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身份的构建主要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这些女性形象对本土文化身份又起到了塑造作用。中国内地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文学翻译中的代表性女性形象就清晰地反映了这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阐释对于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在《他们眼望上苍》这部作品中,佐拉·尼尔·赫斯顿用黑人口语艺术化的表达,通过一位非裔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反映了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和重构等问题,展示了她对于保存黑人传统习俗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她的文学表述已经在呼吁如何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氛围中建构非裔形象的文化身份,尤其是非裔女性形象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以西方价值观重新看待中国的革命史,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塑造出富有人性深度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在沧桑、厚重的历史中卑微而顽强地生活的一群。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忍受着命运的残酷作弄,表现出女性生存的艰难和身份的卑微。但女性的卑微并不表明她们是生活的弱者,严歌苓同时也写出了女性在巨大的生存困境下表现出的坚忍与顽强。  相似文献   

4.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短篇小说创作手法和主题。从酷儿理论来看,爱米丽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杂糅凸显出她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此外,她与荷默·伯隆的关系也超越了传统的异性恋关系模式。依据以上两方面,该作品充分体现了酷儿理论消解静态的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打破异性恋霸权下男性/女性,异性恋/同性恋的二元对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汉语与性别作为特征的世界华文女性文学,表现出复杂多样的文化特质与文化图像。文化背景的多重性,思想资源的丰富性,不同国家与地区文化形态与母体文化的整合,致使女性形象内涵有着无穷可塑性,又能提供阅读予无限可解性。置身于文化、国家、性别“三维”空间中,女性形象既充分呈示她兼收并蓄的活力,又可能陷入混沌难解的尴尬身份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A.S.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天使与昆虫》第二部《婚约天使》中的人物莉莉娅斯·帕帕盖的形象分析,颠覆其表面灵媒的身份.她既是灵媒又是"反灵媒",在情节的推动及主题的彰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身份的蜕变也体现出拜厄特对女性生命的一贯关怀.  相似文献   

7.
《寡妇赞歌》是葆拉·马歇尔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她自传型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为加勒比裔移民后代的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面临着文化选择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女主人公艾维丢失文化身份的原因和寻找文化身份的过程,指出只有尊重过去,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及其传统仪式,才能成功建构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加纳戏剧家阿玛·阿塔·艾杜的漂泊生涯为她关注文化身份提供了必要前提。在其代表作《幽灵的困境》中,艾杜通过塑造美国黑人女性尤拉莉亚来演绎女主人公在重返非洲后所遭遇的重重困境。很显然,戏剧创作是艾杜对后殖民语境中文化冲突、身份定位和身份构建等核心问题深入思考的真实反映。在她看来,重建自我身份需从价值观的定位和态度的转变开始。只有如此,"他者"才能摆脱双重身份所带来的尴尬,从而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9.
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指的是考察一个作家所受出生地、成长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因素影响,探讨这些影响如何反映到作家所写文本结构和文字特色中。中西交汇的澳门对于林中英以及她的文本来说,不仅是生长的土壤、创造的环境,也是互文表达的存在。林中英将自己的性别身份与地域文化身份放在人类地球村视野下进行审视,看到的是存在的独特性和价值的互补性,她所进行的女性主义写作.是其个体自我经验与人类经验互为指认、加深理解的文学文本实践。在El常生活书写中,女性生命体察领悟的过程本身就具有人类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伊萨克·迪内森的《走出非洲》是一部充满异域色彩的自传体小说,以非洲和非洲人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作者自身具有三种不同的文化身份,欧洲贵族、白人女性和殖民商人。在各种不同身份的关照下,迪内森笔下的非洲和非洲人民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另一方面,异国形象的各种呈现都是迪内森多重身份的一种隐喻再现,以帮助作者全面了解自我,完成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当代彝族女作家由于空间的移动呈现出一种文化多样的身份,从中体现出一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态势,并在情感上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着深度认同。她们的创作主要在文化身份的耦合和再生、对边缘群体的观照以及文化空间的转移三方面进行实践,每个部分都逐步反映其生成的原因和潜在困境。彝族女作家在继承原有的民族身份和性别身份的基础上,将其在流动经验中的边缘观照融合在创作中,并以文化空间的转移为新的探索,从而寻求新的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与美籍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都是当今风靡美国文坛的女作家。文章分别以严歌苓的《少女小渔》与拉希莉的《疾病解说者》为本,立足在拉康的镜像理论基础上透视这两部小说中小渔与达斯太太这两位女性在依赖东西方"他者"的文化认同过程中出现的异同。并由此镜像变化的异同透视出严歌苓与拉希莉在跨文化的书写中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3.
严歌苓的小说《霜降》以其敏锐的视角触及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伤痛,并引出了让人深思的时代主题。这种主题并不是单一的政治揭露、文化批判或人性剖析,而是复调式的融合,这在当代小说"越写越轻"的趋势中无疑具有"沉深"的分量;而严歌苓利用独到的细腻笔触和女性的敏感,将作品的沉重予以冲淡,在历史的重负与人性的疼痛中展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与希望。  相似文献   

14.
在不断加速的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已经受到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严重挑战的身份属性问题,又一次成为各派理论的关注核心,并引发了极有争议的辩论。本文考察了暴力的历史对受害者和行凶者,及其后代的身份形成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由于民族、种族或国别的质询所引起的情感冲突,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身份焦虑的三种形式;同时,从殖民受害者的角度和行凶国后代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属性以及双方的消极身份所造成的政治和心理的含义。最后指出,要构建全球化的跨文化认知模式,就必须把文化转译和文化移情的作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认同主要表现在:在女性中间寻找中心;不把争取男人的首肯作为头等大事;去男性欲望化目光.但是女性认同遭遇了女性经验的遮蔽和女性传统的断裂等文化困境.只有重建与母亲的亲密联系,追溯女性本源,才能消解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更好地实现女性认同.  相似文献   

16.
舒婷诗歌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舒婷的诗歌蕴含着浓重的传统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于她对坚守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秉赋、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男性品格,如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昂藏于世、不甘沉沦等阳刚内涵的表现与肯定;体现于她对男性中心社会给予的女性规范的自觉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给予的女性性别角色与社会角色的趋同与反顾。  相似文献   

17.
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的小说创作中呈现的文化混杂现象,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多元文化主义",构成"文化多元化".后者强调的是个人及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及矛盾性,并积极追求动态的、有限度的族裔、文化身份整合,这种情况正好体现在任璧莲小说文本中不同人物的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上.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是北美新老移民两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各自不同的故土记忆,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建构历史的使命感与解构历史的现实感、演绎历史的轨迹与边缘立场的书写。从作家的身份出发,探索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叙述方式形成的不同创作风格以及由此呈现的族性书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革的亲历者,穿越30多年的时空距离,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接地带,旅美作家严歌苓凭借《白蛇》等作品,从童年及女性主义视角对文革作另类反观,对非常时代里的幽僻人性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行深入探察,着力揭示出一个时代的隐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