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天显十一年(936)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石敬瑭自称儿皇帝,并将幽云十六州割与辽朝。辽太宗假借托梦方式,将中原佛教信奉的白衣观音尊为契丹皇室家神。一近年有关辽朝历史的著述不断出版,而在涉及辽朝宗教信仰方面,许多著述只讲儒、佛、道的传入和影响,很少涉及契丹巫教。事实上辽建国后,始终维护着对契丹巫教的信仰,而且在辽初期,契丹巫教在宗教上仍占有优势地位,它对辽的军国大事发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辽朝皇帝实行庙号制度的时间有多种记载,结合宋人和辽代碑刻中的记载,可以确定辽朝的庙号制度当是在耶律隆绪即位后才得到完善;《驸马赠卫国王沙姑墓志》“赞”中的“太祖”是撰者焦习为了骈体文写作的需要,根据中原儒家文化传统而使用的词语,并不表示此时耶律阿保机已经有了庙号“太祖”;辽朝所谓的“太庙”不是严格意义上中原王朝的太庙,只是已故皇帝的“先庙”或“祖庙”,追尊皇帝并不供奉其中,皇后死后也不配享在相应皇帝的庙中,身穿红色锦衣的皇后神主木人是与契丹人传说女始祖赤娘子一同被供奉在木叶山庙中。辽朝所谓的“太庙”不是固定建筑物,而是由毡帐和毡车组成的,前面置纛,处于草莽中,跟随皇帝四时捺钵。  相似文献   

3.
《辽史.地理志》以五京道为体系,记述了辽朝自太祖阿保机至圣宗时百余年间州县制推行的艰难历程,并形成了太祖草创,太宗、世宗推广,圣宗、兴宗调整三个具有鲜明特征的高峰时期。辽朝百年州县制的推行经历了一个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亦反映了辽代民族融合、经济结构转变、一国两制政治体制的确立、社会的变革等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4.
《辽史》和《契丹国志》的《后妃传》既复制中原王朝正史的叙述模式,又取资于本族神话传说、摩尼教和佛教,其历史书写呈现文化与族群多元的特征,塑造统治者或精英群体期待的形象,若隐若现地显示出辽朝的权力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功能.特别是《辽史·后妃传》力图论证皇后本人及其后族参政的合法性,并在辽朝政治格局中扮演辅佐皇权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爵位封授在封建王朝官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辽史·百官志》中对爵位的封授、设置情况未有记载.为从史料中窥见端倪,笔者对辽代爵位封授情况进行了初步整理,在对有关封王情况的整理过程中,发现《辽史》中部分相关记载似有疏漏之处.现提出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辽史》上的所谓斡鲁朵,在我国古代其它文献中,又写作斡里朵、斡耳朵、兀里朵、窝里朵、窝里陀等等。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曾对斡鲁朵的语义加以考证,指出这个词原来的词根具有“中央”的意思。由此转来,在狭义上意味着君长的住宅,即宫殿;在广义上,则意味着宫城。从《辽史·营卫志》的解释:“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宫曰斡鲁朵”,可以知道,《辽史》中的“宫”、“行宫”就是对斡鲁朵的译写。根据《营卫志》、《百官志》等处记载,辽朝共有十二宫一府,其中九个宫为九个皇帝所置,另有两个宫为操持政抦、权倾一时的应天太后、承天太后所置,还有一个宫为曾经势力盛极的皇太弟耶律隆庆所置。而圣宗时宠遇殊隆的汉人宰相韩德让“拟诸宫例”置一府。可见,这些宮的所有者,若非当时的  相似文献   

