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施慧平 《现代交际》2014,(10):34-34
"新鲜"一词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用法虽然大体相同,但也存在着细微的不同之处。更准确地说,词语的含义虽然相同,但和部分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时或者根据使用场合不同的情况下,这一词语在两国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差别。本文将对"新鲜"一词中日两语用法的相同和异同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XX门"族词被人们快速地复制、传播和使用,并广泛应用于各类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之中。以"XX门"族词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内涵、语义使用范围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XX门"族词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对"XX门"族词进行了语言认同分析,进而得出了笔者对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前后"一词作为中日同形类义语,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含义大体相同,但也存在着细微的不同之处。更准确的说,词语的含义虽然相同,但和部分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时或者根据使用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这一词语在两国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差别。文章将对从"前后"一词中日两语的定义方面入手,以「中日対訳コーバス」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该词语的实例及译文为分析资料,进而对中日"前后"一词中日两语的用法的异同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杨莉  张卫娣 《现代交际》2014,(11):18-19
在日语助词当中,"は"和"が"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无论是日语的初学者还是学了很长时间的学习者,都觉得这两个词难于理解,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が"呢?二者又有哪些区别呢?基于对两者区别的研究的基础上,对两者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汉语表达中有许多与味觉词有关的表达。除了最基本的表味觉感受,味觉词的使用还延伸到其他更广阔的领域,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味觉隐喻构建的。基于语料,本文将在认知隐喻视角下分析味觉词"甜"的隐喻映射特点,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甜"有关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徐娅楠 《现代交际》2012,(11):58-59
在各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相互关系作用下所形成的语言世界图景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个性,因此可对其进行文化阐释性的对比分析.颜色词是人们对颜色的认知在语言中的反映,它不仅是对客观色彩的描述,也包含了人们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以颜色词“红色”和“黄色”为例,通过对比两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来展现俄汉两个民族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由对这两个颜色词的描写管窥不同因素对俄汉颜色词语言世界图景构建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俄汉语言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自古盛行,中国的汉字也传到日本并得到广泛使用。因此,日语中有很多和汉语相同的汉字以及发音相近的词。作为称谓语的"先生"便是如此。日本从中国引入书籍之时,这一词语便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虽然双方都在使用,但出自同源的同一个词在两个国家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本文从历史入手,对汉语的"先生"和日语的"センセイ"用法以及翻译时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赵晶 《现代交际》2014,(10):28-28
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作为语言重要的表现形式,颜色词渗透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颜色词不仅反映出一个民族对自然界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比法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黑色颜色词的差异,分析英汉黑色颜色词的对等与不对等之处,阐述其在英汉中的不同联想意义和文化历史根源,继而探讨其在跨文化背景下所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词语的语义特点等方面来分析"看起来"和"看上去"的语义特点和类型,同时伴有举例说明。主要是从这两个词在作为语气副词时的评价意义和推测意义来以及"看起来"和"看上去"这两个词能否相互替换这两个方面来讲述的。对这两个词的研究有助于研究汉语为母语的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积极意义。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扩大其交际范围。  相似文献   

10.
"土豪X"这类新式类比词的流行和使用涉及到心理推导的问题,在交际过程中受制于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原则和认知语境。文章从"土豪X"说开去,运用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从最佳关联和认知语境两方面探究新式类比词的使用和理解。重点分析交际中新式类比词的认知过程,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曹蕾 《现代交际》2012,(4):57+56
"V去"和"一V"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两个结构,本文主要将这两个结构进行了对比,找到了它们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在使用时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2.
"好吧"一词作为应答或者承诺的口头用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同时随着词义范围的扩展,"好吧"被赋予了多层新含义。本文分析"好吧"在各种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好吧"一词广泛传播的成因及其在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英文的"face"和中文的"面"看起来意思大致相同,但实际上两个词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来讲都有很大差别。通过对两词字面和社会含义差别的对比分析,来探究其背后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字面上来讲,两词使用的范围、词性和词义搭配都有所不同;从其社会学含义上来讲,两词一个注重交往中社会价值的体现,一个注重交往中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含义差异的背后蕴含着文化起源、文化导向与价值观的差异,理解这层差异之后可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升沟通理解能力,促进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4.
方位词,顾名思义,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步发展,方位词又作为属性比较复杂、比较特殊的词进入我们的视野,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基于前人对方位词的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人决定对汉语中"内""外"两个方位词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区别了“真”与“真的”的用法与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山大学中介语语料库留学生作文的分析,对留学生使用“真”“真的”的情况做了考察,归纳并总结出留学生使用这两个词时会出现的偏误,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期"娘炮"一词成为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甚至蔓延到现实生活之中。本文从社会环境、感情色彩、语言模因等方面,探讨"娘炮"一词的由来、风行的动力机制和应对态度,发现"娘炮"一词的流行动力是多元的,"娘炮"虽不高雅,但作为特定时期的流行语,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颜色的认知是语言发展的经验来源。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对颜色词的认知理解不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形成文化交流中的矛盾。因此颜色词作为文化中一类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红楼梦》俄译版本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红"色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日语词汇纷繁复杂,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熟记并区分其差异是一大难点。其中最难区分的当谓類義語。類義語意思极为相似,但又有其微妙的异同之处。本文将以"つい""うっかり""思わず"为例,通过例句比较,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三个词做出更具体的分析与补充,并总结出简洁明了的使用条件,有利于日语学习者记忆并使用。  相似文献   

19.
"稀罕"与"喜欢"这两个词语都可以表达喜爱的含义,但是这两个词语也有一些方面存在差异。"稀罕"与"喜欢"到底来源于哪里,还是需要对这两个词语做出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但需要了解的是这两个词语都是可以表示"喜爱"的,语义有一定的联系。"稀罕"一词的语义含义要比"喜欢"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20.
说“雷”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有力工具。语言中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即语法、词汇和语义。其中,词汇是最显著、变化最快的一个。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流行与发展,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网络英语词汇正是社会和语言发展的产物。本文主要探讨"雷"的意义及其出现新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