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解读和评论契诃夫的巅峰之作《海鸥》,实质上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分析。柏拉图对于真理的索求在契诃夫的《海鸥》中带有差别性的重现,恰恰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生活的不同理解,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严峻处境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对柏拉图“洞穴隐喻”的解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海德格尔三十年代所谓的政治错误,这里涉及到哲人与政治家的区分,同时意味着走出洞穴与再次回到洞穴中的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过程。柏拉图与海德格尔在讨论“洞穴隐喻”的时候都没有区分上升过程(哲学家)与下降过程(政治家),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哲人遭城邦厌弃、容易陷入政治困境中的现实原因。海德格尔作为一个返回到希腊性层次上的哲人,他的返回步伐在笔者看来一直属于驻留于走出洞穴的上升阶段,如果他是在上升阶段上运思的,那么,当人们热衷于谈论深陷洞穴中的哲人时,恰恰表明我们将哲人泛政治化、泛道德化了,由此而来,我们才是深陷洞穴中的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小城畸人>体现出的生态思想.本文认为小说通过描绘温士堡镇居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探究,展示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的入侵下精神匮乏,行为怪异以及欲望的膨胀,而主人公乔治·威拉德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表明作者追求自然与人和谐一致的美好愿望,从而完成了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会饮篇>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之一.它集中表达了柏拉图的爱情观,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然而,越大众化就越有被误读的危险.柏拉图的爱情观自文艺复兴时就已被简化为"柏拉图式爱情"——精神恋爱的代名词.这是否符合柏拉图的本意?通过对<会饮篇>的深入解析,力图还柏拉图爱情观一个本来面目,消除长久以来置于"柏拉图式爱情"名下的曲解.  相似文献   

5.
"洞穴仙境"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审美意象.它的频繁出现,有着深层的心理因素.运用弗莱、荣格的原型理论,将作品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洞穴仙境"意象加以联系审视,从它在作品中的具体显现,分析它潜藏的意蕴,可以拓展志怪小说微观透视的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洞穴寓言定义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哲学家带有走出洞穴求得真知,以及返回洞穴打造美好生活的任务。早期柏拉图的寓意解释、古典时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作为两种理论形态修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愿景也同样落空了,柏拉图与康德这种带有走出洞穴求真意志的认识论途径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而海德格尔将自然替换为存在,将认识论转换成存在论,对生态存在论美学完成了奠基。  相似文献   

7.
运用存在主义的"自欺"和"自由"等理论,联系《小城畸人》中作者对于"真理"与"畸人"的态度,分析畸人形成的两个阶段:从"自欺"到"自抑";通过俄亥俄州温士堡小城的象征意义和主人公乔治.威拉德的最后离去,指出乔治的离开预示了一个新的畸人的形成。该小说集所揭示的主题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的“洞穴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原理。柏拉图为西方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光源隐喻” ,它是对光明的一种理解 ,是理性自主独立的凯歌 ,其核心是对“永恒在者”的“光源化”。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柏拉图的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寓言。  相似文献   

9.
"为民父母"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家国天下"的观念在孟子的时代已经非常流行,文章以为其社会基础在于古代社会"家"、"国"功能的一体化,而<诗经>、<尚书>等早期经典则明确记录并十分推崇此种观念.儒家所主张的"家""国"一体的理想状态,乃是<诗经>中的"民之父母",以及<尚书>等典籍中的"作民父母"者所能达到的水准.在仔细研读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民之父母"这一思想和古代社会机构、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经典之间对于这一思想的共同重视.文章亦对现代学者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作了分析和回应.  相似文献   

10.
在第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将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与柏拉图的"和谐"(harmony)、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论"(Pre-established harmony)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研究视角与方法颇具启发意义.但是,在对<论语>基本范畴的理解与阐发上,也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小城畸人》中的表现主义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论文通过对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的文本解读,分析了表现主义手法在该小说中的运用,阐明了表现主义在《小城畸人》中突出地表现在营造幻象、虚拟现实、运用重复意象来营构象征、在故事结尾将表现人物生命冲动的瞬间定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圣经文学的渊源影响是经久不衰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叙事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从文本表层看,《小城畸人》与《圣经》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叙事的统一性是一种基本的美学品质。从文本深层分析,《小城畸人》与《圣经》在叙事统一性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文本人物角色的功能方面,两者都具有联结各个叙事单元的功能性人物。圣经叙事的统一性主要通过重复的模式来体现,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出现的意象、框架和主题来论证其叙事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在《小城畸人》中,舍伍德·安德森生动地描写了一群心灵扭曲、生活压抑的女性"畸人",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由手工业向资本主义工业转化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变化。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小城畸人》反映的女性的社会生活、赋予的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折射的艺术家身边的女性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可剖析出舍伍德·安德森男权本位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享有盛誉、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现代作家,《小城畸人》是其代表作。在《小城畸人》的《手》、《思想者》、《死》、《成年》等故事中,安德森成功地使用了“手”的母题,刻画了一批令人难以忘怀的畸人形象,剖析了世纪之交美国中西部小镇居民的复杂心理状态,表达了他对手的钟爱和对手工业传统的眷恋,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生活的本质。该作品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成名作——《俄亥俄州的瓦恩斯堡》确立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斯坦贝克等都受过他的很大影响。这部作品揭示了美国社会小镇人们在手工业文明向机械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的生活状态,不失为美国工业时代下小镇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将现代都市小说家六六的小说《蜗居》中的主要人物宋思明与美国20世纪早期著名的现代主义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的名著《小镇畸人》(Winesburg,Ohio,1919)中的重要人物哈德曼牧师相比较,以他们所谓的阿喀琉斯之踵为原点,探讨各自文化潜质中迥然不同的现代因素,通过较为细致的文本解读,诠释中西文化中罪感与耻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蜗居》与《小镇畸人》的文学伦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作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阿拉比》中的少年在孤独中顿悟,顿悟后却又陷入《纸团》中医生的孤独,现代人似乎逃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作为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作家,作者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的瓦恩斯堡》开创了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局面。从田园生活的毁灭,爱心传递的毁灭和清教戒律观的毁灭三个方面探讨了这部作品所再现的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默多克在其哲理小说《独角兽》中对柏拉图的"洞穴喻"进行了演绎和新的阐释,旨在揭示现代人的道德困境,构建现代道德哲学体系。在默多克哲学体系中,充满爱的关注可以使人不断摆脱假象的羁绊和臆想的惯性,逐步走向并接近真理,从而接近并达到"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