7.
上篇部落及部落联盟的崩溃契丹有一传说,略谓“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这自然不是事实,但契丹人是这样相信的,辽史地理志一载,在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内有奇首可汗夫妇及八子像。这说明契丹之分为八部,已有相当长的时期,契丹人已视为当然,因而用历史传说的形式把它巩固了下来。自见历史记载以来,虽屡经战争、迁徒,契丹基本上是保持着这分为八部的传统。八部的名称,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在辽史称为“古八部”。唐初大贺氏为契丹首领,有“大贺氏八部”,贞观中唐以八部置八州。武后时,契丹与唐发生战争,为唐所败,继之契丹内部也发生争斗,契丹首领大贺氏衰,遥辇氏代之。经此战乱,人口大  相似文献   

8.
辽朝的惕隐可以追溯到突厥的特勤,契丹立国之后,用中原王朝官制建立并改造本民族固有官制,辽朝惕隐的名称及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辽朝惕隐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中央惕隐,即负责掌管皇族教化和皇族户籍的大内惕隐,简称惕隐,大内惕隐的选任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宗室成员,大内惕隐兼具教化、礼仪和军事三种职能,由于其出身显贵,在卸任后往往担任北府宰相、南北院枢密使等高级官吏。辽朝并无皇太子惕隐,《辽史·百官志》中关于皇太子惕隐司的记载是错误的,大内惕隐司即大惕隐司。其二,地方惕隐,即辽朝在各部族及属国属部设置的惕隐。各部族的惕隐,后升为司徒,地位极其重要,配合部族节度使管理部族事务,属国属部惕隐一般为该部酋长。从现存史料来看,大惕隐司与各部族、属国属部的惕隐不存在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9.
龟虽寿     
。·聋矛}叮万厄升}。·皇应示}神龟虽寿,犹有竟弓丁遥几}厂经卜}奋鱼J云}拚蛇乘雾,终为卜;舀侄石I泛3-一1 66诬一Bi老软伏杨,志在T.盯.飞几}f刁卜}5.立犷1}时:捧年,壮.乙不舀舀飞}介道在6一一一呀里: 2一一一已。5一一一天,.2不日期、.勺U︸t且一.2一户. \人口,川几永几}几3-怡之福,6一一一年。︹.洲一纷、6一‘拉乙、养一一.2志.、志、.1;、no‘犷qU ..︸.尸︸匀立以合.以·5.歌.2.歌︸no一1.卜一d‘.1石O处曰\石﹄一山四几至旦共5.幸械弓.鑫幸甚百习}至龟虽寿@曹操!魏 @王大兴~~…  相似文献   

10.
21、"乾道元年"为"淳熙十五年"之误. 卷三九四<许及之传>(P12041)云:"乾道元年,林栗请增置谏员,乃盕唐制置拾遗、补缺,以及之为拾遗."按:拾遗、补遗为唐武则天时增设的二谏职,北宋太宗时改称正言、司谏.南宋孝宗时,在正言、司谏之外又复置拾遗、补缺,这是两宋台谏史上唯一的举措,所以见于记载者甚多,但都系于淳熙十五年(1188),而不是乾道元年(1165).这里不一一列举,读者可参阅<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条、<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五八.  相似文献   

11.
南阳菊考     
<正> 顷读阎旭生同志《典故“南阳之寿”》一文,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既喜二千余年赞誉不绝的南阳菊终得注意,又喜自己得一同仁.笔者研治南阳地区历史地理,于南阳菊之变迁有所留心,早成有文,兹不嫌步人后尘,略陈浅见,聊备补苴.一、南阳菊变迁 最早记载南阳菊的文献是《汉书·地理志》,它虽然只说到析县(今西峡)有鞠水,但此水即以地产菊花而得名.《后汉书·郡国志》郦县注引《荆州记》云:“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饭此  相似文献   

