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吸收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特色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特点在禅宗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而禅宗的经典《坛经》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总结。《坛经》是出自禅宗六祖惠能之口,经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佛教典籍中第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坛经》即心即佛、顿悟见性、入世化的思想价值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并体现出中国佛教重视心性、重视顿悟、重视现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取向上对《坛经》所体现的慧能禅法与神秀的佛法思想作了比较;通过《坛经》禅法思想对后世中国佛教禅宗的影响分析,提出解读《坛经》不仅是理解禅宗文化基本精神的需要,还将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微。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禅宗借以传世的《楞伽经》,《金刚经》和《坛经》三部宗经法典,是禅门早期禀承宗法的主要依据,也是后来禅宗世代传袭的主要内容。本文分别对早期禅宗的这三部经典的名称,主要内容和版本的流变作了简要的阐释,同时对《坛经》的版本状况提出了作者本人的看法,以之为早期禅宗的研究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4.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之一禅宗的根本经典,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是其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六祖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非常完备,既论述了善恶的标准、具体的善恶行为、善恶的主体问题,又论述了超越善恶、人性与佛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上黄茂林首次把禅宗最重要的典籍《坛经》以英语译出。这既有其自身对佛教的虔诚及勤奋努力的原因,也与当时上海地区浓厚的佛教氛围有很大关系,还与狄平子的敦促赞助有极大关系。该译本的影响主要在于面向英语大众的宗教传播,此传播通过不同出版社的多次重印,尤其是戈达德和韩福瑞分别进行的修订与再版而实现。黄茂林《坛经》英译尽管不完美,但时代因素及修订后再版的传播形式依然让译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证实了赞助人狄平子的现实主义翻译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坛经》是记录禅宗“东土第六祖”唐朝高僧惠能(638-715)讲道内容和弘法机缘的佛教经典,也是惟一一部和释迦牟尼佛典并称“经”的中国僧人的著述.许多世纪以来惠能的禅宗学说已经成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禅文化,今天已融入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中国的范围.论文探讨中国禅文化在朝鲜、日本和美国的传播和影响,旨在证明其超越时代、超越国度、超越文化、超越信仰的强大生命力.文章还论及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典籍英译的一种翻译策略,提出“从内容到形式回归原典”的主张,并以《坛经》一个新英译本为例讨论了相关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坛经》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之一禅宗的根本经典,它不同于其他的佛教经典,它将宗教信仰伦理化,将世俗伦理宗教化,提倡一种标准的伦理化、道德化的佛教。这些特征,体现在它的善恶观、戒律观和修行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坛经》吸收、援引了许多佛教经典,说明六祖慧能学习过这些经典。根据各版《坛经》及相关禅宗文献,梳理并归纳慧能学习《金刚经》《涅槃经》《投陀经》《法华经》等佛经的履历,具有学术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坛经》机锋是禅宗研究的重要话题。《坛经》机锋的语言形式具有明显的审美意味,而其思想意蕴又大多指向伦理观念,二者之间的对立在精神信仰的超越中实现了理论上的圆融。因此,《坛经》的机锋是一种具有精神超越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佛教文化似乎成了宗教迷信的同义词。许多人以为,佛教无非是讲生死轮回那一套,似乎除此之外,佛教文化就没有别的内容了。这当然是极大的误解。这种误解的产生是由于对佛教文化缺乏了解,缺乏研究。最近由于科研课题的需要,我读了一些禅宗方面的书,着重读了一下六祖《坛经》。我觉得,《坛经》讲人生哲理是非常深刻的。不说别的,单说《坛经》对释迦牟尼“实相无相”说  相似文献   

