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农户家庭的借贷需求与农户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在农户的民间借贷中,主要是以"亲情"和"友情"为借贷基础,然而高利贷现象也存在,部分借贷利率超过国家基准利率数倍甚至10倍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经济负担。农户之所以优先选择"高利贷"是因为正规金融求贷的成功率低,对于农户而言,求贷的成功率、便捷度与高利息相比,前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以沈阳市农户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影响农户储蓄行为的因素,建立了沈阳市农户储蓄行为的计量模型;并对现今农村金融体制与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陕西248家农户资金借贷现状的实证分析,发现西部地区农户对于资金借贷需求逐年上升;农户资金借贷主要来源是民间金融,而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比例逐年提高;借贷资金主要投向于资金需求较大的生活消费项目和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非农领域及高效农业项目,总体上生活性借款比重有所增加而生产性借款比重有所下降。文章针对西部地区农户资金借贷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沂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45-49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农户分层随之出现新的变化,不同特征的农户,其借贷需求呈现出不同特点。文章基于这一背景,从分析农户借贷需求行为出发,研究如何建立农村多层次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协调发展的机制,区别对待农户的不同借贷特征,尝试较准确地反映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状况。 相似文献
5.
6.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69-77
以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两种经济形态并存的乡土社会,为中国民间金融的产生与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基于血缘、亲缘或者挚友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网络又成为农村民间金融非常重要的履约机制,因此民间金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以安徽省41个乡镇91个行政村1245家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从社会网络视角对农户借贷的难易程度和实际借贷行为进行的考察表明:农户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农户越容易借贷,而农户的实际借贷行为也更加方便;农户社会网络强度越大,农户也越容易借贷,但是社会网络强度对农户实际借贷行为的影响程度比网络规模要弱;我们还发现农户的家庭特征对农户的借贷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对新形势下农户储蓄行为的概念、农户储蓄行为的评价准则和影响农户储蓄行为的因素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陕西省长安区486户农户问卷调查,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口、家庭总资产、家庭总收入、借款用途等因素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针对影响农户借贷需求因素的状况以及其中的问题和成因,为促进陕西省城乡转型区域农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政府必须以完善农村借贷机制为主,联合金融机构做好农户生活性借贷和生产性借贷的区分和指导工作,建立新型信用指数制度,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切实规范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活动行为。 相似文献
9.
论非农化进程的农户借贷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农化进程中各类农户借贷行为的差异较大,研究处于不同非农化水平的农户借贷行为,发现其特征和需求规律,对于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合理配置和利用农村金融资源,更好地满足不同农户的资金需求,推进农户的非农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根据对陕西三大地带的12个县,28个行政村共237户农户,为期5年的借贷行为的持续性问卷调查资料,从借贷用途、借贷水平、发生率、规模以及借贷来源等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农户借贷行为做出了比较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疆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新疆212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新疆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并运用Probit模型及Tobit模型分别估计正规借贷、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借贷用途、是否入股信用社、对银行信贷政策的认知、地区分布是共同影响农户正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的主要因素;而房屋价值、医疗支出、家庭到金融机构的距离、正规借贷利率则是共同对农户非正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省阜新市290个农户土地投入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农户类型及土地规模两个角度对农户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采用Tobit模型对不同农户土地投入资金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技术投入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纯农户与兼业农户、小规模农户与大规模农户的土地投入资金显著性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户技术投人受到农户特征及技术效果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户在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其自身的生产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失地农户的生计状况如何?他们在实现生计转型和可持续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学术界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失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建立、对失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实证分析、实现失地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对策等方面对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一是失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受到严峻挑战,为此应积极调整其就业取向,加强其职业技能训练;二是政府应合理解决失地农户的就业、收入、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以有助于其可持续生计的实现;三是对不同区位失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比较研究较为缺乏,这可为失地农户生计问题的后续研究提出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沈阳市农户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影响农户储蓄行为的因素,建立了沈阳市农户储蓄行为的计量模型;并对现今农村金融体制与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韩生贵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2):118-121
由于种种原因,经历了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透过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农民的储蓄观,探究少数民族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户农业投资的低水平饱和现象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9-23
基于农户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呈“倒U型”关系、与农业经营效益呈负相关关系这两个反常现象,认为我国农户农业投资存在低水平饱和的问题。收入水平较高时农业投资的下降趋势,是由非农收入的负贡献引起的;农户农业投资水平与农业经营效益呈现负相关,则是由非农经营效益较高、农业生产中资本的低水平过密化及各地区间条件存在差异等因素导致。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但资本缺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通过对福建省红星村由村委会创立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模式研究,从其对农村信贷环境的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职能转变的示范作用的研究入手,探讨农村信贷担保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梁惠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4):43-46
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政策保障、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为农民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分化,促进农村经济精英的产生,加速农民企业家职业化、社会化过程,促进农民企业家的文化认同,促进农民企业家自身能力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小额贷款项目引入我国农村以来,其实施过程和绩效评估得到政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以我国东中西部贫困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分类变量回归模型分析小额贷款项目类型、贷款额度等对项目经营状况的影响,发现:(1)小额贷款项目类型对项目经营状况影响显著,相比养殖业,从事种植和商贸业的农户盈利的概率较高;(2)贷款额度仅对项目持平影响显著,对项目盈利的影响不明显;(3)而贫困户主的年龄、技能等对项目经营状况均有显著影响,年龄对项目经营状况的影响表现出“间断性”,技能在项目盈利中表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黄小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2-15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能加快城镇化进程,而且能有效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当前,这一政策的实施遇到了一定困难。首先以政府和农民工为对策主体,建立了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静态与动态几种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一定政策环境下,政策和农民工之间的对策,并提出了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若干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将其收益矩阵进行了一般处理,使其结论更具普遍性。博弈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政府不宜采用大规模转化农民工为市民的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