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13世纪初开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用兵中亚、波斯及南斡罗斯地区,曾建立了地域辽阔的蒙古帝国。蒙古军的征服战争给亚洲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尤其使亚洲文明,伊斯兰文化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但这种野蛮的征服是暂时性的,后来留守在中西亚地区的蒙古人几乎绝大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蒙古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但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穆斯林却胜利了。这个曾带给伊斯兰文明以毁灭性打击的民族,后来为复活同一文明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特别是西部蒙古钦察、伊利、察合台三大汗国后王皈依伊斯兰教,标志着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重新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就中亚,波斯诸地蒙古族伊斯兰化的几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迅速复兴。本文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亚复兴的多种因素,以及复兴的伊斯兰教对中亚地区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三个部分陈述了公元10-15世纪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地区传播的情况第一部分所述是10-14世纪,伊斯兰教在该地区流传时停时续,传播速度极其缓慢;第二部分由14-15世纪,伊斯兰教与佛教由相互并存到逐渐取而代之;第三部分叙述了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占居统治地位后继续向东的扩展.文中还分析了10-15世纪吐鲁番伊斯兰教传播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伊斯兰教从13世纪末到16世纪初期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传播过程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伊斯兰教快速而广泛地得到传播的原因,认为伊斯兰教既注重今生也注重来世的教义比东南亚原先流行的只注重来世的佛教和婆罗门教的教义更为实际,因而诱使当地众多的佛教徒和婆罗门教徒纷纷皈依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由于伊朗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特殊亲缘关系,伊朗反封建、反殖民的民族主义一直有着鲜明的宗教色彩。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的交恶是随着巴列维王朝剧烈的现代化和世俗化进程而全面展开的。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巴列维王朝自诩奉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推行全盘效仿西方的“白色革命”,一方面继续推行残暴的独裁专制统治,从而全面恶化了伊朗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并最终导致埋葬巴列维王朝的1979年伊斯兰革命,建立了现代伊斯兰神权政体。  相似文献   

6.
云南的伊斯兰教,虽有唐代传入之说,但正式见于文献记载却始于13世纪中叶,是随着中亚穆斯林的入滇首发其端。迄于明清时期,伊斯兰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渐趋日盛,对于回回民族的形成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时值今日,有关云南回族史的研究已是成绩斐然,论著颇多,但就云南伊斯兰教问题的探讨,却显支离破碎,进展迟缓,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等。因此在以下问题上阐明认识,对于开展云南伊斯兰教史的研究,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蓝琪 《西域研究》2012,(3):1-8,138
突厥人于6世纪中叶来到中亚。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入侵中亚,在突厥人与中亚居民共同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和统治的过程中,中亚居民开始了突厥化的过程。中亚居民与突厥人的融合在10~12世纪突厥王朝统治期间加速和扩大,15世纪,蒙古人突厥化后,中亚地区的突厥化过程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8.
倭玛亚王朝(661~750年)管理中亚地区的是呼罗珊行省。呼罗珊总督代表阿拉伯帝国,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对中亚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大量移民中亚,迫使中亚人民改宗伊斯兰教,武力镇压中亚人民的反抗,联合中亚地主贵族统治中亚人民。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在哈萨克人中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哈萨克游牧社会中的伊斯兰教具有其特点,伊斯兰教对哈萨克的社会文化影响巨大,改用了阿拉伯文字,文字作品打上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字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正> 撒拉族是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和地理环境等各种原因,撒拉族的宗教信仰较之国内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显得更为严格、虔敬。因而其风俗习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 一、撒拉族的饮食与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的记载和阿布达里人自己的传说对天山南部的阿布达里聚落进行了分析考证,指出阿布达里人的祖先是10世纪末11世纪初从中亚及西亚来的伊斯兰志愿者。  相似文献   

12.
