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苗族历史悠久。由于历经战乱,迁徙频繁,从平原水乡到边远山区,乃至国外。因而源于劳动生产,植根巫文化的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战斗历史的描述、艰苦生活的体现,顽强性格的表达和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深厚的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一、雄浑阳刚之美舞蹈属于观赏艺术,因而动态性是它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的审美特征。苗族舞蹈在这一点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因为苗族先民基本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在战争环境中产生的舞蹈,必然是以战斗为主旋律,所表现那种上刀山、下火海和剽悍勇敢、气势雄浑的形象,具有极为鲜明的动态性,是阳刚之美别开生面的具体表现。以《…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韩愈诗歌的阳刚美主要体现在“以丑为美”和“以文为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由怪诞凶狠刚劲的意象、雄奇艰险的意境和横空硬语(狠重词)构成,拓宽了传统诗歌的表现题材;后者表现为以散句和古文规模入诗,丰富了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并探析了韩诗这种审美嬗变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游戏     
方百羽 《东南学术》2003,(2):136-137
“游戏”(spiel)这一概念进入文学理论 ,得益于“艺术起源游戏说”的提出 ,而在发展过程中 ,它的某些方面被着重强调 ,从对艺术普遍特征的描述衍变为艺术思维时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起源说”来源于席勒 ,但最先在美学领域提出“游戏”这一概念、将艺术和游戏进行比较的是康德。康德美学观的核心是审美判断 ,他在谈到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时涉及艺术本质问题 ,“游戏”一词便由此进入艺术领域。康德认为艺术的精髓是自由 ,艺术和游戏相通的地方也正是自由。“艺术和手工艺区别着 ,前者唤做自由的 ,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像只…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孔子的诗论“兴观群怨”说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加以比较 ,试探讨其异同。相同 :两者都重文艺的社会功用 ,前者追求一种“中和之美” ,后者使人们心理达到一种“中庸、适度的情感” ,从而受到审美陶冶。不同 :前者主要以重意境的诗歌类作品为对象 ,教育作用重在启发、诱导 ,后者主要以悲剧等重情节的叙事类作品为对象 ,教育作用更直接、更强烈 ;“兴观群怨”说倾向于道德说教 ,成为“文艺是工具”的理论源头 ,而以伦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更多地肯定文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萧红与姜敬爱小说都具有质朴、含蓄与明丽之美,但是通过格调、意境和色彩的对比,可以见出其小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蕴,即格调上,前者沉郁顿挫,后者平实淡雅;意境上,前者悲凉寂寞,后者凄愁哀婉;色彩上,前者鲜红绚丽,后者素雅纯净.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周易》文学思想中阴柔阳刚进行新的探究,论述阴柔阳刚的哲学本质;阴柔阳刚的审美内涵;阴柔阳刚之美对中国美学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一东 《阴山学刊》2007,20(1):47-49
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性决定其审美性。表情美、意境美和象征意味是其主要的审美特征。音乐舞蹈艺术的时间空间性、戏剧电影艺术的直观性和综合性,也是其重要的审美特点,后者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 对艺术典型的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逻辑的,一种是历史的。本文主要通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典型的比较,揭示不同历史形态艺术典型的本质和特点。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典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前者指广义的古代艺术,后者则主要指近代艺术。古典主义艺术塑造形象倾向于类型性,追求和谐统一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则倾向于个性化典型,表现为崇高不和谐美。所谓类型性是指某一类人的代表,是一种经验普遍性的提炼和概括。它表现在两方面:就典型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来说,它是同类人物量的普遍性的概括;从凡是典型都是有某种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美”。以“丑”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异化,不足以撼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依据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呈现为“艺术题材的美”与“艺术创造的美”。“艺术题材的美”参与了艺术作品美的构成,但由于艺术媒介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不同,故造型艺术反映丑的题材受到更多的限制,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在反映丑的题材时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真正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艺术作品所以美的关键是“艺术创造的美”。这种美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艺术形象的逼真美,二是艺术形象的主观美,三是艺术媒介的形式美。艺术创造的美使美的艺术在反映现实题材时获得了不受美丑严格束缚的广阔空间,艺术作品既可以因美丽地描写了美的现实题材而美上加美,也可以因美丽地描绘了丑陋的题材而化丑为美、丑中有美。  相似文献   

