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柳条边是清朝政府在辽河流域修的一条柳条篱笆,用以标示禁区的界限,禁止一般居民越过篱笆打猎、放牧、采人参。柳条边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适应其扩张政策的需要,在一九六九年六月十三日的政府声明中,竟把这样一个和国界毫不相干的柳条边硬说成是清代中国东北的“国界”,说什么“满洲的臣民如果越过‘柳条边’的界线之外,就被认为是出国了”。妄图以此证明柳条边以外黑龙江和  相似文献   

2.
清初,为了确保"龙兴之地",在东北修筑了柳条边,它的修筑达到了保护特产,以界"内外",保持满族旧俗的目的,但是柳条边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东北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最终,使这一块"净土"成为清朝以后的内忧外患之地,而不得不废弃。  相似文献   

3.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 1932年日本炮制伪满洲国 ,是东北边疆边患日益严重、边乱频仍的历史时期。东北地方政府在这一时期为治理边患、平息边乱、开发边疆、反对“满蒙独立”推行了一系列诸如“移民实边”、“屯垦兴边”、“以路治边”、“以夷制夷”等治边政策 ,为维护东北边疆的稳定与开发和祖国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东北边疆的历史地位及东北地方政府治边政策产生的背景、特点进行分析 ,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治理边疆的经验教训 ,这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 ,无论从发展学术 ,或对现实的需要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前期对东北的治边思想,是清王朝治理全国边疆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大一统”、“从俗从宜”、“分而治之”以及“中外之防”等四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清朝制定正确的治边政策,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中写了“柳叶渚边嗔鸴叱燕”这样一个事件,读后不禁使人默然沉思。事情发生在春季的一个早晨。薛宝钗命鸴儿、蕊官到黛玉处去取蔷薇硝。在回来的路上,“因见叶才点碧,丝若垂金”,鲜花盛开,便与藕官三人采了些柳条、鲜花,坐在柳叶渚边的山石上编起花篮来。正在这时,春燕、春燕的姑妈与其娘先后来到,因“见采了许多嫩柳”和“许多鲜花”,犹如“心疼肝断”,便连打带骂地大闹起来。这些人都是贾府的奴隶,他们却不能团结起来向统治者开火,反而自己打起来,这难道不是有些奇怪吗?  相似文献   

6.
作为辛亥“首义元勋”和民初政要,黎元洪在民国初年就东北移民实边之问题不断发表政见,其中包括具体实施方案,成为当时东北移民实边舆论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黎元洪对东北边疆危机及应对之策的关注,由于种种原因,黎元洪的主张大多并未付诸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移民东北充实边疆以抵制外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为了巩固国防,开发边疆,调整人口布局,安置灾民,实施了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移民实边”战略。这一战略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列强尤其是日本、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步伐,增加了官府的收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一书准确概括了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的思想体系.提出“华夷一统”、“华夷之辨”、“羁縻而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的核心;该书学术视野广阔,内容详赡弘富,在探讨三种治边思想的问题上,以史为鉴,注重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一部当代中国边疆史研究中具有前沿性的力作。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十时,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派人把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疯狂进攻。日本铁路守备队也在南满铁路沿线,占领了安东(丹东)、本溪、营口、海城、辽阳、铁岭、四平、长春等地。同时,日本驻朝鲜军队越境窜入东北。接着进犯吉林、黑龙江和锦州等地。至一九三二年一月,仅百日左右,东北全境几乎为日军全部占领。这就是举世皆知的“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上海日报公会观察团1929年5月的东北之行及其相关报道和旅行书写的问世,长期为南方媒体上穷兵黩武和粗野无文的“刻板印象”所遮蔽的东北,终于有机会显现自身。当此“东北易帜”完成不久而“中原大战”山雨欲来之际,“东北”不仅是左右中国政局走向的胜负手,更是侦测救亡图存之时代主题的潜望镜。而赵君豪和严独鹤各自以“旧文学”形式记述此行的长篇游记《东北屐痕记》与《北游杂纪》,最早和最为深入地向南方读者介绍了“新东北”形象。通过观察、倾听和交谈,他们尝试理解东北社会建构自身价值与意义系统的资源与方式,从其“固旧式”的文化传统中发现了防维边圉和寻求现代的“新气象”。这种对于东北苦难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际情势和顽强的斗争精神的体认与尊重,或许正是两者的旅行书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而所谓“旧文学”的历史地位也应该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来自关内的难民大量涌入东北,民国中央和东北地方政府出于安置难民及巩固东北边疆安全之双重考量,引导难民在关东大地定居垦植,开发荒地、发展农业,改变当地地广人稀的空虚局面,成为当时东北移民实边政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东北边疆之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日本对东北的资源财富掠夺,是其自近代以来对中国资源财富掠夺的一个缩影。而且,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资源财富的掠夺无处不用其极。本文从“发行不兑换纸币的方式掠夺东北财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疯狂掠夺东北矿物资源”;“十四年疯狂掠夺破坏了东北自然生态”;“掠夺使东北人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等四个方面,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论证日本是怎么样从中国东北掠夺资源和财富的。本文批驳了日本右翼认为日本给中国东北带来了现代化的荒谬观点,指出日本在东北的所有现代化设施,其本身都来源于中国人民的血汗,并且其目的亦是为了更好地从东北掠夺财富。  相似文献   

