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变化,唯物史观在当下至少可以指涉四种"同源异相"的面相,分别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工作;第二国际与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哲学成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成果以及以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为媒介进行传播的哲学观念。本文拟通过研究唯物史观从"同源"到"异相"的发展过程与形成原因,尝试丰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苏联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共产党都将列宁主义称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甚至有的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等同对待.欧洲共产主义者不赞同前苏联和许多东欧国家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他们主张以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代替苏联共产党的狭隘解释,可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解释;列宁主义已经过时,而且列宁主义的很大部分是斯大林的思想,应当以科学社会主义代替列宁主义.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欧洲共产主义者反对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张同宗教相互学习,深入地合作.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由于未能明确确立研究对象,在方法论上陷入困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对前苏联研究的这一方法论不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断努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通过文本解读成功实现了研究方法论的转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文本解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有许多具体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赫拉普钦科毕生所关注的问题。赫拉普钦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文学活动的自身特点,围绕作家的创作个性,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看法,形成了较有体系的创作个性理论,成功克服了庸俗的文学社会学和教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束缚,卓有成效地发展了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5.
1924年,前苏联哲学家德波林在看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后,写下了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其中,德波林已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历史性,这使他的思想超越了原来的哲学唯物主义构架,可是这篇论文后来在他出版的《哲学与政治》文集中被全部删除。本文讨论了这一删除事件及其历史性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6.
建国60年来,中国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翻译和研究。建国伊始,就开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但前30年主要翻译前苏联学者辑录的马恩论文艺、列宁论文艺的相关著作,改革开放新时期才开始有中国学者自主选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出版。这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另一特点是从对前苏联文论的单纯借鉴,转移到全方位地研究全球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重点研究长期被忽视的欧美国家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这对正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和文艺理论的新中国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回顾与思考它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程,有着历史与现实的重大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从传入之初就显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革命功利目的和具体的实践精神,其理论来源具有间接性。毛泽东是真正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家。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得以空前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忽视和否定艺术超越一定政治、经济条件限制的文化意义的弊端。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研究摆脱了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模式的束缚,开始走向多元多样化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充满差异甚至矛盾,是一场艰难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是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力图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以此融合的视角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面临的生态危机,努力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层矛盾.威廉·莱斯、本·阿格尔、高兹、福斯特、詹姆斯·奥康纳等人是其代表,他们展示了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多维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苏联开始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我国八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兴起,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着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向。正是在这一转向中,马克思主义"价值"内涵的解读逐步走进马克思主义的原意。立于实践论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涵为: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建构的"为我而存在"的社会关系,及其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解放思想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方面来加以理解,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它丰富的理论成果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新形势下的解放思想,必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必须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科学发展观为旨归,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存在着两种内涵:一种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另一种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对社会主义革命前提条件的强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总的趋势是前一种内涵日益弱化,后一种内涵不断加强。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走上了一条与在西方相反的道路,即唯物史观的内涵逐渐弱化而革命乌托邦主义倾向日益强化的道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中国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但在20世纪上半叶前的中国,一方面,资本主义因素与封建性因素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空前的残酷性;另方面,救亡成为中华民族压倒一切的需要。无论是减轻民众的痛苦还是实现救亡,都必须用革命手段中断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俄国化的革命马克思主义正适合了中华民族的这种需要。随着中华民族独立目标的实现,俄国化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就逐渐失去了功用,而发展内涵的、建设内涵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被逐渐提到了首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实关怀、实践来源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真正意义上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具备大众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人民大众,实现理论自身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大众化的产物,又须走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立足于大众的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30年代中后期,一些英共知识分子党员不自觉地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桎梏,形成了一批有刨见的理论成果,开创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英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优良风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英国左派知识分子沿着战前开辟的道路,继续致力于英国本土问题的研究,逐步创造出了一种具有鲜明英国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1956年以后,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新左派思想家陆续出版了一批影响巨大的著作,最终将文化马克思主义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继承、补充和修正的同时,它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本质性的分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经典马克思主义则对资本主义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两者在批判对象、批判视角、批判性质及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上既有共性也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系列体现自身本质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表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表现为其历史传承、主题、主线和体系结构综合揭示出的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融合、理论和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内容及体系严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开放性及发展性的理论体系。这一系列基本特征也呈现出整体性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原本是一位哲学家,但他在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界的影响却大于哲学界。尽管在许多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之间的差异多于相同,但德里达至少在三方面与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持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一是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性,这一点尤其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尤其在当今时代更是如此;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原先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暂时受挫感到失望,而德里达则和詹姆逊一样,却坚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因为它已经渗透进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若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视角来考察德里达的学术思想,应该承认,德里达的思想更多地是被美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界所接纳。随着德里达的去世,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或曰"后理论时代",解构的一些主要原则成为一种经典的批评原则和研究方法。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既相互抵牾同时又有一些共通之处,这一点尤其体现于德里达的专著《马克思的幽灵》。在书中,德里达试图在传统和当代的以及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之间发现一些共通的东西。在德里达本人的认可和直接参与下,解构理论在美国批评界一度发展演变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批评流派,一批解构批评家、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以及后殖民批评家卓有成效地将马克思主义与解构理论糅为一体,在批评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臾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实践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中、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捷莎 《河北学刊》2006,26(2):13-17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说明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趋势具有同质性,全球化趋势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是冲突的,全球化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相反更加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真理的光辉,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的理论在全球化时代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发生了一个决定性的转变,即从强调客观性到强调语境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有一个从先验到语境的变化,从强调因果决定到强调政治和领导权实践的重要性;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解构逻辑的展开是从“阶级”和“经济基础”等客观主义和先验范畴开始的,“阶级”和“经济”本身受到分析的语境形式制约,具有话语性质;客观性和同一性是政治权力的建构,一切取决于领导权实践和解释的战争,当前的确定性本质上会受到未来的颠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界域的哲学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日常话语中界域不清,有必要从哲学层面来探究和厘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哲学概括。这一过程的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它们既具有质和量的区别,又是连续性和阶段性、历史性和当代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