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从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熊彼特的“趋同论”;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先后掀起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究其缘由,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倡导的“普世价值”削弱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则成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兴起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末,国际社会格局的变化,使得现代性问题随之成为一个东西方社会不得不正视的现实理论问题。而自由主义的现代性社会理论言说。由此也成为赞赏与批评的理论焦点。究竞自由主义的言说普适性由此获得了证明,从而终结了历史?还是说它仅仅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非自由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仍然保有进入社会实践领域的可能性?本文将从‘老主义面临新问题”“地方性知识及其突破”“在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自由主义何以普适”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20 世纪终结、全球化时代来临: 人类在这个世纪之交面临一个多重历史演进的聚合点。从最近的重大历史变革回溯, 我们会发现冷战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欧美大国传统的霸权之争的继续、顶点和终结。20 世纪是充满战乱、灾荒、革命和反动的世纪, 又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全面铺开,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亚非拉各民族的现代化努力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世纪。中国在20 世纪终于从睡梦中醒来,实现了急剧的历史变革,通过辛亥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三级跳”, 跃进到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主流中来。中国与西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是21 世纪历史演变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4.
不能把宣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终结简单地归结为承认社会主义的胜利。但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终结绝非人类历史的终结,人类在陷入新的全球困境的时候重新想起了马克思,已经成为令人感慨系之的一种时代转折的信号。这就是历史:它在需要某种人物的时候,终究会创造出这样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 ,在 3 0年后的今天 ,对它的反思却日益显得必要和重要。因为 ,在已经成为过去的 80年代和 90年代 ,“阿多诺对‘总体体系’的预见 ,最终以出人意料的形式、不折不扣地变成了现实”。① 现实和理论的新进展 ,迫使我们重新回到阿多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这一历史问题上来。必须申明 ,这里所说的“终结”并不首先意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力的日渐消退 ,而是着重强调它内在固有的理论发展可能性空间的穷竭。只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才接着追问终结的外在标识。张一兵教授认为 ,在阿多诺和霍克…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于20世纪西方其他左派思潮的一般理论特征,它是本真马克思的诉求和工业现代性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这一终结的理论特征表现为在全面批判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否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和人的解放逻辑。法国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则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走向衰落。终结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演化为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形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并不意味着其理论效应和研究价值的弱化,对于其理论逻辑的反思与讨论是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化的表现和机遇。  相似文献   

8.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开拓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展开西方全球化的图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力图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可以任意主宰的世界,便把一切民族性的、地域性的东西都想划归并置于西方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之下.这样,它们就不断地制造不平衡发展状况和"联合发展态势",并利用跨国公司这一栽体来推动西方全球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复制,环境问题自然而然地随之产生且越演越烈,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大肆破坏全球环境的历史过程中也在培养埋葬自己的另一种"全球化"--社会主义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充满盲目乐观主义色彩的福山历史终结论虽然凸现了其在触及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矛盾时的全球性理论视野,但是其基本立场是客观唯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这从根本上导致其内在的理论困境和外在的现实困境。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使其在理论上静止、孤立和片面地把握全球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则使其面对差别、边缘质疑的实践方面陷入无法自拔的现实困境。因此,回归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走出福山历史终结论困境的可能性道路。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终结”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结论,后现代主义哲学彻底否定了传统哲学,得出了“哲学消亡”的命题。本文从对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到的三个层面再探“哲学终结论”。  相似文献   

11.
张过 《南方论刊》2012,(11):53-54,37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福山就宣称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历史的终结”。他的“历史终结论”自提出起就受到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不断的挑战,而福山也在这些批判和挑战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二十余年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逐步退去华丽的哲学外衣,而更加注重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理论构建。在历史哲学上的让步、在政治科学上的改变与坚持以及对现阶段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共同构成了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析了全球化的主体与受体 ,区分了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观愿望与世界历史的客观趋势 ,论述了“赞成”或“反对”全球化的具体涵义 ,甄别了全球化的实质不是西方化而是普世化。  相似文献   

13.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从普遍史的角度,认为历史具有方向性,同时也具有终结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也是一位"历史终结论者".福山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目标的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终结.福山的这一观点是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化,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反对把自由民主制度理解为历史的终结,而只是把它视为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怀旧在本质上大概是没有“古代怀旧”和“现代怀旧”的差别的。作为一种美学实践,怀旧也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怀旧意象,现代都市小说中的怀旧主题(从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到张爱玲、苏青,再到苏童、须兰、王安忆等),80年代末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再回首》、《团支部书记》等),90年代以来的感伤电影和“老”系列的摄影绘画艺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粉》、《风月》、《上海故事》、《花样年华》等,老照片、老城市、老房子等);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  相似文献   

15.
“终结论”思潮勃兴原因透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历史必然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社会的“终结论”思潮亦是如此。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化的延展、“普世价值”的宣扬、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主客观条件促使“终结论”的兴起并于80年代再度勃兴,成为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探寻终结论思潮产生的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陈赟 《学术月刊》2022,(1):34-45
历史过程的时间性指向一种历史沧桑感,其核心是历史的无常性,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偶然、变易与无序,由此而有在历史中生存的意义焦虑。西方思想将历史无常体验为历史意义的虚无,并通过“普遍历史”构筑的“普遍性”,来抗拒历史的无常。最能体现西方文明性格的普遍性(universality)由两种传统构成:一是古希腊哲学提供的概念化思想工具,它使得普遍性在语言及其逻辑机制中以概念化运动方式加以建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脱离质料的形式;二由基督教尤其是其中的保罗传统提供,它意味着隔断一切自然与文明论脉络的超越的普遍性,同时它将历史的意义系之于末世论的未来,这一未来意味着一种在时间之中消解时间—历史而抵达永恒的“特殊时刻”。以上两者结合,形成了西方近代历史哲学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回应的是“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同时又内在包含着对“历史中的意义”的贬抑,因而它意味着对历史的非历史处理,由此而难以避免历史终结的病理,这一病理最终导致的是历史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17.
语言革命与当代西方本文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篇“镜式”本质的终结与语言本体观西方人文科学在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之一是传统的“镜式”本质观的终结。这种终结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人的“镜式”本质被废弃,转而开始向人本身、人的生存状况掘进。这一转化从康德就初露端倪,在后来的哲人如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的不断追问下,形成了20世纪以来的一股强大的人本主义思潮。另一是在这种背景下的语言的“镜式”本质的终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①,从语言工具论转向了语言本体论,它是以分析哲学的出场为标志的,弗雷格、维特根…  相似文献   

18.
“后工业社会”与“乌托邦”———贝尔与马尔库塞之比较研究王昭锋(山东省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山东聊城252059)一、历史遭遇了什么?在人类举步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历史迎面遭遇了一连串的问题。历史要终结了吗?终结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在下个世纪是否真的意...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文化的转型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大变动和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危机最突出地表现为现代人对个体身份和集体同一性的认同危机。怀旧是现代人解决认同危机最普遍也最切身的途径。从时间维度上讲,怀旧就是保持自我在时间、历史、传统和社会中的“深度”;从空间维度上讲,怀旧就是寻找“在家感”,重建“本土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意识以及它在文学文本中的呈现。本文深入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内部去寻找“怀旧”意识产生的理论“生态环境”,并探索“诗人还乡”所要归回的“生活世界”。文艺作品中的个人性“怀旧”是一种审美活动 ,经过艺术表达之后的“怀旧”事件明显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怀旧”活动。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 ,集体性“怀旧”深刻反映了东方民族的心理—文化积淀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