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民族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和主线。西藏自治区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因此,在西藏加强和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时代意义。文章尝试从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汉藏民族形成和王朝治理体系三个方面论述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从而说明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西藏实现现代化的必须,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梁杰皓 《西藏研究》2023,(4):1-9+15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工作作出了科学部署和深远谋划,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中蕴含三个层面的科学思维:从宏观布局上看,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立足全局的系统思维;从原则要求上审视,体现了明确中心的党建思维、防患未然的底线思维、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维和蹄疾步稳的辩证思维;从贯彻落实上考察,体现了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依法而治的法治思维、实事求是的精准思维。深刻把握和灵活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对于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涵和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3.
柴小君 《西藏研究》2023,(5):11-16+159
党的二十大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号召。边疆民族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是资源储备基地,也是保障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要地,有其显著的使命任务、比较优势、特殊责任和区域特征。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做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打造生态安全高地、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安宁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老西藏精神"作为西藏军民团结奋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精神指引和动力,从其历史发展来看,它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充分融合了时代精神,与时俱进。作为先进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功能是实现西藏与全国一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文章阐述了"老西藏精神"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及其之间关系,并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保障民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方面对"老西藏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挖掘。  相似文献   

5.
藏彝民族走廊与茶马古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族学界提出的藏彝民族走廊,大体包括北自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向南经过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云南西部以及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这一狭长地带。①从古至今,藏彝民族走廊主要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活动的舞台,尤其是西藏、四川和云南三省区毗邻区域,古代氏羌族群自北向南的迁徙与这一区域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有13个属于藏缅语族,至今仍大多居住在与西藏、四1收p近的西北部地区。近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对藏彝民族走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关于条马古道,我在《滇藏茶马古道论略》…  相似文献   

6.
白科  周健 《民族学刊》2023,14(2):23-31, 15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进行了PEST与SWOT分析,并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SWOT模型,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区域经济,奠定不同民族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引导社会发展,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导向;促进创新驱动,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体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发展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宏观生态,也有利于营造、巩固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区微观环境。  相似文献   

7.
区域分工视角中的西藏产业发展和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自2003年始演化为具有发达经济体标识的"三二一"即J型产业结构。文章根据区域分工理论,从区域局部经济视角分析了该演化,认为西藏与我国其他省区的区域分工程度和水平是影响西藏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是近年来西藏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演化为J型结构的主要原因。因此,西藏产业结构政策不能仅仅依据区域自身或把西藏作为一个封闭经济体,而是必须要从我国整体经济的全局视角或区域分工视角来制定设计,而进一步推进市场深化将有利于西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西藏生态旅游产业研究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中层困境""社会剩余"和"双态错位"。文章从中观层级下的8个维度和微观层级下的4个维度回应这3个问题,有助于促进西藏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良性发展。林芝桃花节生态旅游案例和"神鱼"生态文化案例则提供了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9.
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茜 《民族论坛》2010,(2):25-26
乡村生态旅游既能提升和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又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大湘西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本文就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概览西藏旅游资源、回顾西藏旅游发展史的基础上,基于产业经济理论,结合西藏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需求、供给与政策约束,构建了西藏旅游业战略支撑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此框架,提出西藏旅游业的战略支撑功能应当以民生改善、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为目标,并定量和定性地分析了西藏旅游业对此三个目标的战略支撑能力。认为,西藏旅游业未来发展需要在继续促进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实施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优化旅游产业链上的收益分配、协调旅游企业与景区农牧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丹  王茹俊 《西藏研究》2023,(3):33-42+160
西藏各民族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西藏全面融入实现共同富裕和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战略性、现实性、内生性、必然性和关键性意义。进入新时代,西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一系列极为复杂严峻的现实挑战,也迎来了诸多特别关键的重要机遇。当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战略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整体工程,需要坚持物质支撑、政治引领、法治规范、教育塑造、社会保障等多维路径,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下实现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2.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主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长条协议》)在北京签订,西藏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西藏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点,是中华民族洗刷百年耻辱,实现新的伟大振兴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绍奋斗和不懈努力,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和历史性跨越,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给社会发展程度大大滞后的西藏地区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历史推动,开始了与现代文明社会同步的发展。   我…  相似文献   

