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对于尼采和阿伦特,古典自由观表现了人类对生命世界的恐惧,结果导致人同真实世界的敌对和隔绝。他们希望建立一种超越启蒙理性的自由伦理,使我们能够尽情拥抱世界之网,并为其中不能以简单因果论驾驭的行为之链承担责任。尼采把自由的希望寄托在“大政治”中权力意志的自我超越,而经历二战劫难的阿伦特则寻求在大众民主社会中实现后形而上学的集体自由。尼采和阿伦特为一种真正“普适”的人观、发展观指出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超人”学说向来是尼采思想研究的焦点,学界对“超人”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先前,“超人”被理解成一实体范畴,或理解为生物进化意义上的高等种族;或解为天才式的杰出人物,即人中之王;或解为人类未来时代的新主人;甚至视作“超动物”、“准上帝”、“新神”。总之,把“超人”当成目标和结果。而后,人们对“超人”的理解超越了“实体”视城,把它解构成了一个过程性范畴,即把它视为人自由创造、自我超越的一过程,强调“超人”的生成性含义。显然,对“超人”的第一种理解,以根本上背弃了尼采借用“超人”概念的用意,使其本体化…  相似文献   

3.
马毅  杨晓宁 《北方论丛》2007,(4):115-118
在尼采建构的意义生存论哲学中,批判、超越传统形上学的虚无主义,给本无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与生命植入意义,是尼采意义生存论哲学的主旨。这一主旨向世人敞明:在肯定和高扬感性生命的前提下,确认生命的本体和生存的固有矛盾,在生命存在的矛盾张力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存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一切无意义无目的的虚设,体验和享受真实生命带给生活的困苦与快慰,在生命永恒轮回的流变中,以权力意志之力不断捕捉存在的偶然与机遇,不断地生成、创造真实的自我,走向和接近神圣的超人境界。  相似文献   

4.
尼采从对理性和基督教的批判入手展开了对传统价值体系的重估。他认为理性主义和基督教压抑、扼杀了人的生命本能、自由和创造性 ,以它们为基础的传统价值体系都是虚伪的、骗人的 ,只会使人迷失方向、日益颓废、自我毁灭。因此 ,他用“超人”(权力意志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来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和理性派哲学的绝对理性概念 ,试图推毁以往的一切价值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他的新价值体系 ,阐释生命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池莉的《看麦娘》是一篇真正的叩问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中篇小说 ,是精神自由与生命力度的体现。本文试从生命直觉、生命力度、形象的重塑、家庭与社会中自我的存在与缺失 ,以及人性终极关怀的角度 ,探讨它的美学、社会哲学与生命哲学意蕴——对生命力度的永恒追求 ,是我们挑战外部世界 ,获得自我完满实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庄子承续了老子的“道论”视角及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探寻人生意义的终极根据.庄子将生命的终极价值根据定位在“道”的终极存在层面,突出了“道”作为一切价值和存在根源的至高地位.面对生死带来的人生困顿,庄子将现实的惨淡归因于“本真之性”的凋敝,并强调护养“本然人性”,避免世俗功利私欲价值和道德智巧对实现人生终极自由造成屏障.在“与道为一”这一终极价值理想引导下,获得对世俗经验世界有限性的终极超越.庄子在解答生死问题、建构生死观的过程中完善并展开了他的“道论”,并在“道论”的指导下反过来对生死问题做出最终的解答.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死观是与“道论”浑融互进、相辅相成的.在环绕“道论”而打开,面向终极“世界大全”(“道”)的生死观中,庄子寄寓了深厚的价值期盼.  相似文献   

7.
儒家讲生生之仁,尼采讲权力意志。儒家强调道德实践,尼采坚持艺术创造。儒家以圣人内圣外王的完善境界为文明人理性生命的典范,尼采则以超人卓立不群的英雄人格为人类得以克服其类性的软弱与颓蔽的最高理想。儒家以良知的逆觉体证为其尽性立命的本体工夫,尼采则以爱罗心性、材知爱欲的自克与升华为个体生命自我超拔的基本条件。儒家以易道变动不居、日新又新的创生性以道乾坤、尼采则以权能宇宙的永恒轮回以释存有。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尼采则执两极以入高明。表面上看来,这两家的思想不仅是大相径庭,抑且是南辕北辙。将它们来作一个对比的研究会有什么意义呢?这两家哲学之间究竟有何会通之处,有何哲学上的义理关系呢?  相似文献   