13.
汉元帝丞相匡衡利用“郡图”之误,扩大“国界”,将临淮郡僮县乐安乡外闽佰至平陵佰“四百顷”土地划到自己的封地乐安侯国内。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在《王莽改制》的标题下把匡衡扩大“国界”、多占食封地当成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表现。而一些学术著作不加分辨地引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汉代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性。我们认为把匡衡扩大“国界”误认为“兼并”土地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汉元帝丞相匡衡利用“郡图”之误,扩大“国界”,将临淮郡懂县乐安乡外闽佰至平陵佰“四百顷”土地划到自己的封地乐安侯国内。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在《王莽改制》的标题下把匡衡扩大“国界”、多占食封地当成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表现。而一些学术著作不加分辨地引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汉代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性。我们认为把匡衡扩大“国界”误认为“兼并”土地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土地兼并,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定历  相似文献   

15.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而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柳条湖事变,接着迅速侵占东北全境。面对日本一步紧似一步的侵略行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而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却采取了极端错误的退让政策,酿成了中华民族史上未有的惨祸,这究竟是为什么?值此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重温历史,是为了记取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6.
日本移民对中国东北土地的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中国东北移民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作为一种主张和思潮,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中由来已久。早在日俄战争后,日本为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南部攫取的权益,向中国东北移民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当时一方面受中国当局的抵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向中国东北移民问题,在日本政府中并没有形成国策,日本政府对此尚未全面倡导和组织。 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概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兵侵占整个中国东北,为公然全面向中国东北移民创造了条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可以1936年7月日本政府确定“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为界限,分为试验移民期和大规模移民期两个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关东军和拓务省就多次研究,制订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和方案。关东军在1932年10月1日确定的“关于向满洲移民要纲案”中,明确提出了日本农业移民所具有的四项军事、政治作用,即规定“日本移民以在满洲国内扶植日本民族为指导以谋求远东文化之成就为重点”。就是说,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统治力量,充实对苏作战的后备兵源,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和进行奴化宣传。此外还有一个目的,那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东三省移民与近代城镇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关内人口向东北的迁移,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可谓“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1860年东北局部开禁,特别是1904年全面开禁后,随着大片土地的放垦,关内移民东北者络绎不绝,东北原有的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大批新的城镇纷纷兴起。这些城镇不是建立在军事驻防的基础上,而是在招民垦荒、移民实边与铁路、港口兴建的过程中,陆续发展起来的。此时,东北的城镇才真正具备了近代意义上的性质与规模。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以来,清朝统治者在封禁政策和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下,在柳条边和鸭绿江之间保留了大量的森林地带。保留森林区域的目的之一是通过隔离鸭绿江两岸的居民往来以维持一个中朝间的缓冲区,展现清朝"柔远之仁"。然而,19世纪末,东北成为了全球势力交锋和竞争的场所。在沙俄的压力和国内饥荒的困扰下,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鼓励移民,并开放鸭绿江森林用于商业伐木。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应对国内的马尔萨斯陷阱,将朝鲜半岛和清朝的东北视作扩张目标。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其在东北亚的地位,也为其对鸭绿江森林的军事控制和资源管理铺平了道路。随着1908年中日鸭绿江采木公司的成立,日本在中朝边境的林业发展中发挥的影响日益明显。本文以日俄战争前后鸭绿江右岸森林为例,着重考察林业发展过程中的森林消长与边疆形态的关联,试从森林的视角重审东北边疆近代化的过程,讨论有关森林的商业、交涉与冲突如何内化为劳资纠纷,并重塑边疆森林秩序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9.
日本1932年初发动淞沪战争,原因是:为了打击上海的抗日活动;转移国际社会对侵略中国东北和策划成立伪满洲国的视线;此外,日海军被日陆军在中国东北取得的“辉煌”战绩所刺激,决心在上海发动战争。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日本和沙俄为了争夺我国的东北和朝鲜,开始在我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认为“彼此均系友邦”,而置领土主权和我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于不顾,无耻地宣布“局外中立”,并且划定辽河以东为战区,任凭两个帝国主义强盗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