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孟之天强调天的道德属性,在天人关系上人以天为道德本体,人可以与天合一。《圣经》中之上帝是人不可预知的,超越人的认识能力,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单向度的信仰关系。由于孔孟之天与《圣经》中之上帝的不同,儒家和基督教的终极宗教精神也就有了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2.
《圣经》的“义人”和《道德经》中的“圣人”分别代表着基督教传统和中国道家传统的不同原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特征.“义人”在《圣经》是信仰上帝、严格遵行上帝命令的人.而“圣人”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才能道德智慧极高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3.
《圣经》中的《创世纪》一章,揭开了人类世界的神秘开端,其浓郁的神秘色彩自不待言,伊甸园中的主要形象——上帝、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以及蛇,已成为西方后世文学的人物形象画廊中永恒演绎的原型形象。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飘洒出鲜明强烈的人文主义气质,一方面又弥漫和透露出《圣经》人物原型的色彩与底蕴。根据神话原型理论对莎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重新阐释,可以为现代人在各种现世诱惑前所面临的人性分裂与精神危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4,(1)
希伯来《圣经》正义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内涵,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政治哲学的宗教正义。《圣经》中蕴含的正义观系统,包括神的正义和人的正义两个层次,而后者又包括"因行成义"的一般原则、以《摩西十诫》为核心的律法,以及公正审判、公平交易、体恤弱者、善待异族等正义规则。与古希腊和近现代政治哲学相比较,希伯来《圣经》正义拥有超验与神圣性、综合性、泛法律性等特征,因此它对于古希腊哲学以及近现代非宗教正义论具有借鉴与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常柱 《兰州学刊》2007,(7):35-38,116
社会契约论作为逻辑设定的国家学说给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哲学带来了深刻影响.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的根源,更与《圣经》"约"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圣经》"约"的精神养育了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彰显了《圣经》"约"的精神.古典社会契约论强调人类的理性本质,突出人的平等与自由的权利,而所有这一切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李溢 《云梦学刊》2009,30(3):97-103
五百年来中外学界一直用人文主义观点,把米开朗基罗在《创世纪》中的上帝形象解读成人间英雄,将其画旨归结为歌颂人的创造和伟大。其实,米氏《创世纪》中的上帝形象是对摩西的“烈火”、以赛亚的“长衫君王”和但以理的“银发圣父”等上帝原型的承续和再创,其画旨是表达人的悲郁无助和对神的伟大救恩的颂赞和呼求。  相似文献   

7.
人和上帝的关系是《圣经》中的一条红线,表征为人的堕落和上帝对人不懈的拯救,其间人对上帝的认识经历了从“自我为中心”到“实在为中心”的实质性的转变,从而人和上帝的关系也由疏远变为亲近。  相似文献   

8.
《远离尘嚣》与《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中的男女主人公与两个《圣经》原型人物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展现了小说中双方各自所代表的基督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且 ,哈代在创作当中对《圣经》原型进行借用与重塑的同时 ,也充分反映了他自己矛盾而又复杂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西欧宗教信仰的式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世界价值观调查、国际社会调查计划以及欧洲价值观调查这三层次国际调查 为依据,对20个国家的基本宗教信仰进行了比较分析。过去20年中宗教信仰的迅速衰落,地理上仅限于西欧。分析涉及的问题有:上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人身上帝(他亲自知道每一个人)或者说一种精神化的力量的感受,宗教社会化,祈祷和《圣经》的意义,与年龄组相关的宗教信仰丧失状况以及不同世代之间的动态。本文的主导思想是有可能用社会学的方法判断上帝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与否;有些人相信上帝存在,是可以观察到的社会事实。对某些教条的信仰衰落了,但这导致的是怀疑和无所谓,而非无神论。  相似文献   

10.
周桂钿 《河北学刊》2005,25(6):44-51
董仲舒的天是多义的,一是整个宇宙,一是与地对应的上空,一是本原,一是神灵.神灵的天会与人君发生精神感应,天人感应经过一系列论证以后才确立的.董仲舒的天与<圣经>中的上帝相比,有位置、形象、说话、创造、祭祀等许多方面的不同.<圣经>中的"上帝"有很多故事情节,而"天"则没有任何故事情节,也不说话,天比上帝更抽象.上帝与天,是信仰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别.  相似文献   

11.
论犹太文化的自由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上长期流散的民族,犹太人渴望、珍视自由并积极地为之斗争。作为西方宗教和精神的重要源头,犹太教通过《圣经》、《塔木德》和拉比文献传达了其尊重人的自由表达和行动权利的一贯传统。作为自由的创造者和监护者,犹太教的上帝赋予人类以神圣的自由意志,并希望人类参与世界的进一步创造和更新。犹太文化通过历史和宗教将自由元素融会到民族和世界精神之中,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云翼 《理论界》2012,(11):114-115
在西方哲学史上,斯宾诺莎是西方理想主义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一员,他的一元论哲学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笛卡尔的二元论。在其哲学代表著作《伦理学》中,唯一的实体——亦即上帝——处于其哲学体系的顶端位置。而在《神学政治论》中,斯宾诺莎又提及了神学应当与哲学分离,乃至神学与政治的分离。本文将以梳理《神学政治论》中关于圣经批判方面的章节为主,以图从斯宾诺莎所使用的批判方法中挖据这其中神学与哲学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成长即人的社会化,它不仅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生理上的发育过程,还包括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塑造过程。“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到的一种阻碍成长的情结。约拿是《圣经》中的逃避职责不传道的人,被鲸鱼吞入腹  相似文献   

14.
《吉檀迦利》神的审美意象与《圣经》上帝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方 《云梦学刊》2004,25(6):87-90
从文学发生学的视角考察泰戈尔《吉檀迦利》诗集中的“脚凳”、“座位”、“杯”、“长袍”、“主”、“父”、“情人”等神的意象与《圣经》中上帝意象的关系,可见中外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泰戈尔的宗教思想和神的观念未受基督教影响的观点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5.
“选民”是犹太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示上帝与犹太人的特别亲近的关系,规定了双方的义务和责任。“选民”概念源于《圣经》中关于上帝与犹太人立约的记载,圣殿被毁之后,又得到拉比们的继承与发展。在近现代,随着犹太教内部分化为不同的派别,犹太人对“选民”一说态度各不相同。一般而论,正统派因袭旧论,改革派则或修正,或摈弃不用。  相似文献   

16.
马歇尔是英国剑桥学派、即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被列为世界名著在许多国家印行。马歇尔在旧中国也曾名噪一时,不少人把他尊为政治经济学上的摩西去崇拜。资产阶级的教授在大学讲坛上竭力兜售他的庸俗理论,一些文丐又把他的著作捧为《圣经》,以图抵消《资本论》在中国的影响,不从者有之,受益者甚多,这当然是解放前的事了。  相似文献   

17.
尚烨 《阴山学刊》2005,18(5):73-7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圣经》与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关系。对于中国现当代诗歌来说,在世界宗教经典作品中,《圣经》无疑是最大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19.
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作品在加拿大文坛上经久不衰,她被誉为"加拿大文坛上的常青树"。《上帝的玩笑》这部小说为她赢得了加拿大总督文学金奖的殊荣。在小说中,作者对圣经典故有深刻的领悟,从中汲取营养,使作品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人类是从那里来的?许多世纪都一直是个哑谜。基督教的《圣经》说,人是上帝造的,而且编造了一大堆动听的神话。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托马斯·赫胥黎根据进化论原理,以充分的科学论据证实人猿同祖,从而揭示了人类起源之谜,推翻了上帝造人的谎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