10.
哈奇生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内在感官”说,对其强化了心理学解释,认为内在感官是既不同于外在感官、又不同于理性认识的先天的审美能力,具有直觉性,不涉及对象知识和个人利害,从而对美感特点作了新的概括。同时又从“美的观念”论出发,首次将美分为绝对美和相对美,前者指从对象本身所感知的美;后者指把对象看作摹本所感知的美,从而对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作了新的探索,在西方近代美学发展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祖胜 《云梦学刊》2002,23(2):81-82
音乐的意境美一直是二胡艺术追求的一种民族性审美特征。二胡艺术的意境美,主要表现为演奏的舒缓和音色的空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颜利 《江汉论坛》2007,3(11):5-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3.
唐代佛教雕塑与罗马式、哥特式雕塑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永强 《天府新论》2008,(4):152-154
作为宗教造像学和中西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雕塑和基督教雕塑不仅分别反映了中西宗教文化的特点,也综合性地提供了中西文化及中西传统审美心理的象征.本文从宗教性与世俗性、象征性与写实性、阳刚美与阴柔美等不同层面,以历史的观点,运用艺术比较学方法,论述了唐代佛教雕塑与基督教罗马式、哥特式雕塑在美学上的异同及其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 有一种普遍为人们接受的观点:科学追求共同的见解,力图排除一切个人的成份,艺术追求鲜明的个性,艺术品必然具有艺术家个人的印记.其主要理由是:前者注重真和事实,是对实在的缩写,追求抽象的概括和简化、必然的不变的规律;后者则注重美和价值,是对  相似文献   

15.
将湖南理工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与国内“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代表性范式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具有典型的“由艺入道”特征: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融入了新的实践元素,为加强与改进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范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人文素养为目标,从艺术内在品性出发,从艺术素养课程群建设入手,以开放式艺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特色,以艺术品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引导全体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健康成长、和谐发展。该范式的基础与核心是“两模块”、“四类型”艺术素养课程群,特色是艺术实践教学“六化”平台。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审美主义诗学传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中存在着两种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 ,一种是以伦理的“善”为价值标准 ,一种是以艺术的“美”为评价尺度。依据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前者归结为伦理主义诗学 ,而称后者为审美主义诗学。儒家诗学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是伦理的“善” ,因此 ,儒家诗学形成了中国伦理主义诗学传统。中国审美主义诗学的形成则萌芽于老庄自然任运的人生哲学。汉魏六朝佛教的传入和兴盛 ,人物品第的风行 ,魏晋时期的玄谈之风对文学的渗透 ,不但标志着人的觉醒 ,而且促使一种以“美”为诗学评价尺度的观念的形成。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玄学是这种诗学观念的理论基础。然而 ,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玄学并非直接转化成为中国诗学的理论基础 ,而是经过了一个从哲学向诗学过渡的中间形态的 ,那就是人物品藻之学和言意之辨。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正是这种过渡的产物 ,也是中国审美主义诗学传统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艺术,每个时代也就有不同的艺术本质观。在这个意义上,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艺术本质观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历史的具体的艺术本质观。关于古代艺术的艺术本质观,我已有专文论述,现在对近代崇高型艺术的艺术观再作一次集中的探讨。 随着对立的崇高之代替和谐的美,构成艺术一切因素都突破了素朴的和谐关系,而日益裂变为分离、对峙的关系。在这种对峙中,素朴和谐的古典主义艺术,逻辑必然地而且也历史现实地分裂为两种美学倾向和艺术类型。一种是偏重于客观再现,一种是偏重于主体表现;一种是偏重于客观现实,一种是偏重于主观理想;一种是偏重于认识、思维和勤奋,一种是偏重于情感、想象和天才;一种是向感性的外部世界拓展,一种是向理性的内心世界开掘。前者是现实主义,后者是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一文学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从历史上看,对它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一是"自下而上"的.前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上"的问题,如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一种意识形态等等,这些属于文学艺术中的哲学探讨的对象;后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下"的问题,如文学艺术的形式结构,感知心理,审美体验等等.这些属于文学艺术中的科学探讨的对象.这两者虽然是不同的,但彼此又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把这两个不同的问题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搞清楚:或者以前者取代后者,或者以后者混淆前者,最后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一长期以来,围绕着文学价值,文学界的探讨是在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之间展开的:一种是从文学的自身精神特性出发,强调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一种是从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出发,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种探讨属于一种学术性的争辩,由于探讨者角度不同,着重点也就不同。例如,德国文学社会学家汉斯—诺贝特·菲根就说过:“文学社会学把文学作品看作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艺术现象,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价值。”①而在非正常的社会环境里,在意识形态成为权力话语的时代,这种探讨往往就会转化为后者对前者的否定、批判…  相似文献   

20.
弗&#183;纳博科夫与周星驰的审美狂喜与狂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与周星驰尽管不同,但都同样是对传统的心理学的嘲弄与藐视,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时间观.只不过,前者称为审美狂喜,而后者被称为狂欢.尽管他们使用了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处在欧洲与中国两种文化氛围,选用了小说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但是对这二位同为后现代主义创作大师的作品的比较,必将帮助人们打破思维定式,并能够在他们的作品中获得更多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