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欢  陈月 《社会工作》2021,(5):28-41
职业初期的经历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但已有研究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初期,尤其是其抗逆力机制涉及较少.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11名从事社会工作职业3年以内的社会工作者,研究分析其在进入社会工作职业后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抗逆力的整体和过程性作用情况,以及其中的相互作用,探索社会工作者在这一时期的抗逆力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发挥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自身抗逆力以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积极适应社会工作职业.具体来看,个体中的风险性因素包括专业能力欠缺、影响工作顺利开展的个人特质;环境中的风险性因素包括一系列的职业困境和挑战,这些困境和挑战打破了社会工作者原有平衡.而应对这些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个体内在保护因素包括认同感、目标感、乐观感、主动性和反思能力等,来自环境的支持包括朋辈群体、家庭、老师、机构、社会政策等方面.通过不同方式的应对,在社会工作者抗逆力作用机制下,实现对平衡的重构、恢复和丧失性重构.  相似文献   

2.
石亚  史天琪 《社科纵横》2013,(1):150-152
我国社会工作先行城市社会工作人才流失情况近些年在不断加剧,随着国内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深度访谈职业社会工作者,探究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情况,从而丰富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研究,为社会工作者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3.
民政社会工作者身处民政系统中,兼具社会工作与行政的双重属性,是我国社会工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中民政社会工作者数据模块为依据,基于个体"主位"视角,从个体维度、专业维度与组织环境维度对民政社会工作者的行业特征进行系统描述与分析.研究发现,民政社会工作者处于基层民政领域,受到行政与专业之间的张力,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但总体上较为认同社会工作专业,对职业怀有热忱,对工作单位的归属感强,工作角色定位较为清晰,并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但由于其工作自主性相对较弱,继而影响了其服务工作的专业化开展.  相似文献   

4.
调查发现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的主动性、学习动机与自我评价方面没有差异,留守儿童在孤独感、日常交往、情绪稳定等方面的测量指标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差异。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其实是大部分农村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应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引入社会工作服务,设置专门的学校社工岗位,聘请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农村儿童、学校老师、监护人及家长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钟兴菊  吴雨凤  王李源 《社会工作》2023,(6):66-81+104-106
社会工作是一种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的职业化助人活动,本文根据“社会与个人”“能力与认同”两大维度将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划分为个体认同型、个体能力型、社会认同型以及社会能力型的四种理想类型;通过对重庆市13名具有三年及以上专业服务实践经历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与编码分析发现,在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的本土化价值观呈现为“以家为本”的服务拓展、“认同与责任并重”的双重价值、“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契机、“集体主义成全”的融合性发展等四个面向的特点,多元化本土价值观成为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及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本研究创新在于从人才可持续发展视角反观社会工作价值观对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可持续性的影响,同时立足中国社会文化背景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价值观内涵的多元化解读方案。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者的激励机制是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一家专业社会机构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问卷进行资料搜集,探索出针对社会工作者的激励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笔者归纳总结出社会工作者的6个激励层次,依次为价值使命、人际关系、工作本身、机构条件、职业认可和薪酬福利。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之重点不在于盲目的扩大专业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规模,而更在于立足于现在已经存在的社会工作者岗位如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随之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声望。从而,基层社会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明确化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提出县级社会工作委员会应采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模式,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职业伦理困境和风险产生于社会工作实践当中.然而,关于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研究却多以伦理理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思辨为方法,缺乏实践案例与实证分析;与伦理困境相伴而生的职业风险也基本上被学界所忽略.因此,本研究采用多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透过“案主一社工一机构一职业”的实践场域的多主体分析,讨论我国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与职业风险.研究发现,以深圳、广州社工为代表的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职业伦理困境,例如案主自决还是限制、隐私保密还是公开、专业服务中的私人关系等问题,多由社会工作者缺乏实践经验、专业伦理规范的模糊与缺失、案主在伦理中的主体性被忽略,以及社会工作者对伦理原则的认知误区等因素所导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又进一步产生出职业风险,如身心安全、行业处罚、被起诉等.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避免单独上门服务、规范服务流程、熟识相关法律政策、向资深从业者学习等策略去防范职业风险.另外行业协会与政府也需要借鉴欧美、港台先进经验,结合本土文化传统,搭建本土的伦理体系,并推动社会工作实践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之重点不在于盲目的扩大专业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规模,而更在于立足于现在已经存在的社会工作者岗位如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随之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声望。从而,基层社会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明确化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提出县级社会工作委员会应采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模式,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李同 《社会工作》2011,(20):15-18
社会工作助人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专业关系直接影响助人实践的成败。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对专业关系有比较细致的研究和相对详尽的实务原则,现阶段的本土性社会工作则由于本土文化、专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要求在实践中对专业关系的把握需要注意自身的特点。高度情感卷入、有条件的接纳、案主自决的适当介入和时间上的延展性构成现阶段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专业关系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对这些特点的总结、理解和把握将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和制度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童敏 《社会》2006,26(3):194-204
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其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与西方明显不同,即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缺乏、服务对象的专业服务要求不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身份欠缺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稳定性不足,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目前中国本土处境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专业服务关系,由此也导致了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督导者需要承担与西方督导者不同的基本角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者和专业服务的培训者。  相似文献   

