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主张的参与式民主理论与中国儒家先哲孔子孟子的民本思想虽出于不同的时代,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对于伦理价值和社会性交往的宣扬,这对建构现代民主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因为它是克服当今西方基于个人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原子式个人主义民主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民本思想对调节个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冲突,实现现代社会和谐和个人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金科 《东岳论丛》2012,(2):138-142
先秦道家群己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众多救世理论中最富有个体主义理性的学说。以个体为本位,贵己为我的群己论,主张个体权利,注重养生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独立人格和自我超越。扬弃先秦道家群己论,构建一种"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群己理论,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荆世群 《船山学刊》2004,(2):175-177
群己关系即"群己之辨"是历史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它探讨的是群体、群众、集体和个体、个人、自我的相互关系问题.正统儒学强调个人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主张个体与群体和社会和谐相处;当群己利益对立时,要求个体服从群体、牺牲自我,在群己关系上体现出了"无我论"的传统.佛学、道家学派在群己关系方面基本上主张"无我"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未接触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潮以前,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群己观上赞成"无我"论;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研读了大量的西方伦理学著作,接受了布拉德雷、包尔生等人自我实现论的伦理思想,在群己观上主张"贵我"论和"精神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及其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毛泽东又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说,在群己观上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文要探讨的是: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其群己观的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社会的群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己问题是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主题之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维度。中国传统伦理在群己问题上向来重视整体而忽略个体,直到近代才有群己权界的“觉醒”;西方功利主义重视群己权界,在群己问题上凸现了个体主义,但其群己权界缺乏可操作性。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形态,倡导一种积极的良性的群己互动,保障的是主体创造性的自由。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群域”和“己域”互相尊重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借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天下”概念并构建“公共天下主义”理论框架,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中因为多元身份认同导致的矛盾与冲突进行新的理论解释,并构建“公共天下”中“天下人”价值观与行为的伦理新秩序。公共天下主义是指整个人类社会成员属于同一个公共天下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体系,认为全部人类成员都是公共天下的共同组成者、建设参与者、文明分享者、责任共担者与公共治理参与者。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共建、共享、共治的天下,天下人是平等的,天下人需要友爱与合作,天下人具有分布理性,天下人需要互助互谅,天下人共存共荣共担风险。天下人身份认同作为公共天下主义的伦理前提,可以作为调节各种人类共同体利益冲突与矛盾的工具,促进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于桂凤  吕莲凤 《理论界》2012,(7):158-161
当代中国是一个差异性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差异性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何和谐都是共同体的和谐,和谐精神是共同体价值的本质表达。建设社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构建一种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共同体价值。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培育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共精神文化是差异性社会重建共同体价值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梅  张立成 《学术界》2006,2(2):218-222
杜威认为,传统政治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概念性设定和纯粹人为的问题。社会性是个体性的真正来源,我们应关注个人如何以更好的联合方式形成某种更具有个体性条件的共同体的问题。而民主共同体就是人类共同体的标准和理想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精神生活出现了严重的犬儒主义倾向,它以认识论的怀疑主义消解了真理,以价值论的虚无主义解构了崇高,表现为公共生活的"假面化"特征与生存抉择的"去精神化"状态。其深度根源在于,一体化之绝对主义价值构建方式的失效,导致一元论理想主义遭到多元化社会主体的抗拒;其直接原因则在于,由于现代性的匮乏所导致的理想空间的狭窄与个人生存的艰难。因此,犬儒主义的扬弃路径在于正义和谐的共同体构建、自由人格的价值主体锻造与人民幸福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9.
走出以往共同体的困境,重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共性与成熟的共同体,必然要将和谐作为公共性的重要特征加以重视。人之所以在社会获得"孤立的个人"所不具备的生成优势,在于与他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交往格局,合作与共赢只有在和谐的共同体中才能长远。在这个意义上,构建和谐的共同体需要人们的合力,人们在公共视域完善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和谐思维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总体生成,其价值远景在于确立自由人联合体,使公共性的完善成为实现个性自由的重要方式,使和谐的共同体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中国 ,国家一直或彰或隐地作为最高价值存在着。但是儒家“小共同体”伦理原则一直是传统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基本建构材料。儒家将民族历史叙述义理化而形成的共同体伦理的民族性诉求取消了自然理则的普遍性诉求。如果没有超越价值的维系 ,自由、民主、个体权利等难免被种种世俗价值所扭曲和同化。“大共同体”和“小共同体”固有的价值诉求是今天市民社会成长过程中必须应对的双重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