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因有以禅入诗、入画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诗僧、画僧、诗画僧。文人墨客创作的“禅意诗”、“禅意画”与禅僧禅心外化的“禅诗”、“禅画”有本质上的区别。苏曼殊诗画带有明显的禅佛色彩,如其诗画里大量出现的禅佛名相以及带有“依我自悟”表征的“我”的形象第一人称代词,进一步强化了其现代禅僧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2.
屠青  毛建军 《南都学坛》2002,22(6):78-79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在他留传下来的 16 0 0多首诗篇中 ,其中言及佛理与禅趣的诗就有 10 0余首。这些禅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谓“自成一体”。王安石晚年禅诗的艺术成就包括以下几方面 :语言平淡 ,诗意恬淡 ;阐释佛理 ,启人心智 ;以禅入趣 ,尽显其志  相似文献   

3.
诗与禅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与诗论家同禅都有不解之缘。从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所涵盖的社会心理和民俗心理方面,从创作主体“心远地自偏”的人生体验、情感流向、人生向往同佛门“清净的禅定”境界的会通问题上,从道佛两家“无为”、“无欲”的人生态度与诗人“童心”相交的结合点上,即从文化与人生的角度,都充分显示出诗与禅的内在契机。禅渗透于诗,既是禅境与诗境的整合,也是禅道、诗道与人生之道的整合。没有禅就没有诗佛王维,有了禅才有陶诗的情怀,苏词的胸襟。  相似文献   

4.
禅诗是随着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兴盛起来的,它携带着禅的信息,具有禅疗和心理保健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禅诗宣扬的四个方面的禅理中:自性即佛、空观世界、无念为宗、随缘任运。仔细体悟禅诗中蕴涵的禅理,可以调整认知结构,改变不合理信念,化解不良心态,疗愈心理痼疾。  相似文献   

5.
全面考察晚唐著名诗僧齐己及其《白莲集》,揭示在禅宗思想影响下中晚唐诗歌中的独特的诗禅交融的艺术境界.以齐己与《白莲集》为内容,介绍齐己生平梗概及"白莲"意象的精神意义;统计分析《白莲集》,探讨齐己诗风的"清"、"苦"特征;齐己调和诗禅的努力以及《白莲集》独特的审美意象,揭示齐己《白莲集》所体现的诗禅境界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禅相通”说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不少学者作了研究。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现代视野与框架对这个命题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探讨了诗审美态度与禅的态度各自的内在意义,以及两者的同异,指出在西方美学没有引进中国之前冲国诗论家以禅沟通诗,以禅的态度沟通诗审美态度,是一种有理论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映湖禅师的禅事诗最突出的是吟咏庵寺的诗。将俗语作为禅语引进来,象征性地表现禅的事实,使其禅诗更显得名副其实。由于映湖禅师本人就是以禅僧的身份写诗,它所追求的诗和禅没有区别,在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不二世界,沉浸在具有修禅三昧的思无邪的诗境,展示了通过悟道实现自我塑造,以及面向众生的菩萨行格律,作为禅修行的结果吟咏的禅理诗,构成了映湖禅师所作禅诗的又一个特征。可以确认,映湖禅师的禅诗就是禅定的诗趣,处于诗禅一如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禅与诗,一属宗教,一属文学,本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其旨趣也各有所归。然而禅与诗又不无相通之处,二者一经相碰,便擦撞出了不了之缘:由以禅入诗、以禅喻诗到妙悟之说等,的确创造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上一次双赢的沟通。  相似文献   

9.
从宋代文字禅出发对诗禅关系作番考察,文字禅的形成可看作诗歌艺术对禅宗渗透影响的结果,禅宗内部亦形成了独特的禅家诗论。由此立论,诗禅关系并非时人所论为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而是一种双向渗透,这种互渗有其本体论、自然观及表现论方面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禅诗英译是中国禅宗文化和诗歌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路径之一.禅诗英译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禅诗中所包含的禅理和禅意在英语和英语文化中的再现.禅诗英译的方法主要有:以动喻静的转化法、添加注释的厚译法、视觉化译法、陌生化译法、改译法、词语活用法以及创造译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