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成就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而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参与面临着诸多的障碍,最大的就是制度性障碍.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依据,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制度缺陷,着重探讨户籍、土地、教育、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期待农民真正成为自己事业的主角,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为了更好的学习理解胡总书记讲话的精髓,今年以来,笔者先后深入一些农村村社,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战略、新实践。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基本依靠力量,因此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必须要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但当前却存在不少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致使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而且此类相关研究较少,故笔者试就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作简要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美国农民与政府的博弈是一种双重的重复博弈,这一特殊的博弈促使美国农民与政府良好互动关系得以形成,并有力保障了美国农民的利益.政府农业政策选择和农民集体行动是考察美国农民利益维护政治逻辑的两个重要维度.笔者认为,维护农民利益,美国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根源解在美国农民自已.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群众是我国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和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的工作和经验,包括建立健全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提高农民的素质、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等六个方面。这些经验对于今天充分发挥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旨在富裕农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它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由于历史惯性、制度设计、农村资源流失、农民自身意识以及官员农民观、政绩观的问题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处于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7.
深圳证监局公布了三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涉嫌"老鼠仓"后,资本市场的监管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中通过对证监会与基金经理的博弈分析,认为信用制度和诚信文化的缺失是"老鼠仓"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了改进监管制度的政策建议,以期建立公正、公平、诚信的投资制度.  相似文献   

8.
农民不仅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认知主体,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同时还是该制度的重要监督主体和受益主体。但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民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一是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抱有怀疑态度,投资参合意愿并不强烈;二是部分参合农民在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存在"道德风险",侵蚀了广大参合农民的权益;三是参合农民普遍存在"搭便车"心理,影响了参合农民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想方设法减少或避免参合农民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前不少农村存在村组干部后继乏人,基层党组织弱化,农村内生积极分子匮乏,外部积极分子的作用范围较小等问题,即农民主体作用的缺失和农村社会内在动力的缺乏。这导致农村集体行动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的缺失,造成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成为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现实因素。为此,应大力加强政策引导,坚持内育外引,拓宽培育内部积极分子和吸引外部积极分子的现实渠道,建立积极分子有效发挥作用的组织平台和动力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在当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并未发挥出主体作用.农民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农村法制建设缺乏农民主体性的视野,缺乏把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制度建设方向的意识和努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新农村法制建设只有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作为主线贯穿其中,着眼于农民主体性的提升和主体地位的获得,处理好农民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关系,并构建农民的利益代表、表达机制,利益参与、决策机制,利益救济机制,才能从法制层面促使农民作为最终解决农村困境的主体性力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