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刚 《东岳论丛》2011,32(8):10-16
鲁迅对冯雪峰替自己代笔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不仅不满意,而且还不予承认。鲁迅在"两个口号"论争中对托派的忌讳,只是出于政治原则性的——当时他已经被共产党推举为文学上的精神领袖,在原则上他对托派不能不有所规避。而他之规避托派,主要还是不想让对手——"国防文学"派的周扬们抓住自己的辫子,从而在政治上陷自己于不利。而在私情上,尤其是在文学观念上,鲁迅未必会如那封答信中那样对托派持有那么大的恶感。因为托派的背后——不管是托洛斯基,还是陈独秀,毕竟都是鲁迅曾经心仪过的人物。《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这一公案,充分表现的是"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在鲁迅乃至中国作家中所引起的心灵冲突和撕裂。  相似文献   

2.
鲁迅究竟何时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学术界,这是一个还有争论的问题。有些研究论文,根据鲁迅在《三闲集·序言》中所说,是创造社“挤”他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才明白了先前的文艺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因此认为鲁迅是一九二八年才开始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并受到影响的。近年来,有同志又根据《新民丛报》曾经提到过马克思的名字,以及《民报》上有  相似文献   

3.
若非同志的近作《<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资产阶级权利’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范畴》(见《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三期)在有关探讨按劳分配的所谓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著述中,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重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我认为,在准确把握原著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深入地来认识按劳分配的所谓资产阶级法权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释《影的告别》鲁迅写完《秋夜》以后几天,又写了《影的告别》。如果说,《秋夜》是通过各种自然形象所构成的一幅秋夜的图画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那么,《影的告别》则主要是借“影”的独白来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情绪。高长虹曾经回忆道:“我初次同鲁迅见面的时候,我正在老狂飙周刊上发表幻想与做梦,他在语丝上发表他的野草。他说:‘幻想与做梦光明多了!’但我以为野草是深刻,他说了他象所译述的kupoin 的一篇小说的主人翁,是一个在明暗之间的彷徨者。我没有看见那篇小说,但野草的第二篇影的告别便表现得很明白。”(《走到出版界·写给彷徨》)  相似文献   

5.
蒋光慈与鲁迅的一段史实 鲁迅先生在《伪自由书·后记》中写道: “现在使我记起了蒋光慈先生。” “事情是早已过去,恐怕有四五年了,当蒋光慈先生组织太阳社,和创造社联盟,率领‘小将’来围剿我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大意是说,鲁迅向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魏绍馨同志在鲁迅研究领域相继发表了《“学洋务”过程中的思想矛盾——关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对话之一》《“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议》《鲁迅小说研究视角的转换》等文,对一些有关鲁迅的问题提出了“新议”,其探索精神令人钦佩。但读过他这几篇论文后,觉得他始终贯穿着这么一个观点:鲁迅早期(本文特指辛亥革命前)是反对、漠视政治革命的。由于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鲁迅前期功过是非的客观评价,故敢就此发表一点异议,以就教于魏绍馨同志并诸方家。  相似文献   

7.
××同志非常感谢你日前来信,对一九七六年《南京大学学报》第三期上我那篇《读鲁迅诗<自题小象>和<湘灵歌>》拙作中有关《湘灵歌》部分,提出了一些意见,促使我重新学习鲁迅这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政治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性,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光辉作品;重新思考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首广为传诵而大家意见颇为分歧,的确存在着不少难点的诗。首先是关于《湘灵歌》的时代背景和地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认为吕纬甫是“落伍者”,是“颓唐的悲剧人物”,这在现代文学界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但鲁迅的好朋友曹聚仁先生认为,《在酒楼上》(以下简称《酒》)是鲁迅小说中“最成功的一篇”,因为“表现了中年人的情怀”。他认为《酒》是把真的鲁迅勾划出来了,他就是吕纬甫”。[1]且不说《酒》中的许多情节取材于鲁迅本人的经历(如:到城隍庙拔神像的胡子,弟弟早死,为祖母、小弟迁葬的事实及有关苍蝇飞了一圈又停在原地的议论),单就小说中体现的吕纬甫与鲁迅相似的思想看,就可以说:鲁迅就是吕纬甫。结论当然应从对文本的具体分析中得出。先从小说中的“我”…  相似文献   

