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黔域阳戏有三种基本形态:仪式性阳戏、仪戏结合性阳戏、民间小戏性阳戏.三种形态的阳戏有规律的顺次分布黔北、黔中和黔东南地区,在贵州城内形成了文化生态稳定的“阳戏文化带”.黔域阳戏主体流播方向是由川、渝地区逐渐向黔北、黔中、黔西地区渗透,而黔南罗甸阳戏属于黔北仪式戏坛随移民的异地移植,黔东南地区的阳戏则是湘西阳戏向西部山区的纵深延播.  相似文献   

2.
福泉阳戏属傩戏范畴。其突出特点,一是巫的成分很重,二是神灵众多,三是法事活动伴以戏剧表演。阳戏被阳戏坛门认为是“老君教”,即道教,而“阳戏”的称谓也容易使人认为它是一种纯审美综合艺术。但分析表明,阳戏既不是严格意义的人为宗教,也不是纯审美艺术。阳戏是一种区别于官方仪式的、表达世俗民众趋利、避害、求吉祥、保平安的民俗仪式活动,是一种民俗表演。  相似文献   

3.
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分支,起源古老的傩仪活动。阳戏顶奉太上老君,以歌舞祀川主、土主、药王,内坛主法事,外坛主唱戏。福泉阳戏称“元皇宝坛”,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传入,有军傩和民间傩两种,原有四十八坛,如今正常开展活动的有八个坛,传承谱系清晰,为傩文化研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鲜活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重视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的形势下,研究武陵山区阳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武陵山区阳戏具有形态多样、佛教氛围浓厚的特点,前者指它的表演形式有仪式戏、仪戏结合戏和民间小戏三种基本形态,后者指在武陵山区,佛教的传播要早于阳戏,并且阳戏在传入伊始即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该地区阳戏与佛教文化的汇融经历了文化碰撞、渗透,最后混融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阳戏是流传于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的一种民间小戏。近年来学术界对阳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从阳戏的名称及属性、源流、传承及艺术特征等方面对阳戏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阳戏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小花戏,小花戏,一小二花三有戏",这是左权百姓对小花戏艺术特色的生动概括。经过长期的舞蹈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组合的约定俗成的扇法语汇,1985年,左权县文化馆对小花戏扇法进行整理时,归纳出"蝴蝶扇"、"飘扇"、"挽扇"、"撒扇"、"翻扇"、"大小转扇"等50余种。小花戏的舞蹈步法现在已经有60余种,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每舞动一步身体相应颠颤三下的"三颠步",其要点是颤、颠、跳、蹬,再配以辅助性的动作扭、摆、甩。  相似文献   

