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关联理论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而跨联照应则是命题表达指称赋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的大脑通过交际话语中的某个明说内容或结构对其非明说的指称对象进行确认推理的一系列非显性的思维活动。文中主要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跨联照应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认知解读,探讨人类...  相似文献   

2.
话语交际过程中的指称理解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过程,是人们理解话语意义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整个话语交际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Ariel的可及性理论,英语指称词语具有可及性标示语等级的差异,不同的指称词语标示了所指称对象的心理表征在受众记忆中的可及性。人类的记忆系统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人类对指称选择的认知加工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指称确认的4个认知语用因素以及它们在指称构建和解读过程中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这一交际行为是在两种语码和两种认知语境中进行的.翻译的交际属性决定了它同样受关联理论的制约.在语言交际中,推理是在文本和语境交互作用下进行的.翻译从本质上讲是受关联原则制约的推理行为,其目的是要在原语和译语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话语交际过程中的指称理解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过程,是人们理解话语意义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整个话语交际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Ariel的可及性理论,英语指称词语具有可及性标示语等级的差异,不同的指称词语标示了所指称对象的心理表征在受众记忆中的可及性。人类的记忆系统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人类对指称选择的认知加工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指称确认的4个认知语用因素以及它们在指称构建和解读过程中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关联理论从交际与认知的角度,为英汉双关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关联性就是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而最佳关联性的获得要求译者不仅要对原文的双关语进行识别、推理,而且在实施语码转移时要充分考虑交际语境,处理好双关语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可以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寻求关联的跨文化“明示一推理”过程。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原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交际做了新的诠释,合理地解释了跨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内外专家与学者在认知语用领域的研究理论,界定确定性桥接参照及其特点,归纳参照标示语的三大句法形式及七种语义关系。从话语交际双方出发,分析影响确定性桥接参照构建与解读的若干认知语用因素——可及性、已知性、共识性和最佳关联性,以及它们在桥接参照构建和指称确认过程中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交际属性决定了它同样受关联理论的制约。新闻具有时效性、客观性、准确性、多样性和大众化的特点。新闻翻译从本质上讲是受关联原则制约的明示—推理行为,其目的是要在原语和译语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间接前指是一种较难把握的句法语义现象,Sidorov&Gelbukh(1999)提出了两条指导性的标准,并辅以大量的例证说明标准的实用性,但两位学者没有对提出标准的依据展开讨论。本文从指称词语所对应的认知地位入手,结合语言运用的认知处理过程,对两条标准的认知理据展开探讨,验证了两条标准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话语标记语是如今比较常见的研究话题.关联理论开辟了话语标记语研究的一个新的途径.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进行了阐释,并指出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可以增加语境效果,对听话人的推理起制约和引导作用,从而使听话人寻求到最佳关联性,实现交际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任何话语都是具有关联性的。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认知——推理活动。因此,译者诠释原文的时候必须在分析选择语境翻译的过程中调整翻译策略,寻求原文与译文语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2.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也应遵守关联原则.文化翻译应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是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及文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语言交际被认为是明示一推理的认知过程,研究的重点是话语的理解,其唯一标准就是话语的关联性。明示-推理过程中是以发话者的交际意图作为基础、受话者去推理识别这一交际意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相异所致人们思维差异之维入手,文章就东西方人们的思维模式以语言符号物质化同、异性表证进行了的分析和探讨:认为认识精神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思维模式的相异导致了语言符号逻辑组合的异性和审美意趣价值观的异性。但对某个意指对象认知共识奠定了跨文化跨、跨语际人类交际活动的基础,故建立在“和而不同”认识关照的翻译原则是跨越由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思维模式,实现成功交际的思维认知转换的“一般原则”,它有助于译者在具体的译文活动能从“形而下”的思维过程升华至“形而上”的思维转换过程,再从“形而上”的一般认知回到“形而下”的微观操作。  相似文献   

15.
话语标记语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有语用制约作用,通过对认知语境假设选择的制约和对推导话语所表征的语义信息的制约,使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中,寻求话语的最佳关联性。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取决于与认知语境的对应关系及话语交际过程中的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内外专家与学者在认知语用领域的研究理论,界定确定性桥接参照及其特点,归纳参照标示语的三大句法形式及七种语义关系.从话语交际双方出发,分析影响确定性桥接参照构建与解读的若干认知语用因素--可及性、已知性、共识性和最佳关联性,以及它们在桥接参照构建和指称确认过程中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理论。该理论关于交际过程中的推理特征、动态的认知语境观以及话语的最佳关联性的阐述,对交际过程中正确理解话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常认为弗雷格提出的涵义与指称的二分说突破了密尔指称论中的意义即语词所指对象的局限性。实际上,作为逻辑哲学家,语义分析只是他的手段。涵义与指称的区分与弗雷格独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密切相关。通过《论涵义与指称》一文可以解析其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认知对象具有抽象性和客观性;意义建构过程中人具有主体地位;语词和语句的涵义均具有主体间性;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论通道;认识的途径和目标具有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认为,广告活动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广告信息理解过程的实也就是受众通过语境要素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对广告中双关语的解释一般有两种,分别依赖于两种不同的认知语境,即受众的先前(现有)认知语境和将广告主考虑在内的共同认知语境。寻求最佳关联是受众进行语境选择和决定某种解释并排除其他解释的关键。为此,受众须遵循关联原则并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从语音、句法、语义及语用等层面寻找广告双关语的明示交际线索从而领会广告主的真实意图。广告双关语在广告交际活动中既能受众的注意力,又能将受众导向最佳关联,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这就是关联视角下广告双关语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心理交际感知过程是信息交流者从各自不同的认知感知视角,将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网状心理空间体系内对元概念的认知映射。心理空间网络结构上的差异,是造成心理映射感知误读的主要原因。依据跨文化交际心理空间映射理论,培养元概念交际意识,超越异域文化认知模式和心理文化定式屏障,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