用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资源,塑造和发掘了一种更坚韧、顽强的国民“优根性”,并将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体系。同时莫言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的历史观和人性观念以及融化西方现代小说技巧的能力还建构了新的中国作家与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也是文明、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的当代中国形象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生命与荆楚文化保持着血缘般的亲密关系。荆楚文化以其丰富的哲理内涵,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文化思想及其审美观念的形成;中国现代作家在用身心解读荆楚文化经典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深层内蕴;荆楚文化的艺术精神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的艺术创造,他们的文学生命中有着浓重的荆楚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