12.
沈健 《社会工作》2008,(16):15-17
社会工作者专业正式纳入全国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将进入可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儿童福利机构以及孤残儿童的需求分析,论述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在儿童福利机构中设置社工岗位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方兴未艾。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如何转变为专业社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如何把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标准,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制定和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整个社会工作者职业制度体系的核心机制,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为职业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从业标准和实践规范,从而为打造一支高水平、强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方兴未艾。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如何转变为专业社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如何把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标准,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制定和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整个社会工作者职业制度体系的核心机制,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为职业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从业标准和实践规范,从而为打造一支高水平、强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澳大利亚、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是其中一条主线。专业化一般指的是社会工作成为一个专业的过程,而职业化是说从事社会工作职业越来越由受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的人充任。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最终的落脚点是社会工作者(为行文简练,下文称社会工作者为社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实现社工职业化和专业化,必须提高社工职业地位。影响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因素很多,影响社工职业地位的因素也很多,有政治、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6.
皮湘林 《社科纵横》2013,(10):58-63
社会工作的道德特质使社会工作的道德情感介入成为必要。宗教信念、同情心、人类的互助心理成为社会工作源起的丰富的情感动因,然而,在专业理性主义的冲击下,社会工作的专业姿态让社会工作保持与情感、价值的疏离,社会工作陷入困境。社会工作者的正义感、责任感与关怀感的道德情感的重构是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形态与伦理形态的。社会工作者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塑造需要社会、社会工作教育以及社会工作者自身各个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社会工作者流失问题已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而职业认同是影响社会工作者离职的重要内生变量.探讨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对构建稳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19"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数据,以互惠理论为指导,从职业倦怠和机构组织环境两个不同角度对深圳市410名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总体均分为4.04分,职业认同水平较高.职业倦怠与职业认同呈显著负相关,机构组织环境与职业认同呈显著正相关.职业倦怠和机构组织环境两个自变量可以共同解释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27%的变异量.研究表明,在工作过程中,付出与回报情感失衡导致的职业倦怠、机构硬件与软件支持机制的缺乏影响着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据此,提出加强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关注和机构组织环境的建设是必要之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社会粗放型管理向治理精细化转型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应然之举,而社会工作者以提供精细化服务的方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技术—社会互构"理论范式,通过半结构访谈,深入探讨疫情中社会工作者受制于空间区隔,借助信息技术完成缺场服务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在促进技术与社会互构中扮演中介角色:一方面赋予信息技术社会性内涵,另一方面实现信息技术在社会多元实践场域中的功能嵌入,从而重构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研究框架.与此同时,新语境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仍面临现实困境,健全服务规范,提升服务能力,发展人才队伍成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社会治理转型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工作世界面临着大量的问题,迫切需要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基于此种背景,笔者在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广州A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A企业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背景、条件及现状,并由此对企业社会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笔者认为企业社会工作者在企业中是一个支点的角色,它追求员工与企业的平衡、协调。作为企业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但是当前企业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低,企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朱静君 《社会工作》2011,(23):26-27
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过程中,中央、省、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都很宏伟,具体到哪一年全国有社会工作者多少人、各省市社会工作者有多少人都写进了文件,像广东珠三角提出了“十二五”社会工作人才规划每万人要有五个社工。在社工数量上设定了下限的同时,需要对这支宏伟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之于社会管理、民生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如何能从实际的工作领域中拿出相应的岗位用于配置社工。从社会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到专业社工取代现在基层政府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性岗位,是必然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