7.
阳戏主要流布于黔、渝、川北和湘西。辑录西南各地阳戏剧目发现:川北阳戏剧目较少,内容多为颂神词和有简单情节的神话故事戏;湘西、黔东南阳戏剧目较多,内容多为世俗性民间小戏,是与古典戏曲以及其他地方曲艺形式积极融合的结晶;黔、渝阳戏流播范围广,剧目丰富且多样,既有包括颂神词和神话故事戏的仪式戏,也有极具区域特色的世俗戏。不论从阳戏流播区域,还是从其演出形态、剧目数量和内容来看,贵州地区都是阳戏文化传播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8.
福泉阳戏是一种戏,在演出这种戏时有许多仪式,或者说阳戏演出就是由仪式构成的,在举行这些仪式中有许多象征动作与意义,本文对福泉阳戏的仪式与象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阳戏语体有叙述语体和对话语体两种主要形式.根据代言主体的不同,叙述语体又分第三人称唱述、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混合唱述、第一人称唱述三种语体形式.仪式性阳戏唱词的语体基本以诗赞体为主,对唱词句式结构的整饬性和韵律韵脚的严格性要求不高.阳戏说白部分因对话语境的不同而语体亦有变化.世俗性阳戏语体形式多样,有民歌体、戏谑体、盘歌体以及固定唱段的肉子及反复演唱的赋子等.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阳戏作为一种民间小戏,广泛流传于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多数地区的阳戏表演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联。近年来,阳戏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期刊特辟“阳戏研究”专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巴蜀傩坛三圣之"土主"并非"随地异祀"的一方之主,而是确有其人。"川主、土主、药王"三圣合信合祀之风的盛行、文昌信仰的兴起和《文昌大洞仙经》弹演,促使"壁山神"赵延之登上傩坛,成为巴蜀傩坛"三圣"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乡村仪式演剧,阳戏表演中含蕴了丰富的原始傩文化信息,因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本文以实地田野材料为基础,探讨了当下阳戏展演场域的跃迁,并提出了对阳戏进行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笔者认为,在现代语境下,阳戏拥有两个展演场域,即乡民的“生活世界”与政府构建的“国家舞台”。在阳戏展演的“生活世界”场域已日趋萎缩的今天,我们应该努力实现由“生活世界”到“国家舞台”的场域移位,依靠“国家舞台”的影响力来扭转阳戏在“生活世界”场域里的式微之势,并最终使阳戏在两个展演场域的良性互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的圣学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诚"为圣人之本,以"无欲"为学圣之要,坚持"中正仁义而主静"的价值观,开创了宋明理学"学以至圣人之道"的修道理路。其圣学观简明扼要,兼取释、道思想精华,具有促使儒学发展模式转向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有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傩戏,并有一条从原始神巫之戏到有现代人文性、审美性内容的傩戏的完整链条,并且有多样的平行表现,所以,这样的傩戏文化表现,是阳戏类型学,以及贵州傩戏类型学的坚实基础。我们在贵州省傩戏类型丰富表现的背景下,展开了阳戏的类型学研究。贵州有六种大类的傩戏,而阳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的意义是有着与“傩堂戏”系统完全不同的神性背景,是贵州省学界关注得比较少的一种傩戏。也是一种处于中间发展状态的傩戏。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在举行傩祭仪式时一般都要进行戏剧表演,分"正戏"和"插戏"。正戏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佩戴面具表演;戏神必须从桃源洞中请出,分别担任领兵、押兵、开路(开山)、驱邪、镇坛、搜魂、判案等职责。傩坛正戏表演的各个环节和角色都充分体现了象征的意涵。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这一社会变迁中,湘西南路阳戏出现了观众群减少,传承人断层的局面,针对这些情况因地制宜地对湘西南路阳戏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齐鲁十二圣"则是齐鲁文化的代表。"齐鲁十二圣"文化元素的翻译要符合"中国文化中心观翻译策略"和"和谐翻译策略",这对于推广齐鲁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与"圣"是诗人杜甫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人"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杜甫,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对杜甫的终生矛盾、心战不已就有了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那既是时代政治的结果,也是文化思想的产物,更是人性的普遍存在。其"圣"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终生奔走避难,不只为身体得其所,更是为心灵求解脱,他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精神的家园,寻找一片"乐土",那里既是自家安乐处,也是黎庶苍生安乐处。杜甫的伟大可敬之处就在这里,他实现了个体的、名利的,以及时代的巨大超越,也实现了从"圣"到"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成仙"理论是道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得道成仙也是道教神学修炼的终极追求,而且对每个人来说"成仙"都是可能的。但是这种指向所有人的具有普世色彩的"成仙"理论的确立,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道教普世性"成仙"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以葛洪、宋文明和潘师正三位道教思想家的理论为代表。道教的"成仙"理论与儒家的"成圣"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20.
贵州罗甸县栗木乡土坝阳戏,不仅是当地民间的一种戏剧,同时也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傩文化载体。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中,以其特有的地域和历史背景,呈现自己独具魅力的一面。作为地方戏剧,它是罗甸土坝地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本文将从承传、表现方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等角度,窥视、解析流传在罗甸县栗木乡的土坝阳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