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例,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演变规律。选取2007年、2014年、2021年3个时间节点,运用前沿距离法、三阶段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城市间差距在缩小,时空分布上表现为从片状布局向带状集聚的演变特征;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各城市多层次分化与省际边界差异的特点,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异向带状、片状集聚的演变特征;城市创新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提升,区域协调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呈现空间均衡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分析了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对其差异性表现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尚未实现优质耦合协调,目前绿色金融系统相对滞后;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在2019年实现了对东部地区的赶超,率先达到了良好协调水平;差异性分析发现,耦合协调度的区域间差异高于区域内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制约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环保企业A股市值占比、人均森林面积等,且不同地区各因素的障碍度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对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特征事实、区域差异与来源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全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各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全国省际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省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现象,且大多数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状态,沿海地区部分省份处于高水平集聚状态,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4.
推动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利润、技术进步、制度优化和管理效率提升为数字金融系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融资产品创新、交易机制、信息供给、数据治理等便利性服务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分别构建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加权法计算了数字金融综合评价指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和分析了二者的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从时间演化上看,2011—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经历了“中度失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主导发展类型也经历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数字金融主导型—同步型”的发展轨迹。从省际差异上看,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现为东中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08—2018年9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了城市群高铁网络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oran’I研究了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与空间相关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处于高度耦合阶段,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中原城市群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哈长、北部湾城市群尚处于低度耦合阶段。城市群的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东部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高度耦合协调转变,中部、西部城市群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章应用耦合协调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关系,识别时空演化规律与特征,并诊断两系统耦合协调关键障碍因素。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耦合协调趋势向好,多数城市协调度偏低,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各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均有从经济滞后型转向均衡发展型趋势,但经济滞后型城市居多;人才质量、人才规模、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是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系统,测度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对其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呈现“双核独大”的空间格局;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耦合共生水平低于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的耦合共生水平,存在明显的产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城乡融合系统彼此耦合协调和融合推进的发展过程。将数字经济纳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中,丰富当前城乡关系理论的同时,使城乡融合的探讨更赋有时代意义。在界定数字经济下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趋势面分析、熵权法等分析工具,定量分析中国各区域数字经济下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特性,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化角度看,2012—2020年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稳定上升态势;城乡耦合协调类型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度协调和良好协调等级省份占比提升;城乡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差异呈波动变动趋势。(2)从空间演化角度看,高水平协调区域呈现“中心极化”特征;耦合协调发展呈“群体集聚”特征,东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H-H”集聚,西部大部分地区为“L-L”集聚;城乡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空间格局。(3)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及生态环境等都是影响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东、...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解决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是否推动了中国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尚缺乏有支撑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本文立足于耦合协同的研究视角,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验证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首先构建了测算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效应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其次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协同效应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构建反映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的空间权重矩阵考察协同效应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看,协同效应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但这一差距在逐渐缩小。第二,协同效应明显促进了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其作用效力强于二者单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已成为新科技革命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视角出发,在解析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时空差异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黄河流域内部耦合协调度差异的来源,并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演进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增长后劲不足;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下游、中游、上游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递减趋势;总体Dagum基尼系数在持续缩小,各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是黄河流域基尼系数的构成主因;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等级转移概率存在区位差异,黄河上游的青海和甘肃在下一阶段仍将处于初级协调等级,中游地区达到中级协调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会继续保持在该水平,下游地区的河南和山东则有一定概率出现协调水平回落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筛选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内部因素。结果显示: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实体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均随时间推移而持续提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协调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东北>大西南>大西北的空间分异特征;数字创新与实体创新是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耦合机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13—2021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耦合协调进程中的障碍因子,并实证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存在较强的耦合互动关系,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局部不均衡;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参与程度、城镇化发展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推动黄河流域多系统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四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且各城市群均属于科技滞后型;(2)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耦合协调度从流域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3)各地级市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少数地区发生跃迁现象,跃迁路径存在差异,且数字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科技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综合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我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呈上升态势,多数省份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在区域差异上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从莫兰指数来看,耦合协调度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集聚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6.
宁楠  惠宁 《统计与决策》2023,(18):16-21
文章借助CRITIC-熵权法测算了2012—2020年我国28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并借助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对影响效应特征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地提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且边际提升效应会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度的提高而递增,随着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先增后减。同时,这种提升效应具有非均衡性,在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四个维度中,仅对创新和共享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三大地区中,对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效果最强,而对中部地区未见显著影响;在空间上,对本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向作用显著,而对关联地区的文化产业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高煜  李佳余 《统计与决策》2023,(18):119-124
文章在构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探究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结果发现:(1)2021年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的省份仅占26.7%,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次之。(2)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3)各省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明显非均衡性。高值集聚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组合赋权法测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其耦合协调关系及演变趋势,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间角度来看,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提升,但整体水平偏低,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创新指数、协调指数、绿色指数、开放指数、共享指数呈不同程度增长趋势,协调指数增长最快,共享指数增长较为缓慢。从空间视角来看,东部海洋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优于北部和南部。(2)研究期内,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五个阶段,由轻度失调最终步入中级耦合协调阶段。(3)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差异逐渐缩小,新发展理念五大维度发展趋于均衡,三大海洋经济圈中,南部海洋经济圈内部差异最大,成为影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指数差异结果显示,协调发展将是未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19.
赵健  魏欣 《统计与决策》2023,(15):142-146
文章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构建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以中部六省2011—2020年数据为样本,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中部六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六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具有空间集聚与空间联动特征;当前,湖北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处于高水平的良性共振;山西和河南处于低水平的互相制约;安徽、江西和湖南已初步形成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湖南处于乡村振兴领先、数字普惠金融滞后阶段;安徽和江西则处于数字普惠金融领先、乡村振兴滞后阶段。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略的重点话题。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个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整体上已实现协调发展,但各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空间集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