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娟 《老年世界》2006,(12):20-20
在我2岁的时候,活泼好动的母亲与沉默少言的父亲分手了。2岁的我被父亲送回老家跟随奶奶生活。从此,幼小的我没有母爱,直到我18岁那年,父亲重组家庭后,父亲才来信叫我回城里生活。  相似文献   

2.
母亲是老好人一个。用不着我宣传,她的好邻里皆知。母亲的热情早已暖透周遭人心,更从不倚老卖老,慈悲的脸上堆着永不打烊的谦卑笑容。只要母亲一走上街,那仿佛太阳公公都出来露脸了!巷道一片蓬勃朝气,传来阵阵“婆婆好”、“奶奶好”的亲切问候。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我家很穷。母亲在我3岁那年,跟奶奶闹矛盾,离家打工,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从小我就跟着父亲生活,他会打一手快板。他这一辈子,也就靠这竹板,找到一些活着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母亲     
过年回家,有一种东西总在堵着我的喉咙。我们是在黄昏时刻到家的。从车窗里望见系着旧抹腰的母亲,孤单地等候在院门外的那一刻,我第一次发觉,一生中最先学会、叫得最多、最了不起的称谓,竟然无法叫出声来。是女儿趴在怀里,冲着奶奶,响亮而又深情地替我叫了一声生命中最爱的母亲。  相似文献   

5.
无私的母亲     
蓝苑菘 《金色年华》2009,(10):43-44
我的母亲叫麻爱亨,与新中国同龄,是一个很含蓄很古板很传统的普通劳动者。作为县图书馆馆员,没有多大的成就,只有尽她所能做的事;作为母亲,虽然我觉得不很如意,但至少她及格了。作为儿媳妇,她孝敬爷爷、奶奶;尤其是她22年如一日义务赡养蒙秉华大爷的事迹,更令人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6.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着儿子。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水,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要给他下跪磕头。  相似文献   

7.
身世之谜折磨父亲一生上小学的时候,每到寒暑假听到班里的同学嚷着要回老家,我就羡慕得不得了。我就问母亲.我什么时候也能回老家。母亲的回答总是叫人一头雾水:你现在就在老家呢!你不是天天都和姥姥睡一屋吗?我明白,我们的奶奶其实是我母亲的母  相似文献   

8.
凤凰 《老年世界》2006,(18):26-26
爷爷喜欢吃红烧肉。而且特别喜欢吃奶奶做的红烧肉。可是前不久,奶奶去世了。那天,只有我和爷爷在家。我想爷爷好久没有吃红烧肉了,于是就特地为他做了一盆红烧肉。端上桌.爷爷就笑开了:“啊,又吃红烧肉了!”爷爷夹了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突然,他眼泪就掉下来了。我见了,就知道爷爷吃红烧肉又想起奶奶了。果然,爷爷就说:“你奶奶要是在就好了……”我说:“爷爷,奶奶做的好吃,还是我做的好吃?”爷爷说:“你做的好吃!”我说:“好吃,那你就多吃点!”说着,我给爷爷递过去一张纸巾。  相似文献   

9.
那年我十岁     
那年我十岁吕关那年我才10岁,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我家在村子里算是最穷的一家了。一件衣服哥哥不能再穿了,缝缝补补再给我穿,很多时候我都不愿意穿,母亲总是连哄带劝,我常常带着泪水进入梦乡……已过花甲的奶奶领着我们一家6口人艰难地跋涉在艰苦的岁月里。老...  相似文献   

10.
我小的时候便只喜欢父亲,每每他和母亲一块儿下班回来,我都会从奶奶的怀里拼命挣脱出来,猛扑向父亲抱住他,且非得给他三个响亮的亲吻之后,才依依不舍地放他去洗手洗脸。那时候母亲总是笑话我,说这么依恋你老爸,将来出嫁时怎么  相似文献   

11.
我叫刘静,今年14岁,是湖南省桃江县牛田镇中学的学生。我是个没爹没妈的孩子。现在供我养我亲我的奶奶也不是我的亲奶奶,她叫文谷香,是她老人家收养了我,直到今天。奶奶告诉我,我是1987年正月初七的下半夜,被人丢在奶奶家屋后菜地里的。那天下着大雪,我被放在一个竹织的背篓里,用烂棉衣包着。奶奶发现了我,急忙把我抱进屋,烤热我的身子。奶奶说:“造孽呀,苦命的女娃子。”有人给我取名刘苦静,奶奶嫌“苦”字不好,便叫我刘静。后来,有人告诉奶奶,我这是第七次被人丢弃了。“不能再有第八次。”奶奶对劝她把我再送人的…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从母亲的体内脱离出来,被年轻的女护士抱在手上,她盯着我哎呀叹息,好好一个粉嫩娃儿,怎么破相了。一旁的医生瞟了我一眼,轻声道,不是破相,是胎记。母亲醒来将我抱入怀,眼泪哗啦哗啦不停地掉,姥姥呢喃着造孽了。奶奶也抱怨我是个女孩,而且是个不漂亮的女孩,父亲安抚着众女人们。  相似文献   