8.
在对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中,儒家道德哲学以人的完善作为生命的内在追求,并强调个体的完善寓于社会的完善之中;“内在超越”与“社会超越”是个体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是个体的人获得人生意义或价值的有效途径。以这一思想为基础,儒家荣辱观中,“知耻”是人之为人、人之异于禽兽的最基本的要求,“知耻”以“为人”、“心安”为基本价值目标;“求荣”则以实现生时的“为人之尊”和生后的“精神不朽”为价值追求、终极目标。儒家荣辱观这一伦理精神,对于扭转当前公众耻感意识淡化和底线伦理下滑、救治当代人精神家园缺失的“现代病”、帮助人们养成珍视现世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实现人生境界的自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个体性”意义上理解的哲学个性 ,其真正根据在于人类生命的本性和本质 ,超越“抽象的人性论”的人的个性化内涵在当代被人们在主体性意义上理解为“自我”、“生命力”和“创造性”。哲学的个性极其各种哲学的个性化 ,是哲学具有的真实性和永恒价值 ,体现着哲学的生命力。我们关注哲学的个性源于对自身命运的关怀和对时代精神的探索。当代中国在全球化大潮中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重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 ,实现中国哲学在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中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必将为解决中国和世界性问题贡献独特的智慧。创造有个性的当代中国哲学 ,关键是在理解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个性化实质的基础上 ,在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独特反思中 ,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刘欣 《新疆社会科学》2011,(5):87-91,168
现代新儒家的美学关注人之生命的审美建构,同时又因各理论家的侧重不同而呈现出相异的风格和境界:牟宗三、唐君毅等人以“仁”境为根底,强调深沉博大的道德生命对审美的提携;方东美以“和”境为依托,强调“忠恕体物、和谐共生”的价值立场对审美的陶养;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人则以“乐”境为指向,强调自我生命与人伦秩序融合而为一所产生的审美情感效应。但从理论的终极诉求来看,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所意欲成就的是一种内在于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生命自由境界,在此自由之境中,最高的美与最高的善体合无间、圆融无碍。现代新儒家的生命美学不仅是其在中国特殊语境下所采取的一种文化自救,更为现代性走出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1.
李翔海 《文史哲》2006,(2):67-74
现代新儒家哲学既肯定科学理性的重要性同时又将之收摄于道德人文精神之中的取向,代表了对如何不使科学理性被逾越本分地绝对化的问题作出的中国式的回答。随着西方后现代转向的出现,西方哲学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安顿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中国现代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相比,立足于民族本位的现代新儒家哲学更有利于将中国哲学以“哲学”的面貌示人。作为面对相对主义所可能有的两种基本选择之一,现代新儒家哲学的终极关怀价值系统具有借鉴意义,但同时亦存在着以历史的总体性消融人的自主性等内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前期美学的生命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卫 《文史哲》2002,(3):82-88
朱光潜前期在论述文化、人生和审美问题时提出的“以情为本”、“审美解放说”、“人生的艺术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民族生命力的复兴”等命题,以及他的悲剧理论,显示出感性优先、生命优先的理论色彩。与此同时,他所试图建立的一种以充沛生命力做根基的新人生、新道德、新文化、新民族的构想,又因其现实的“审美功利主义”倾向而有别于尼采等人的西方现代反理性思潮。  相似文献   

13.
于国刚 《北方论丛》2006,(6):113-116
现代新儒家为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对于儒学超越性的层面进行了现代意义的论证和彰显。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儒学传统在现代社会谋求新开展的一次历史转进,并且对儒学心性论现代意义上进行论证,为超越性设定理论基础。现代新儒家对儒学超越性所作的努力存在着经院化哲学倾向和个体化的体知的思维特征的不足,从而他们所着力阐扬的“内在而超越”是不具有操作性的,也是难以在中国现代价值观念建构中充分体现其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直觉的辩证法--中国哲学思维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觉的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征,它不像西洋哲学的逻辑辩证法那样追求严格推理,以证明概念的逻辑关系,而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佛学的"般若智",都是要人超越有限的生命以达到无限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心性修养和"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现代新儒家的直觉为体、理智为用都体现着一种重视宇宙人生的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表达方式,对于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尼采对诗化哲学道路的探索,影响了20世纪现代、后现代哲学发展的整体过程,从而引发西方哲学在表达方式上的更新。若将这种表达方式引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思维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管理哲学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合一"观的角度,儒家管理哲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唯人则天"的管理本体论;二是"知行合一","知治一致"的管理认识论;三是"义利合一","义以生利"的管理价值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不时冒出“汉话汉说”、“回到思想史”的声音,“去哲学化”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然而,这一风气实质已忽视了中国精神传统中的哲学存在,使儒学放弃了回应西方哲学的主动性,并剥夺了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的资格和能力。仅仅迷执于自己的话语系统,片面强调一旦走出自己的话语系统就不是其自身而失去了效用,则必然导致话语依赖和不同哲学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进而忽略人类精神的共性。儒学并不应拒绝抽象化、普遍化的哲学提升。  相似文献   

19.
李荣 《齐鲁学刊》2006,1(2):124-127
“实践”并非是一个其义自明的概念,它需要一定的理解框架,对马克思实践观当代超越性的解读亦是如此。马克思实践观对近代哲学所进行的变革以及它在当代哲学中所产生的效应是广泛而深刻的,仅从“他者”向度来看,一方面它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对近代主体哲学的超越,另一方面它在与当代哲学对话过程中先期范导了哲学的当代转向,这是马克思实践观在当代所具有的超越性之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道儒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论述中国古典哲学折射的绿色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