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其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也传到中国。因最初的中国穆斯林大多为西域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研习宗教经典的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故经训未被译为中文。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伊斯兰学者开始用中文进行有关伊斯兰的著述和翻译,但主要以“以儒释教”为主,对经训的翻译微乎其微。自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圣训研究及其翻译才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2.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它里面包含着深邃而完整的神学体系。它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利用所谓“安拉”的启示树立了一神教的旗帜,在二十三年中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其后裔进而创建了疆域西抵大西洋,东至中国西部的阿拉伯帝国。使伊斯兰教遍及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岱舆适应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需要,积极运用儒家文化对伊斯兰教经典进行阐释。对于儒家文化,他认同修齐治平、三纲和五常等思想;借用诸如“形”、“神”、“理”、“气”、“人极”等儒家学说概念;批判儒家文化不承认天地主宰等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4.
楹联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萌芽雏形发展到格律定型,有其漫长的历程。这一传统文化被回族接受后,融入伊斯兰文化色彩并得到广泛应用。清真寺中的楹联凝聚着中国伊斯兰文化与华夏古老文化精髓,即所谓“以儒释伊”,融中阿文化为一体,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精品。本文较详细地论证了中国伊斯兰文化方面的楹联的背景、承传、内容及艺术水平等。历代记载或论述楹联的专书和集锦不胜枚举,但有关伊斯兰教文化领域的楹联汇编却始终空缺。李传明先生广征博采,将全国各地古往今来清真寺的楹联加以搜集、整理,写就《中国清真寺楹联》一书,填补了这块历史空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史学界,对伊斯兰教的研究较多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今年10月8日至11日在西安由西北大学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伊斯兰教与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化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把伊斯兰教与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讨论,这还是第一次。会议期间,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重点围绕着当代伊斯兰世界改革复兴的思潮,中国伊斯兰教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中国穆斯林主要聚居的西北地区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地、热烈地讨论。从提交会议的论文来看,许多专家学者认  相似文献   

6.
文章记录了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从事的中国回族史与伊斯兰教史学术研究的历程 ,体现了学术成就的重要方面 ,对于了解白先生的学术生涯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就内部来说,出现了“遵守”不同的教派;就外部来说,又受到地区的和民族的影响,而在各地传播的时间也有先后,这就使我们从大的方面不能不看到内地伊斯兰教和新疆伊斯兰教的诸多不同,因而也有必要将它们分别开来研究。内地的伊斯兰教历经千年,可以回族中的伊斯兰教为代表,而回族中的伊斯兰教又可以格迪目为代表,因为格迪目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发展历史最久并具有中国特征的一派,故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问题来加以探讨,向大家求正。  相似文献   

8.
回族和伊斯兰教血肉相连,特别是饮食习俗,大都继承了伊斯兰教“以清净为相宜,污浊的受禁止”的规定,而又稍有差异。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在教派上都属逊尼派,在教法、教律上属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虽然回族穆斯林按照各自对道乘所持的不同态度和主张又分为格迪目、虎夫耶、哲合忍耶、尕迪林耶、伊合瓦尼等派别和门宦,但对伊斯兰教的饮食律例的遵循和实践却同出一,几百年来严守着教律经典。 良好的饮食、卫生习俗,使回族人民长寿、健康、清洁。 本文试从回族的饮食习俗追溯它的伊斯兰教渊源。  相似文献   

