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西部大开发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推进,以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和减少人为的干扰与失误。无论从市场经济本身是法治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国家机关必须依法行事的角度,都说明西部大开发必然涉及一系列“法制”问题。总之,依法进行西部大开发,才能使整个开发建设过程规范、有序和高效,也才能进一步树立人们的公平、正义价值观念及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收益与成效,最终实现党和国家英明决策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正> 四川是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约占整个西部12省区市的1/4,资源、科技、市场优势突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极具“后发优势”。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  相似文献   

3.
<正> 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正确而重大的决策,它的实施必将推动相对滞后的西部经济迅猛发展。同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还必须实施“大保护”,“保护”的目标和措施纳入“十五”规划之中,加以组织和实施。“大保护”的项目和内容主要是: 一、保护自然林。在大开发中修铁路、公路、发展小城镇、建立大市场、建设大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应考虑到这个问题。不要忘记当年“大办钢铁”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0,(37):20-21
2002年,陕西省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与建设文化强省互动并进的发展目标。2007年5月,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省十一届党代会工作报告中.率先在全国提出“文化强省”的科学论断,指出文化资源要得到有效整合,要形成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5.
<正> 一、西部大开发是西部的大机遇“西部大开发”是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中国的西部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但自然生态环境较差,交通、通讯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发展明显滞后,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和实施,国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倾注于西部,因此,西部大开发也可以说是西部的大机遇、西部的大开放、西部的大  相似文献   

6.
<正>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对已拉开序幕的“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号召全省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  相似文献   

7.
<正> 正当世纪之交,正值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结构要进行重大战略性调整,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即将实现之际,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作为西部的人口、资源和科技大省,GDP占西部10省市区经济总量30%的四川该怎么办?怎么才能抓住千  相似文献   

8.
四川是西部大省,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四川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不仅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进一步大力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尽力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把我们四川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真正转变为加快四川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四川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 西部大开发中,青年专家应充分发挥“创新尖兵”和“青年突击队”的作用。青年专家要研究大开发,服务大开发,推进大开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拥有者、参与者和实践者。从西部大开发中寻找课题和商机,为西部大开发贡献青春  相似文献   

10.
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决策中有关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有效实施将强劲带动西部经济发展。这里探讨它在实施起始即须确认的几个要点问题,以期更准确地把握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长达9年的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进行了剖析,认为美国已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基本内涵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广泛应用因特网进行电子商务的、日趋全球化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技术创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风险投资加速、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企业个人与机构保持高度适应性。论文主要观点是:在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认真吸取美国“新经济”的成功经验,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来思考西部地区开发思路。论文主张,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利用;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要重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也要适当搞一点“逆市场调节”。  相似文献   

12.
余学友 《决策探索》2009,(14):11-1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河南是全国的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位置举足轻重,而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其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应对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秭归县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区位优势十分独特。“十五”时期,我们将继续抢抓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以及加入WTO等机遇,紧紧围绕“依托三峡、开放开发、突出调整、实现小康”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把秭归建成与世界级大坝相匹配的特色农业大县、精品工业强县、三峡旅游名县、库区经济富县。  相似文献   

14.
探寻西部开发与保护的结合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们始终面临着经济大开发与环境大保护的两难矛盾。一方面,我国西部既是生态屏障地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地区和环境敏感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又是中国经济落后的地区,面临的发展任务特别沉重。经济大开发与环境大保护的矛盾尤其突出。探索新的思路、寻找西部经济大开发与环境大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变“两难”为“双赢”,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经有了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实现“四大突破”经济结构发生“五大变化”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取得“六大进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重庆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经济  相似文献   

16.
杨列勋  纪军  张金锁 《管理学报》2008,5(5):625-626
西部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富集地和战略接续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中的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西部大开发伊始,即把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重点支持西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7.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50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有过多次大动作:第一次大动作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大骨干项目156项,就西部来讲,仅陕西和甘肃这两个省差不多就有40个项目。第二次大动作是“三线”建设,差不多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了2050亿元,其中有几年的投资几乎占了全国总投资的一半。第三次大动作是在70年代初,中央决定引进一批石油化工和冶金工业重大成套项目47个,其中23个放在西部。第四次大动作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中部进行的三峡、小浪底、二滩等特大型水电项目,油田、油气田的开发,煤炭基地,南昆线、南疆线等铁路项目建设,还有通讯、航空方面建设。国家这四次大的举措,为西部开发奠定了一定物质技术基础,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在这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正> 四川是西部大省。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四川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不仅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进一步大力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千方百  相似文献   

19.
我们保康县马桥镇素有磷矿之镇、蜡梅之乡的美誉,是襄樊市通往神农架林区的“口子镇”。近年来,我镇立足山区优势,打山水资源牌,走特色发展路,保持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保康经济第一镇。展望新世纪,如何把我镇由保康的经济强镇建设成全县的第二经济中心,必须着力实施发展大村、大产业、大户、大集镇的“四大”战略,在经济规模和质量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20.
陈杰 《决策导刊》2011,(2):28-29
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在超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类资源要素大量向重庆汇聚,形成一块巨大的“蛋糕”。引起了周边兄弟省、市、区、县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竞相伸出“橄榄枝”,希望融人“重庆圈”。寻找发展机遇,共享“利益盛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