12.
一 书院的起源与成型 唐代初期,书院产生于民间,最初它只是士人的读书之所。据雍正《陕西通志》卷27载:“瀛洲书院在(蓝田)县治南,唐学士李元通建。明弘治时知县任文献重修。”查嘉庆《清一统志》卷233及光绪《蓝田县志》卷14,唐高祖时,李元通拜定州总管,与刘黑洇作战,兵败被俘,长叹:“大丈夫抚方面而不能保所守,尚何惕息耶!”乃溃肠死节。按刘黑洇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唐武德四年(621)反唐,称汉东王,两年后兵败被杀。故瀛洲书院当创建于武德六年(623)之前。又明嘉靖《青州府志》卷9载:“李公书院在(临朐)县西南,唐李靖读书处。一云靖从太宗征闾左,于此阅司马兵法。”李靖(571-649),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精通兵法,曾任隋马邑郡丞。归唐后,随高祖、太宗南征北战,为大唐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世民赏识,官至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时称“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家,谥号景武。其事迹新旧《唐书》均有记载。书院既为李氏读书或研治兵法之所,其创建时间就无论如何不会晚于649年。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旧唐书》、《新唐书》的作者,对晚唐著名诗人李群玉的生平事迹未作介绍,而《李群玉诗集》所收的诗又很少系年,这无疑给我们研究李群玉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和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对李群玉的为人和诗歌创作,虽有论述,却缺乏生平的详细记载.即使李群玉的家乡,有《直隶澧州志》,在该志卷十五中,也只有寥寥几句话,现全文抄录如下:唐,李群玉,字文山,性旷达,不乐仕进.杜牧之(即杜牧字)游澧,劝赴举,一上而已.唯吟咏自适.裴休廉察湖南,厚延致之.及为相,与令狐绹荐之.群玉至京,进诗三百篇,授弘文馆校书郎.未几,乞假归,过洞庭,经二妃庙,因题诗亵神,为鬼魅所惑,殁于洪井.诗前集三卷,后集五卷,俱传世.州牧何、刊藏浴兰官署,以诏后进.从以上记载,我们知道李群玉的个性概况以及到长安考进士,是名落孙山了.当时的读书人,大多一次不中,再考,以至三考、四考.而李群玉以后再也未应试了.他和杜牧是同时代的诗友.唐文宗大和元年杜牧游澧,曾写有《送李群玉赶举诗》为证: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  相似文献   

14.
自楚秦迄隋唐,竟陵曾为邑、县、郡之名,史不绝书。竟陵沿革,头绪纷乱,难于稽考;竟陵故城,注说不少,各指不一。本文拟采前人成果,集众家所说,略考竟陵各朝所在,这对于研究湖北古史与古地理,澄清某些记载与认识上的问题,相信不无裨益,专此求教于史地学家与方志编纂者。 一、秦取楚竟陵置县 1.古代学者把竟陵的历史沿革上溯到传说时代,唐李吉甫就以为竟陵“县城本古风城”,为古之风国,(《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一》),传黄帝得风后于此(罗泌:《路史》、廖鸣吾:《楚史》)。此乃传说,无以取信。 2.唐梁载言以为竟陵为《禹贡》梁州之域(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十道志》)。从汉代起,人们就以为这里是古郧子国地,后并于楚,大夫斗辛封此(《汉书·地理志》、《水经·沔水注》。郧国在竟陵地大抵是不错的,战国竟陵邑与郧乡是否问治一处,有待深入研究。 3.竟陵之为楚邑,见于《战国策》。楚怀王18年(前311),张仪为秦破纵连横,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不至十日而距杆关。杆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有已”(《战国策·楚策一》)。杆关当在江上。  相似文献   

15.
释“江东”     
“江东”一词,屡见之于古籍记载。虽然作为历史地理的称谓概念出现,但其由来、沿革和地望却很少见诸详述,本文试图作一浅显诠释,以求教正。最早出现江东说法见之于《史记·项羽本纪》:广陵(今扬州)人召平拜项羽叔父项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羽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后至项羽终因汉楚纷争败北,乌江自刎时叹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江东此说多被提及,此处所说的“江”当指长江。我国很早就有古四渎的说法:“(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古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目前史地学界对先秦时期的“江”当否指古四渎之江持有不同看法。至汉时文献中“江”已被确视为长江的专称,则是肯定无疑的了。这在《汉书·郊祀志下》所载在宣帝神爵元年以后,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