9.
苏非派门宦组织是中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重要特征之一。门宦是明清之际由中亚等地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与西北地区社会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在门宦内部起到组织凝聚作用的是其有类于父系家族的组织运行模式,可视之为一种“拟制的”父系家族结构的组织形式。门宦组织父系家族式组织形式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与世俗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伊斯兰教满足其在中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宗教社会功能需要的必然结果。从组织形态角度看,社会一体化与社会个体化程度与伊斯兰教门宦组织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法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法为古代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它最初产生于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半岛,是伴随着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而来的,所以伊斯兰法又是宗教法,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在一千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法随着伊斯兰教和伊斯兰国家的兴起、衰亡和复兴而有着它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一) 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推行伊斯兰教,并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形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穆罕默德在传教的过程中,创建了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古兰”为阿拉伯语Koran的音译,意为“诵读”。穆罕默德宣称它是真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中国早先都是外来宗教,两者在历史上又颇有渊源。它们都在唐代传入中国,在元代,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在中国有了接触,这可从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的作品中发现蛛丝马迹。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有了碰撞,这可从一些伊斯兰汉文译著中看到端倪,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伊斯兰教著名学者王岱舆、马德新的作品中有了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论回族婚姻及"女子不嫁外"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经典规定穆斯林不得嫁娶非穆斯林(或不信仰伊斯兰教者)的规则是回族婚姻通则,回族婚姻规则中没有所谓的“族外婚制”;回族“女子不嫁外”的婚姻规则自回族形成时期早已有之,是社会生活多种因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前,为什么佛教能够成功地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并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而同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却为什么在中国影响很弱,或不能进入汉文化圈的中心地带?这是十分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 学者相信,基督教(景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三、四世纪,比佛教只晚三、四百年,但到845年会昌灭佛,景教同时并禁,从此在中国内地绝迹。据考证,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亦在隋唐之际,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影响向来没有深入到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只是在汉文化影响很弱的中国边缘地带发生了作用,而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却长盛不衰,源远流长,并与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儒道两教相互融合鼎立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甚  相似文献   

14.
回族和伊斯兰教有密切关系。阐述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本人拟从“伊斯兰教和回族风俗习惯”、“伊斯兰教和回民起义”、“伊斯兰教和回族经济”、“伊斯兰教和回民教育”、“伊斯兰教和回族民间文学”、“伊斯兰教和回回民族的形成”、“回民和清真寺”七个方面,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进行探讨。这是第一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是伊斯兰教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中国伊斯兰教不仅有其特殊的宗教教义思想,而且还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与活动都离不开清真寺经济的支持,它的发展与繁荣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正和平、宽容和谐,敬主顺圣、爱国爱教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长期以来,中国穆斯林在践行伊斯兰教和平理念的历史进程中,有过艰难而可贵的理论探索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他们始终秉承和恪守“爱国爱教”的和谐之道与和平之道,在中华大地上与各族人民合和共生,绵延发展,为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在近20年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将伊斯兰教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尚需要在研究方法上作必要的改进,应测重于宗教的社会学研究、量度化研究、有选择的多学科多层面的综合和集成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在明清之际的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中,面对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衰微状况,“变通”成为译著家们的共同呼声,马注继承王岱舆的“权变”思想,强调因地、因时制宜,既吸收中国本土文化中有利于伊斯兰教发展因素,同时也要保持伊斯兰教的信仰宗旨和基本精神.马注的民族宗教观是明清之际伊斯兰教在中国实现本土化过程中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9.
西道堂模式——个宗教派别的社会实践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道堂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于甘肃临潭的一个中国伊斯兰教派。其成员以回族为主体,还包括撒拉族、东乡族和皈信了伊斯兰教的一部分汉族及藏族,有教民数万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作为一个宗教派别,西道堂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它是中国伊斯兰教派宦中唯一没有受到国外伊斯兰教某个学派思想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西道堂的始传人马启西笃信伊斯兰教,同时又是一名秀才。他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已很悠久,穆斯林长期生活在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已很难读懂阿拉伯文的经典教义,所以主  相似文献   

20.
“凤凰”是汉文化传统中的祥瑞之鸟,在伊斯兰教苏非文学当中,也有一种具有宗教意蕴的神鸟“西摩革”(Simurgh),二者在来源与象征意义上有相似之处。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临夏砖雕当中,凤凰图案频繁出现,并成为伊斯兰教拱北建筑中的一种砖雕主题。这种现象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地方化”(localization)的表现,是回族苏非门宦创造性运用汉文化资源的一个案例。这进一步证明伊斯兰教同任何其他宗教一样,具有丰富多彩的地方化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