蓝琪 《新疆社会科学》2012,(1):129-135,14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特别是在1905年俄国民主革命的感召下,中亚各民族觉醒了,中亚的觉醒为结束沙皇俄国在中亚的统治铺平了道路。1917年的"二月革命"结束了沙俄在中亚的统治,中亚地区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郑和下西洋之前,华人穆斯林已经移居东南亚。郑和在出使西洋过程中,不仅与随行的华人穆斯林积极在当地从事伊斯兰教活动,在海外兴建清真寺,促进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而且团结东南亚当地的华人穆斯林,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华人穆斯林社区,作为宣传伊斯兰教的基地,对当地人民传播伊斯兰教,从而奠定了马来半岛与印尼群岛伊斯兰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力东渐的殖民贸易浪潮日益强劲,19世纪中叶以来日本横滨被迫开港,成为欧美国家与亚洲进行贸易的重要基地。欧美国家开通的东亚航线把横滨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中国人由此开始移住横滨并逐渐形成了华侨社会。日本横滨的华侨社会为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宁 《北方论丛》2020,(2):13-21
随着中东极端分子向阿富汗和中亚转移,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出现新变化,南部与阿富汗毗邻的边界地区、中部的费尔干纳、哈萨克斯坦西部等成为暴恐风险最高的地区,互联网和社交网站依然是中亚极端组织最主要的传播、招募和指挥手段。为打击极端势力,中亚国家相继出台反恐反极端或宗教发展国家纲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国际合作综合等措施遏制宗教极端和严打恐怖主义,各项措施总体上已发挥效果,依然存在综合反恐力量不足、传统宗教薄弱、法律不完善、地缘政治干扰等难题。中亚的安全对中国影响很大。宜把握"局"和"势"的关系,辩证且动态地对待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推动事态朝着有利于中国西部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奴隶制度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是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关键之一,并尤其明显地体现为对美国历史的理解上。历史学界以往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将美国资本主义历史描述成没有奴隶制度的历史,将奴隶制度描述成非资本主义的。20世纪30和40年代,詹姆斯和埃里克·威廉姆斯论证奴隶制度对资本主义的重要性。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学界忽略了。20世纪70和80年代,经济学家斯坦利· L.恩格尔曼和罗伯特·威廉·福格尔研究了美国奴隶制度的动态性、现代性、收益性和扩张性。英国、巴西、美国和德国形成了研究大西洋世界奴隶制度的历史学者群体。尽管研究视角不同,但他们都强调奴隶制度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运用全球史视角理解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对奴隶制度在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和19世纪40年代的西印度的向心性提出一种新理解,也可以理解这些地区在19世纪后半叶是如何克服对奴隶制度的依赖的。全球史视角使人们能以新的方式,理解奴隶制度如何成为工业革命的支配力量的。由此,欧洲工业化的能力最初完全依靠对西半球所侵占土地和所奴役劳力的控制。奴隶劳动是西方资本与国家的弱点,也是其长处。19世纪末叶,中亚、西非、印度、格鲁吉亚内陆和美国的农业生产者,被整合到全球性的棉花帝国里。棉花产业是全球性资本主义的路径。学界将处于全盛期的奴隶制度,看作西方世界经济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17.
整个秦汉时期,汉匈民族关系是汉王朝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了联合月氏攻击匈奴,有了张骞出使西域,所以《史记‘大宛列传》是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主线,引出西域、中亚乃至更为遥远的西方的民族情况,使中国人第一次将民族研究的目光从汉王朝的辖境放眼到今天的中亚乃至欧洲,从而使《史记·大宛列传》具有了世界史的性质。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认识,于是汉王朝开始对西域部分民族进行治理、设置政区,将之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对西域各民族文化的记述则是公元前2世纪的民族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后期 ,英俄在中亚的角逐进入巅峰 ,帕米尔成为英俄争夺的焦点之一。 1 878年清政府收复新疆后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在帕米尔地区的防务。但由于清政府对帕米尔政策的失误 ,导致英俄 1 895年抛开清政府单方面签订条约 ,划分双方在帕米尔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9.
新疆洛浦山普拉出土人物纹栽绒毯内容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普拉新发现的栽绒地毯是首次在新疆和中亚发现的公元5世纪左右包含有众多写实人物的叙述性纺织品,它首次在新疆甚至中国展示了印度—婆罗门教的故事内容及其艺术表现;这两个首次已经无疑地为新疆考古、历史、艺术史、宗教史、丝绸之路研究等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1、2号地毯画面中人物的逐个分析和辨识,基本确认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两张内容基本相同的毯子主要描述的是印度婆罗门教神祇克利希纳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包括巧换婴儿、偷吃奶油、命名仪式、林中娱乐和返回秣菟罗等比较有名的情节。克利希纳神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晓,关于他的艺术作品也多得数不胜数。本文就是对照神话故事和各种艺术表现来进行辨识和推测的。为使读者能够对应了解地毯内容,本文也同时提供了克利希纳故事的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施雪华 《社会科学》2006,(2):113-120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后期,西方各国政府行政领导体制均出现了某些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新变化:从初级集权到集权与分权的平衡。研究西方政府行政领导体制的新变化,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建构既适应现代化一般要求又适应中国国情特殊需要的现代政府行政领导体制,提高中国政府的内部运作和外部治理效能,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