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手机节日祝福短信的娱乐性、“耍贫嘴”现象和机械复制性等文化特征,认为手机节日祝福短信在快速便捷地传递祝福信息的同时,也以虚幻的电子传媒空间代替了情感的直接沟通,以娱乐和搞笑代替了真诚的祝福。手机短信解构了节日的神圣性,对传统的节日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使传媒时代的人们变得浮躁和空虚。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意指打破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定式,利用形式的新奇变异,增加感知难度和时间,以期打破索然无味的阅读,重新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望。换言之,陌生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唤醒",延长阅读的审美距离。类比式翻译借由两种语言形式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理并表征与原文形式对等的审美距离,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法传达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艺活动实际上是陌生化和熟悉化这两种维度交相辉映的过程。陌生化是让已经熟知的事物呈现出陌生的形态,从而给受众以新奇感;熟知化是让陌生的事物使我们尽快熟悉,从而给受众以认同感。赵本山小品的艺术性即体现在陌生化与熟知化这两种维度上。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陌生化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翻译的审美客体的异域性及杂合性能给审美接受者以新奇的审美享受,赋予文学翻译的陌生化特征。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意味着避免将文本归化成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内容,而是将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保留即异域化、将陌生化的手段保留或将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学特征杂合即杂合化,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产生新奇感。它包括翻译选目陌生化和翻译语言文化的陌生化,是翻译审美和翻译伦理的要求,其本质特征是违背特定时期的翻译规范,特别是审美接受者的期待规范,造成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这种理论主要通过语言的变形或技巧的处理,有意把熟悉的东西描绘成陌生的事物,使人产生新奇感,以此激起审美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更深的理解和更形象的把握。本文探讨了“陌生化”的定义,并且从词汇、句子及上下文三方面分析了马克.吐温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段,同时指出:马克.吐温虽未闻“陌生化”之名,却行了“陌生化”之实。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为了区别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旨在定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文章解析了文学作品通过陌生化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即陌生化可以唤醒读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反应,使读者用新奇的思维去思考世间的事物。陌生化可以通过对时间或意象的扭曲处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文学语言“陌生化”取向的分析以及文学翻译作品中保持文学语言“陌生化”的意义,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在目的语中准确恰当地“移植”原语文本的“陌生化”特征,采取以“陌生”应对“陌生”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Defam iliarization)由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将日常熟悉的事物加以艺术处理,使之与审美主体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美感。这一原则可以很好地概括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艺术追求,同样也适应于玄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邓恩所创作的散文。以《悖论》(Paradoxes)为例可以阐释玄学思维和陌生化表达在约翰.邓恩散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娱乐类文本短信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娱乐类文本短信,试用指示语、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语用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它,旨在探究语用规律和娱乐类文本短信的关系,以期对语言交际和语言教学有所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白战体”有意识地使诗歌摆脱传统的因袭,主动地放弃惯用的语词和事典,通过言用不言体等方法“使熟者生,使文者野”,与审美主体拉开一定的距离,给人新奇、惊异之感,与“陌生化”的命意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话语,对白战体及其创作方法做一番梳理,从而对其获得新的认识.并对白战体出现的原因,试图从新变代雄、绕路说禅、文人雅集等方面给出合情入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2O世纪4O年代沦陷区的特殊语境下,《天地》杂志适应上海市民的文化消费需要,所刊登的散文关注饮食男女等主题,发掘日常生活意义,肯定日常生活价值,并通过引用、拼贴、陌生化、庄谐并出、雅俗对照等方式对日常生活进行表现,营造出奇特有趣的话语风格,形成了特殊语境下现代都市的独特话语。  相似文献   

13.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死亡为主题,以复调多声部为叙事方式,通过画面交织、人称更替、内心活动等意识流手法凸显文本对话框架,并对小说主人公哈里临死前的精神感受、语言狂欢做出了合理解释,彰显现实死亡和艺术死亡的二元对立,并给文本增添了陌生化效果。复调叙事的存在,再次有力证明了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世代累积型作品是不知名群众作者和著名文人作家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加以演义、传奇、大话渲染而成,具有语言口语化、内容通俗化、精神平民化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倾向志异写奇、彰显道德意义、注重传播载体、立足最佳时空、受制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并以"高山流水式"传播模式广播于世,最终成为一种渗透全社会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来美欧关系围绕一系列多边和双边问题产生的裂隙不断扩大。美欧矛盾的实质在于缺乏对手的美国欲强化其单极霸权地位,而逐渐走上政治联合和统一的欧洲则越来越不能容忍霸道的美国对自己扮演独立角色意愿的漠视。美欧在一系列问题上越来越公开化的争吵特别是法德的反美立场不仅对大西洋联盟构成严峻挑战,也对当今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同床异梦的大西洋联盟能否维持显然值得人们认真思索。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陌生化"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表现手法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本文把它和翻译的"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方法加以区别.针对文学翻译界存在的语言使用过于随意的现象,提出要在正确处理好"陌生化"和可接受性问题的基础上,客观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陌生化"表现形式,维护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7.
论手机短信的修辞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文体,从出现便展现了它的与众不同,经过细致观察即可发现。它具有如此魅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修辞的运用。本文针对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作较为详细的分类探讨。使人们更加充分地了解这种日益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型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8.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充分利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韵味无穷的文字,并创造性地与西洋文字相结合,成就了《围城》出色的语言艺术。作品中语言艺术背后潜藏着一种贯穿始终的艺术手法——"陌生化",不仅是语言,更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始终。本文试图从作家主体意识层次、话语意识层次的陌生化对小说进行分析,更深层次地领略《围城》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9.
文学典型内涵不断在发展,但是通过人物性格的认识,实现从个别、有限到一般、无限的超越。始终是其恒定不变的审美机制;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生产,文学典型显中求隐,在宣扬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暴露着被其遮蔽的真相。在对异化现实的否定、超验理想的营构过程中,文学典型可以重塑人的新感性、提升人的新境界。只要密切关注人现实的生存境遇,推动事物主要特征表现的陌生化,文学典型会不断创新,永葆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