9.
其次,再就《未名丛刊》的书目广告进行考辨。《未名丛刊》即鲁迅在《<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广告》的引言中所说的:“所谓《未名丛刊》者,并非无名丛书之意,乃是还未想定名目,然而这就作为名字,不再去苦想它了”。鲁迅对自己主编的这套专收翻译作品的丛书是眷爱弥深的,直至一九三四年还感慨地说:“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然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现依据该广告子目《未名丛刊》部分的顺序,分别将鲁迅手拟书目提要以及笔者的考证次第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东北鲁迅学会主办《鲁迅学刊》1981年第二期是“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特刊”,已于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夕的九月一日出版,篇幅比第一期增加一倍。这一期里刊登了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以“独应”笔名发表的佚文四篇,同时发表了发现这四篇佚文的彭定安、马蹄疾的对这四篇佚文的长篇考证文章。本期以显著位置刊登了全国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唐弢同志给本刊编者的信和黄源、李何林同志为本刊写的特约稿《在鲁迅身边》和《从  相似文献   

11.
伟大作家鲁迅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最早的中译者,而芥川也许是日本作家里最早评论鲁迅的一个人。芥川却还不知道他评论的就是鲁迅。一九二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其中收三十篇小说,鲁迅译十一篇。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鼻子》,是鲁迅译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创作《铸剑》这篇小说的时间,据拙作《鲁迅在厦门》(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十月出版) 一书所说是:“《故事新编》中《铸剑》和《奔月》两篇,一写于十月,一写于十二月,都是在集美楼上写的。其中《铸剑》一篇原名《眉间尺》,首先登在厦门大学学生所创办的《波艇》月刊上。”其后,收到某师范学院同志来函洵问:一九二七年四月三日,《鲁迅日记》记云:“作《眉间赤》讫”。究竟这篇小说是一九二六年十月作于厦门大学,还是一九二七年四月作于中山大学?其后,又看到《鲁迅与<波艇>》一文说:《铸剑》作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贵刊1983年第1期,发表了王传斌同志的《<呐喊><仿徨>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作品》一文,是批评在贵刊1981年第1期上刊载的拙文《<呐喊>、<彷徨>与鲁迅的前期思想》的。王传斌同志阅罢拙文,有以教我,我很感谢。不过,我读了王传斌同志的文章后,也有几点鄙见,请传斌同志正之。  相似文献   

15.
鲁迅曾把日本自由主义作家和评论家鹤见祐辅的杂文集<思想·山水·人物>翻译成汉语,但鲁迅并不是一字不漏地全译,而是有所取舍的.本文将鹤见祐辅原著与鲁迅译著相对照,从鲁迅的取合中分析鲁迅对"自由主义"、对"幽默"、对"费厄泼赖"问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鲁迅何时才开始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这个问题,和他何时购买并阅读《天演论》有直接关系。 《天演论》,即英国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一书前面两篇文章的译述,译述者为严复。《天演论》的版本,最早是陕西味经售书处的刻本,时间约为1894年或1895年,后经修改,于1898年正式出版。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说到他购读《天演  相似文献   

17.
<正>"客观性"与"整体性"是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试图推进《野草》研究的突破点。汪卫东对《野草》整体性的论述,基于对鲁迅生平与思想历程的一个重要发现,即对以1923年的沉默为标志的"第二次绝望"的发现。在该书的第一章"1923年的鲁迅"中,通过对鲁迅日记、文本和生平细节的翔实考察尤其是对其心路历程的深入梳理,汪卫东揭示了1923年的沉默对于鲁迅的意义,将其视为"第二次绝望"的标志。这一发现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涉及到对于鲁迅生平与思想的重新划分与评价。汪卫东认为:"《彷徨》和《野草》既标志着他打破了  相似文献   

18.
《人文杂志》1981年第4期发表高信的《鲁迅<别诸弟>诗辨难》一文,对一些注家非难此诗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以为是对的。但有点历史事实高文引述不确,谨作一小的辨正。 该文在说明鲁迅写《别诸弟》前后六首诗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一九三六年鲁迅逝世之前不久,捷克著名的汉学家普实克曾经写信给鲁迅,请他提供一篇关于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的论文作参考,鲁迅当时觉得这是一件为难的事。现在我有机会参加西安地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让我谈谈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我觉得这同样也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20.
论《儒林外史》对原型的摄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文学艺术典型问题,本刊1979年第五期,发表了李传龙同志的《论艺术典型的实质》,从理论上作了阐述。继之,本刊1980年第一期发表了王永生同志的《生活·原型·典型》,以鲁迅先生的创作实践作了说明。今,再刊布高明阁同志的《论<儒林外史>对原型的摄取》,从古典作品进行了研究。如此,从理论到实践,有今有古,多方探索,对文学研究和创作,当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