13.
孝经难念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我家最难念的是“孝经”。母亲一向孝顺,每月领工资,必定拿出几百元给外婆,逢年过节铁定要回娘家。外公去世后,外婆一个人住在县城,平日很少出门。母亲怕外婆寂寞,常心挂两头,有空没空都要隔一阵子就去看望一次,为外婆洗洗刷刷,陪外婆聊天拉家常。所以,母亲在邻里已是孝名远扬。父亲更是远近闻名的孝子。爷爷过世时,停棺七日,父亲就整整跪了七夜,膝盖渗出血来,哼都没哼一声。父亲对奶奶也是出奇的好,奶奶嘀咕着要吃什么,要买什么,父亲就算跑遍全城大街小巷,也要满足她的心愿。记得有一次,奶奶夜里病…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特权     
梁景容 《老年世界》2007,(20):27-27
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女人,这一生几乎从未与别人争吵.但却唯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个小错.母亲便会揪住不放.除了当面批评和数落,把父亲批得体无完肤外,逮着我也会唠叨个没完没了。哪天如果碰到母亲有批评父亲的迹象,我就赶紧找个理由溜掉,实在溜不掉,也只能默默地听着母亲对父亲的怨词。  相似文献   

15.
姜昆 《老人天地》2014,(4):15-17
善良老妈:
  “把林奶奶接来,我们一起住吧!”
  我家住东四的时候,曾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房客林奶奶,因为守寡多年性格有点孤僻,和别人都和不来,单单只相信我妈妈。老家来的信,只找我妈妈念给她听。家里有什么事,也只找我妈妈商量。我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也经常让我们给林奶奶送去,两家处得好像一家人,林奶奶就像我妈妈的亲姐妹。林奶奶特别喜欢我妹妹,记得有一次去长安大戏院看戏,票上写着不许带小孩,她就自己去了。可到那儿一看,有带小孩儿的,林奶奶立马坐车返回家,把我妹妹带上再回去看戏。等她们到那儿都演半场了,那也高兴得不得了。后来林奶奶又找了个老伴,也和我家关系特好。他们平常没事就来我家,也不用人陪,就在院里坐着,说在这待着心里踏实。再后来我们先后搬了两次家,林奶奶年岁大了,自己又孤单一人了。我们还陪着妈妈经常去看看她,逢年过节,就把老人接来,热闹几天。老妈曾和我商量:“把林奶奶接来,和我们一起住吧!”可林奶奶坚决不肯。最后林奶奶被她哥哥的女儿接回山东老家度晚年,我们一家也才算安了心。  相似文献   

16.
50岁的陈洪有是湖南辰溪县石马湾乡一个山旮旯里的普通农民,他和双目失明年过九十的老奶奶相依为命。他对奶奶的一片孝心,十里八乡有口皆碑。自打懂事起,陈洪有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奶奶。他两岁时父亲病逝,母亲不堪忍受贫困弃家而去,家中剩下他和奶奶,一老一少生活极其艰难。年幼的陈洪有体弱多病,奶奶常常背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在陈洪有的记忆中,他时常伏在奶奶瘦弱的脊背上,看见奶奶那双小脚总是不停地在山路上移动。对于奶奶的慈爱,陈洪有从小就知道回报。他想,长大了,一定要让奶奶过上好日子。20世纪70年代初,辰溪县调集…  相似文献   

17.
我泪眼模糊地看着婆婆。眼前的这个女人,是我丈夫的母亲,我女儿的奶奶,却因为想要一个可以传宗接代的孙子,暗示他儿子出轨,然后劝我离婚!不甘心的我苦苦支撑,然而,经过两年的离婚战役,我终究还是输了……  相似文献   

18.
佚名 《老年世界》2006,(15):26-26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19.
圆子 《现代妇女》2009,(7):50-50
我父母感情不好.父亲对母亲关心不够,遏事总站在祖母一边,致使母亲心生怨恨.加上母亲总抱怨父亲的养家能力.不爱父亲.后来终于自寻短见。由于父母的事.结婚以后,我对妻非常忍让。特别是经济方面,全都交给她支配,但婚姻还是出现了问题。结婚前她有一个男友.都发展到快结婚了,分开后也一直联系着。她很能干,但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20.
数字     
9岁 ——4月17日,9岁的藏族小男孩海格朗用手挖出了被埋在废墟中的奶奶。“房子塌了,奶奶的腿被压在下面了,我不能没有奶奶,我找不到人帮忙,来不及了就用手把奶奶挖出来……”他76岁的奶奶才旦措姆在地震中被砸伤腿,4天来一直没能动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