13.
徐伍达  久毛措 《西藏研究》2023,(6):114-127+156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经济社会经历“稳定发展到休养生息、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长足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维度构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1年的高质量发展状况可知,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应从发展格局、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民生福祉、发展动力等维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西藏民族学院是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由西藏在内地办的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四十年来西藏民院为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西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西藏民族学院长期坚持在祖国内地办学,是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不仅在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充分利用内地的各种优势和资源进一步办好西藏民族学院,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为西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要西藏的经济发展与内地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长期坚持区内和内地两个高等教育发展重心是西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本世纪末和 2 1世纪初国家提出并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对西藏经济的发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然而目前这一机遇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作用还只是潜在的。要把巨大发展机遇的潜在促进作用转化为现实 ,实现西藏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力争使西藏人民早日进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进一步扩大西藏的开放。一、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必要性区域经济学认为 ,一定区域承载的经济元素量是有限的 ,仅仅依赖本区域的市场、资金、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 ,虽然可能取得一定的增长 ,但其增长势头难以持久 ,…  相似文献   

16.
保罗 《西藏研究》2016,(2):71-79
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充分证明,藏汉等我国56个民族同根同源,西藏与祖国内地又有特殊地缘关系,文化上属于一脉相承的同一文化圈。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使沿线各国人民开阔视野、敞开胸怀、增强了解、促进交流、互利双赢、助推发展。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分为北方(陆路)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又分陆路和海路。据考古资料显示,自远古起西藏人民与我国各兄弟民族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都为开发雪域高原、缔造中华文化、维护边疆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依据汉藏文献资料及《格萨尔》史诗中的相关信息,就古代丝绸之路与西藏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析,可以窥见一些值得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比如,隋朝以前,北方丝绸之路上的张掖、敦煌、于阗等地与当时西藏高原上的苏毗、象雄、东女国等部落和部族之间分布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而且直通到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家,当时西藏商贾从张掖等输入的主要货物是丝绸,说明古代西藏既有北方丝绸之路的分道,又有与南方陆路丝绸之路相连的通道。经分析,古代西藏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莫大受益者,也是丝绸之路的积极拓展者,所有这些都得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西方首批传教士进藏的活动和藏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天主教传教士,开始从印度的阿格拉(Agra)据点北上潜入我国西藏,并企图从那里向我国内地扩展。最早到达西藏的西方传教士是耶稣会神父安东尼奥·德·安夺德(Antonio de Andrade)等人。他们在阿里南部扎布朗建立教堂,进行传教、搜集情报和其他活动。但为时不久,阿里南部地区藏族僧俗群众便把他们驱逐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2019,(7):1-1
6月14日,'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西藏拉萨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论坛开幕表示祝贺。习近平指出,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边疆民族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习近平强调,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相似文献   

19.
张世均 《民族学刊》2021,12(4):1-9, 110
自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后,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就不断地深入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国人对“中华民族”观达成一致的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由于英国政府借中英结盟抗击法西斯之机以及印度政府独立初期的大国梦,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人民、反民主的国内战争,使国际影响力下降等因素构成了英国和印度在西藏边疆地区蚕食中国领土、教唆西藏地方民族分裂等危害中国边疆安全的主要原因。国民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针对英国和印度两国政府在西藏边疆地区的侵略行为,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共同采取了抵抗侵略、外交抗议、回击民族分裂等措施,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领土完整,为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0.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边疆,是人口最多的民族省区,也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习近平同志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来赞誉有加。梳理广西10年来的发展,其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各族群众民生福祉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拓展、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纵深推进、边疆安宁和社会稳定日益增强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