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伟大人格和斗争精神,抒发了爱国爱民的崇高理想和不同流俗的高洁感情,在创作中吸取前代和民间文学的精华而又加以融合创造,有着丰富的想象和绚烂的文采,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卓然特立,独放异彩,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为历代文学理论批评者所注重、研究、阐发、争论。这样,对于屈原作品的研究、评论,就成为历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屈原作品的研究、评论,从汉代就开始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论批评者继承汉代研究的成果,并有新的发展,比较注重用文学眼光、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历代文学理论批评家都很重视对文品与人品统一的论述,强调人品的高下影响文品的优劣,因而将人品的评价作为文品评价的基础,在评论文章之前总要先论人的道德品质。先秦两汉时期对此的理论阐释给后世文论家提供了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两汉之后的文论家们主要是沿着此前的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一条主线,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章辉 《学术界》2007,(4):38-46
后殖民理论旅行到中国后催生了中国后殖民批评.作为中国后殖民批评的一支,文论失语症命题表达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原创性缺失的焦虑,其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具体论断值得进一步思考.在本土经验和文学现象的基础上,在文学批评实践和哲学美学观念更新的双向推动下,当前中国文学理论方可获得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外 (主要指西方 )文学理论在研究趋向上发生过两次方向相反的“错位”。错位的发生使得双方缺乏共同的基础而难以展开真正的交往与对话。 8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从内部研究走向文化研究 ,自 90年代以来 ,中国文学理论初步确立了自身的自主性、主体性 ,并从内在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后 ,使得双方对文学理论研究有了完整的理解 ,从而出现了理论探讨对象、问题的共同性 ,逐渐走向了真正的对话。交往与对话是双方的理论各自获得复苏与生存 ,进而走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交往与对话中 ,必须充分认识文学理论的人文科学性 ,建立自身的主体性 ,这是不同国家独立主体的对话 ,不同理论思想、美学思想的对话。理论自主性、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在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文学理论 ,这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孤立主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以往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中生成、演变而来的。因此,研究批评史并不是额外附加的一项任务,而是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必然要求。不懂得批评史,就无法真正深入地研究文学理论。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题,惟有从批评史的角度去考察,才能获得比较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尔德·格拉夫曾说,现今"决定文学理论的是政治协商,而不是理性的思考".我国的情况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的无限扩展来替代文学理论的建构.实践证明,新的文学理论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美学这两块基石之上,以获得巨大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由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教程>是迄今为止在建构现代化文学理论体系方面最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的理论学科,它需要对"文学"的有关问题加以关注,而文学理论自身也就在这种关注中产生了话语的惯性,文学作为文学理论的起点,这一起点一旦启动,在研究的途程中就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篇论文从文学理论的话语资源、文学理论和文学之间的疏离与切入的矛盾关系,以及文学理论如何考察文学与文学在社会中呈现的状貌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近几年出版的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中,十四院校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受到好评的一种。虽然总的说来,它还是属于修修补补的性质,但它毕竟大胆吸收了一些科研新成果,例如它在谈到文学的阶级性时,着重论述了人性。这在建国以来的文学理论教材书中,恐怕还是创举,是值得欢迎的。遗憾的是:编写者虽然提出了较新的观点,有时又要照顾旧说,于是不能不陷于混乱。下面,笔者就书中涉及到人性的三个问题,试作一点分析和评论。一、人性中是否包括自然属性什么是人性?《基础》回答说: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包括人的‘自然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传播规模、呈现特点,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899—1916年:自发传播期;1917—1929年:自觉传播期;1930—1948年:系统传播期;1949—1978年:整体传播期;1978—2013年:开放传播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普遍接受,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契合性;二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关联性;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实需要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存在着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二是传播内容的混杂性;三是传播选择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影响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文学理论的范畴体系;影响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大学教材的编撰往往标志着新的知识生产体系与学科范型的确立,也标志着新事物、新秩序的开端。文学理论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物质承载形式,而且还担负着传播知识的社会功能。文学理论教材与学术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在知识生产与讲述方面存在差别,这决定了文学理论教材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性。20世纪以来文学理论教材知识生产经历了不同阶段,后现代语境下知识生产观念和研究模式变化带来文学理论教材知识生产的新特征。对文学理论教材知识生产现状的反思,也是对当下文学理论研究出现的新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183;史传》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评述文学理论的著作,其中的《史传》专论史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该篇史学价值的挖掘存在偏颇与不足,尚待继续开展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下的文学理论领域,文学理论的元理论向度与文学理论的文化理论向度对于文学理论的自身构成与自我确立可能是最有意义的.当下的很多文学理论方面的话题无疑都可以被整合进这样的视野中来考察.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的改变--理论在过去所具有的那种透明性与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复存在,理论和现实一样处于晦暗不明的含混状态,是文学理论的元理论走向与文化理论走向的共同原因.文学理论元理论走向与文学理论文化理论走向正是现实变化的结果,以及面对变化了的现实所需要做出的应对.  相似文献   

13.
