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欧·亨利式的结尾”表现手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亨利式的结尾"以其出人意料的结局,享誉世界文坛.通过对欧氏短篇小说各种不同类型结尾的表现手法作一详细分析,并从该角度探讨和揭示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妙的写作风格,以期对欧·亨利小说的内涵有更准确的把握."欧亨利式的结尾"构思巧妙,这种巧和集中地反映了美国当时社会现实严重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欧·亨利式的结尾"来源于其匠心独具的限知视角。其一,"选择性全知"模式:叙述者选择性地限制自己的"观察之眼",从而不露痕迹地造成特定情节的"叙述空白",为骤然突转的故事结局预设下至关重要的伏笔;其二,"人物有限视角"模式:叙述者时常用人物的眼光替代自己的眼光来聚焦,增强故事的悬念感和戏剧性。限知视角所营造的文体效果促成了"欧·亨利式的结尾"艺术。  相似文献   

3.
语用预设根据言语和语境可分为规约性预设和非规约性预设。小说交际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和描述性语言实现。在小说中,规约性预设主要由人物语言触发,而非规约性语言主要由叙述性语言触发。本文从语用预设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人物语言和叙述性语言,揭示了欧.亨利娴熟的预设使用技巧对其作品"欧.亨利式结尾"的贡献及其对读者成功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同契科夫、莫泊桑齐名的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幽默的语言、深刻的人性刻画及画龙点睛式的结尾均迥不犹人,特别是其小说结尾往往能出人意料而又令人折服。文章从拨云见月、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三个主要方面概括其结尾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欧·亨利特别擅长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他总是使自己的作品在结尾处突然发出闪光,让读者在这闪光下作最后一瞥。他自豪地把这种独特的结尾方法称之为“欧·亨利法”。他的著名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  相似文献   

6.
欧·亨利是美国享有盛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柯夫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在以描写纽约曼哈区市民生活为主的作品集《四百万》中,作者歌颂了小人物的善良友爱,揭露、鞭挞了“大亨”的贪婪、狡狯,他的作品构思奇巧,文字简练形象,语调幽默风趣,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性场面来塑造故事,且创造了悬念突变的“欧·亨利式结尾”,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头难起,尾难收",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是千万不可轻视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尾结得好,能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正如明朝许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巧合式。文章结尾处不是按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来安排人物的最终命运或事件的最后结局,让人既感到吃惊,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带给读者愉快和满足。这种结尾方式,通常用在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中。如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麦琪的礼  相似文献   

8.
英国当代女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以其短篇小说集《逃遁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10篇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物命运的故事。作为当代小说家,其短篇小说故事结局总是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具有明显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作者通过故事开端的系列铺垫,引导读者形成对结局的猜想,而故事结局却又与开端发展形成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故事人物命运感叹不已,深化了故事表达"背叛、失望、孤独、恐惧、误解与无助"的现代主题,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性、戏剧性或讽刺性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描写了美国社会底层三个萍水相逢、饥寒交迫的穷画家,在辗转挣扎中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突出了主人公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老画家形象。重点探讨了该作品的诗情画意的美学价值,分析了作品的主人公、小说的三个矛盾冲突和独特的结尾。  相似文献   

10.
欧·亨利(1862—1910)是本世纪初崛起的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声望及之作品之影响,远远超出了美国本土,在现当代欧美文坛,欧·亨利的崇拜者和模仿者数不胜数。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读者和评论者对他们作品推崇备至。欧·亨利所以被称为“现当代美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主要是因为他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性,对资本主义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并且有力地鞭挞了美国社会的弊病;在艺术手法上,他的小说构思巧妙,语言幽默诙谐,结尾犹如电光一闪,瞬间就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们在惊愕之余,还久久沉浸在对作品的回味之中。他的作品琳琅满目,人物众多,涉及的社会生活画面较为广阔,对于观察和研究本世纪的美国社会,着  相似文献   

11.
欧·亨利作为美国短篇小说一代巨匠,在世界文坛拥有巨大影响力。究其根源,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即在于其小说中人物创设个性化的同时被赋予了广泛而深邃的象征意义,让人感受到强大的震撼与共鸣。文章通过选取欧·亨利成名之作的四部小说中的四位个性化人物并加以分析,以深化学界对其作品中人物象征意义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享利的代表性作品,是其总体创作风格的重要体现。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以其幽默、讽刺的喜剧性创作手法揭示出丧失人性的荒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精神痛苦这一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性”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影响很深,但其重大缺陷是将文学的思想性与审美价值割裂开来,也偏离了西方美学和文学研究传统的精华。维科是“美学科学的发现者”,他的“新科学”所关注的正是文学中思想的独特性。巴赫金认为,文学中思想的形式和类型问题“迄今为止几乎完全没有研究清楚”,还是空白。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内涵就是思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掘文学中的源发性思想。  相似文献   

14.
"前景化"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经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肖克洛夫斯基发展,终由利奇与韩礼德等形成理论.该理论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译者发现具有美学意义的语言变异.并将其再现于译文,而这也是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弗莱提出的"三角形"批评说,即探讨作者、读者、批评家与文本的复杂关系。首先,文本生成是个"胎生"的过程,一旦生成,它就和作者处于关联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关系中。其次,读者的创造性阅读就是与文学文本进行"亲切的接触",与文本"打成一片",并完全融合。最后,批评家的任务是还原文学文本非功利的、自成一体的形态,他不局限于单个的、封闭的自足文本,而是向"大文本"迈进,并以宽容的心态视其为体现人类命运和人类理想的想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17.
"人民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艺范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艺观的理论创新,是有别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新的创作导向。通过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人民文学观的生成和发展,进一步揭橥人民文学观的当代价值。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了文艺发展的需求,更在于对现实、社会、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晏殊是宋初著名宰相词人,"及时行乐"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有涉及的文学主题。在考察晏殊词学创作之时,发现晏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几乎可以目之为表达晏殊文学思想的一个符号,它承续了前代以来指向内心诗酒声色之欲的特点,反映了在广袤的时间面前对生死的忧惧;同时也表达了晏殊在有限的人生和变化无常的政治生活中,寄情山水自然,为找到安顿内心的路径而进行的深刻反思,研究晏殊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对于理解晏殊的文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