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探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是一个交叉性研究领域,涉及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旅游体验等研究范畴,根据前述有关概念,分析归纳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这一概念。研究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的空间构成,指出它是由乡村生活、生态环境、休闲体验活动及产业活动等要素构成的,同时分析这一空间构建主体与构建过程。根据空间构成要素找出了乡村生态体验四种主要途径:乡村风光观赏、民俗风情体验、土特名产采种制作、乡村服务提供,在此基础上又阐述了这四种体验途径给旅游者在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以及逃遁体验等方面带来的体验感受。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是提供传统乡村环境与乡村生活展示和体验的载体。乡村景观的设计以乡村风光和乡村活动为出发点,不仅仅从传统乡村生活和美感出发,更要满足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各种行为的需求,考虑乡村景观体验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要是乡村景观设计的基础。乡村景观空间中的各种要素通过结构关系形成整体后才能呈现出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独特的形式和意义。通过分析乡村景观的设计需求,从体验者和居住者对乡村景观的体验需求、生态需求、审美需求、文化需求出发,以乡村景观空间中的点、线、面形态为中心,以静态和动态空间为切入点,提出塑造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的适宜性形态组织,建构乡村景观的空间特色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振兴,而山区乡村振兴则需依靠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才得以实现.鉴于山区乡村肩负生态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双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特殊使命,以及按现阶段山区乡村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多功能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理论视角,以乡村产业与生态振兴为山区乡村振兴的"两大抓手",稳步推动山区乡村振兴的进程.为此,应以村民全面发展及生活富裕为山区乡村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的目标导向;聚焦推进协同振兴的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关键领域;以乡村基层党组织嵌入为引领、以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为立足点、以合理适度利用乡村资源为必要原则、以"生态+"为特色发展模式,推进山区乡村产业与生态的协同振兴.  相似文献   

4.
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连接点,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构作为分析框架,对南京市竹镇生态崛起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化”的双向互构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生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四个关键环节;“产业生态化”则是将环境减排和资源减量等生态思维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间资源共享、绿色技术运用等多元途径实现。“两化”价值互享、功能互通,实现“两化”互构不仅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机制的支持。本文对“两化”互构的逻辑关系、行动策略和实现机制的提炼突破了既有的理论阐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未来研究中,不同类型乡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朱利峰 《东方论坛》2023,(1):146-156
当下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除了自治、法治、德治三个基本维度,还需要通过文化生态修复的维度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能,因地制宜地为村落探索其特色发展路径。手工艺通过正确的步骤与方法介入乡村振兴,是修复文化生态、实现乡村综合治理的特色路径。基于优先修复乡村文化生态理念,践行乡村文化艺术创新“六步法”,以创新服务驱动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以在地品牌打造修复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以手工教育体验修复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根脉。激活乡村劳动者的自我造血能力和文化自觉意识,健全乡村文化和经济的自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乡村产业助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体系是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以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为样本,基于政策工具乡村价值的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运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应用偏好环境型政策工具,但其内部结构不均衡,尤其是策略性措施使用频率较高;结合乡村价值维度来看,不同价值维度下政策工具的运用不平衡,面向文化及生态价值维度的政策工具较少;此外,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组合涉及诸多部门和机构,配套机制亟待优化完善。未来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实践应用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的内部组合结构,加大面向文化与生态价值维度的政策工具支持,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体系及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7.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与先进理念的指引,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观建设出现了低水平重复与无序化现象。文章从视觉生态观入手,全面盘点了当前乡村景观中视觉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视觉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要性及构成要素,并提出了乡村景观视觉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日前中国农学会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论坛”上,专家建议,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应尽快成立中国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协会,研究、辅导、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郭焕成介绍,乡村旅游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它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  相似文献   

9.