许多作家,中文系的学生以及一般文学作品读者都“朦胧”地,却也是较为一致地感到我们的文学理论著作、教材、讲义(如《文学概论》)对于艺术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帮助不太大,俗称“不解渴”。王德勇在《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上撰文说: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构成、框架及表述方法)存有弊病,亟需改革。 一、现行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一类书籍)体系,主要是以哲学为基础,以认识论和政治的观点来观察文学现象,以苏联五十年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五论”——“文学的本质与特征论、文学作品的构成与分类论、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论、文学的创作过程论以及文学的欣赏与批评论为内容,插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述与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实例”而构成一个“框架”。这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是宽泛的铺陈式的结构,而不是小而紧的掘进式的结构。 这种“五论”体系,主要来自苏联季莫菲也夫的《文学概论》这样一个“模式”。粉碎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热点背后的偏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文学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理论热点层出不穷。为了使文学理论能获得健康的发展 ,不回避问题 ,对研究本身进行冷静地反思清理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本文试图从文学理论的学科独立性、学科性质、理论的历史向度、理论与现实实践的关系四个层面进行梳理 ,深入探析热点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非实践性品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理论建设与社会文化实践、文学实践相隔离;文学理论建设失却了对文学活动的有效导引和解释能力;文学理论建设对自身问题的漠视及自我导引、自我解释能力的缺乏.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非实践性品格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点:文学理论建设自近现代以来形成的理论先行的生成惯性;文学理论生产与消费的学院化、专业化;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的过度分治;文学理论界理论反思意识的普遍缺乏.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非实践性品格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三点:理论创新能力低下;文学理论建设失范、无序;文学活动失去了必要的理论看护与导引,文学活动的发展趋向无序与低俗.  相似文献   

16.
进行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研究,不仅要分析其与19世纪文学理论思潮的内在承继关系以及其与西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社会学、政治学等的关系,以获得一个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工作平台;而且要进行20世纪时代精神的基本分类,即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现代性"西方文学理论精神,进而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西学精神的转型,分析其"后现代性"产生播撒的内在原因、基本形态、价值转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格局来考察文学理论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尽管各个时代各种理论思潮都力图建立一套统一的终极性的文学规范和标准,但这一目标几千年来却从未实现过.相反,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总伴随着另一种或几种理论主张的相悖和抗衡.即使有那么一套理论体系曾暂时性的获得了文坛霸主的地位,进入自身的高峰阶段,但高峰到来之际,也就是危机降临之时,新产生的理论和创作的新现象会涌出来否定、削弱它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新理论会获得更新鲜甚至更大的影响.对现存理论的批判和反动,几乎成了文学理论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帆 《东南学术》2001,(4):75-84
本文论述了20世纪中外文学理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转折,特别注重论述了文学理论之中的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形成的“语言转向”带来了什么,社会历史又是在什么意义上重返文学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军 《学术论坛》2005,(10):163-169
科学是现代性的核心外在动力,科学理性外展到了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一切领域.科学理性与文艺复兴以来文学理论发展关系史的描述,提供了对科学理性反思和重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主导的文学理论未来的必要性、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吉林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中文系、《高校理论战线》和《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6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本年度文学理论领域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所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就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未来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前景和历史走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