11.
宗教在他国的传播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间性”的生产过程,禅宗在中国的诞生正是如此,《坛经》作为五家七宗的根源,是禅宗的奠基之作。禅宗是融合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间性”产物,加之国内外译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禅宗术语翻译带有明显的“文化间性”特征。研究发现,《坛经》英译呈现出异质性与融合性的“文化间性”特点,使禅宗在异国的传播与接受效果产生较大差异。文章通过揭示和比较《坛经》术语英译中的“文化间性”特点,发掘禅宗术语英译中“文化间性”的不同形态,以促进学界对禅宗术语英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胡适在禅宗史研究中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并影响至今。胡氏认为,《曹溪大师别传》系一个江东或浙中和尚作于781年,是契嵩篡改《坛经》的蓝本。实际上,《曹溪大师别传》是多篇文章的汇编,编者已不可考,时间则明显晚于781年,说契嵩依《曹溪大师别传》而大肆篡改《坛经》,其实是一场误会。弄清这些对于禅宗史的研究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坛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记载了唐朝六祖惠能多年宏法的经历.成书于明中叶的《西游记》通过孙悟空学道、唐僧取经贯穿的一连串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坛经》的“自心即佛”的顿悟佛法.可以说,在构思、情节与人物言行上,《西游记》有很多是取材于或说灵感发源于《坛经》的.对此,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相较于《坛经》的纯说佛理,《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坛经》.  相似文献   

14.
禅宗《坛经》心理学思想研究陈金宽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对《坛经》的探讨已有很多了。用通常的眼光来看,《坛经》是一座弥漫着浓雾的山峰,如果我们使用心理学这面镜子,这座山峰的结构就清晰可见。考虑到慧能不识字,不难推想,慧能可以教给听众的,应当主要是他自己修行...  相似文献   

15.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思想的记录。以《坛经》为基点,可以清楚的呈现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对中观学的继承,即在“性”上联接了中观学的“性空”与禅宗的“见性”,而慧能的改革之所以在中观学的框架中更为清晰,因为他在继承性空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内在“心”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大师深受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其代表作《坛经》所蕴含的内在超越精神亦是中国哲学逻辑发展之必然。《坛经》之内在超越精神具体体现为不苛求修禅的外在形式、净心与妄心合为自心、追求内在修心三个方面。研究与阐发这种精神对于我国社会转型期调适民众浮躁心态,进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坛经》的内容包括叙事性强的高僧惠能传记以及惠能佛学思想记录两大部分。在《坛经》版本演变的过程里,两大部分都有所变化,尤以惠能传记部分变化较为明显,且在变化中体现出其与世俗叙事文学与世俗文化心理的密切联系。可以将《坛经》惠能传记部分的文本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坛经》惠能传记中谶言与神异情节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问题,管窥以惠能传记为代表的僧传文学与包括历史传记、小说在内的文化大背景的联系,印证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虚构与真实难以割裂这一大文史观。  相似文献   

18.
禅学小論     
禅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代,但禅宗作为佛教的一大宗派出现,应该说是在唐代中叶才开始的。根据禅宗人自己所传述的历史,禅宗的传授渊源,一直可以推溯到释迦的大弟子摩訶迦叶。据说自迦叶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关于禅宗在印度的传授系统,颇有爭论,其实全是胡扯)。达摩南天竺人,大概于五世紀初(南朝初年)来到中国,于北魏境內传布一种以《楞伽经》为理论依据的禅法?锬Ρ混谌送莆脸踝妗4锬Υ劭?二祖),慧可传僧璨(三祖),僧璨传道信(四祖),道信传弘忍(五祖)。道信、弘忍居蕲州黄梅的双峯山,号称“东山法门”。道信另外传牛关山法融,是为牛头山支派。这两派各有自己的传授系统。  相似文献   

19.
《六祖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门人记述其第六祖慧能生平事迹和言论的著作。慧能(638—713年),唐朝人。他本姓卢,原籍河南范阳,后定居新州(今广东新兴县)。662年,到湖北黄梅东山寺,当了行者,得到五祖弘忍的特殊教导和传世袈裟(法嗣的标志),成为禅宗六祖。677年,慧能正式剃发出家,在韶州宝林寺,大梵寺传授禅法。后来,由他的戒门弟子根据这几次说法,记录整理成书,即为《坛经》。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教能在中国得到如此顺利的传播与发展壮大,其中之缘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庄子》思想分不开的。《庄子》与佛教不仅在生命的感悟上、生死问题的思考以及消解痛苦的价值取向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而且,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与《庄子》亦是难舍难分。佛教与《庄子》的关系,首先是形式上的偶然巧合而被借用,然佛教立足后,想摆脱《庄子》式的影响,以寻独立之发展,可此路向却把佛教推向了衰落的危机之中,而后振兴的禅宗,却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庄子》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