微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新形态,为进一步研究微旅游的内涵,文章首先从旅游的本质和特征两方面对微旅游概念进行界定,对休闲、微旅游、微度假3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从而阐释基于休闲理论的微旅游构念。文章阐述微旅游的消费特征,主要体现在微主体、微影响、微时间、个性需求突出、高品质的深度体验,提出微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研究认为微旅游分城市微旅游和乡村微度假两个种类,乡村发展微旅游即乡村微度假优势明显,微旅游符合现代乡村旅游者的需求,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文章进一步探究基于微旅游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提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深入产业融合与生态农业导入,开展微营销与内容营销,实施预约制与微接待,加大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的是对乡村自然和文化生态“微影响”,从而初步构建乡村微度假系统,创新乡村旅游的中国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包含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生态产业体系理论模型,基于2004年至2019年全国农村和保险业相关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造了生态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通过OLS回归实证研究了寿险业资金运用创新对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政策引导寿险业保险资金配置有利于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寿险业将保险资金余额投资于银行存款既可以保障资金安全,也可以通过银行对生态产业的支持,有效促进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相反,寿险业将资金配置于债券投资对生态产业的促进效率较低,不利于生态产业发展。因此要加大力度研究寿险业助力生态产业发展的资金余额配置方式,提高寿险业资金对生态产业的投资规模,丰富和完善其投资结构,针对生态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服务和精准补偿,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杨凌崔西沟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查,分析了该村产业状况的现状,特别是生态民俗村的发展情况。崔西沟村产业结构以非农产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特别是生态民俗旅游业构成了该村的主题。崔西沟村产业结构应以生态民俗旅游为契机,从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调整。崔西沟的生态民俗村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体制、形式、内容、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提出了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建立不同层次的服务体系,加强各行业配合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现代化进程加快及多元文化冲击,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如何保障其文化生态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安仁板凳龙为例,对其进行文化生态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发展思路,以促进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对南诏遗留白族古村“诺邓”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现状进行分析、评估 ,进而提出保护、建设古村的具体项目和措施 ,旨在为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探索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生态文明视阈下生态农业的发展背景,阐释了生态文明、生态农业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用SWOT工具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在发展生态农业中的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在此基础上,就大学生村官带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径选择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规划原则与综合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小康生态村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就此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并结合山区的实际 ,提出该模式的理论框架 ,阐述其深刻内涵、规划原则和主要实施环节 ,并探索和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有助于文化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可推进生态文明、促进文化繁荣。湘西州文化与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在对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湘西州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现状,提炼出其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的五种模式,即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型、跨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型、文化生态保护节庆促进型、文化生态特色主题园区建设型、文化生态村寨整体保护型,其中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模式是全区域层面的整体设计,跨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适应于跨行政区大尺度,文化生态保护节庆促进模式适应于大、中、小尺度,文化生态特色主题园区建设模式适应于区域内中观尺度,文化生态村寨整体保护适应于村寨小尺度。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解说城、镇、乡三类地理单元的公平发展,分别阐述城、镇、乡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农民生活条件现代化问题;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原则与生态原则、城乡一体化问题;城市建设中兼顾自身可持续发展与顾及整个国土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人口聚居点中物质能量良性循环道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村落环境一方面受制于营建地的自然环境,是一种生态物理形式;另一方面,村落环境也是营建族群的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表达的方式与依托,是一个体现意义与象征功能的符号。侗族村落环境作为一种空间物理形态,其结构布局是按照侗族的生态观和文化观营建的。侗族村落环境中的田园、山水、林木、道路、村落、人家是一个整体,共同形成侗家人的生态观、生命观、文化观和族群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一种显在的传播方式和文化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9.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本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的一环。生态道德教育是工业革命后逐渐兴起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内容包括生态价值观的涵育,绿色消费观的培育,生态国情常识的知育以及生态科技知识的教育。因此,村支部委员会干部要带头践行生态道德活动,依靠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生态道德教育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转变,抓住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难点、重点和要点,同时培育农民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生产实践中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