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生命的敬畏感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所独具的特性,是人这一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本源要求、行动与实践的伦理依据。教育作为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发展生命的事业,关涉人的生命敬畏感理应成为教育内在的价值逻辑。然而,现实中功利思潮的涌动使得对生命的敬畏感在人的精神贫困中走向消解;利己主义的张扬弱化了人的生命敬畏感;美善德性的遗失消弭了人的生命敬畏感。面对人对生命的敬畏感弱化的现状,教育应当对其予以关注与培育,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引领人在精神丰富中感知生命可敬;关注人“类生命”的发展,指引人在“类存在”状态中体认生命可贵;涵养人的美善道德,促使人在内心恪守敬畏生命的准则。  相似文献   

2.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3.
论敬畏     
《东岳论丛》2016,(3):158-163
敬畏与其说是一种意识,毋宁说是一种伦理,它是人类由于自身生存基础的有限性所生发出来的对神圣性对象既敬且畏的价值情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神圣感、秩序感和使命感,自觉地规约自身的言语和行为。敬畏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基础,又是人与社会共融的道德根基,还是人对自身超越的精神源泉。传统社会的敬畏来自于共同体一元化的"神圣本体",现代社会的敬畏来源于多元化主体的"实践理性",而在中国社会敬畏伦理日益丧失的今天,重新审视和清理敬畏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敬畏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畏意识是外在神圣性在内心唤起的真实情感.孔子敬畏感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天"的敬畏,对伦常秩序的根据的敬畏,对道德律令和人道使命感的敬畏.孔子对"三年之丧"的解释以自然人性为根据,"三年之丧"具有神圣性,是人常伦理成立的先决条件."知天命"是孔子在理性高度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认同与理解,体现为儒学传统特有的乐观主义.敬畏感唤起的是一种神圣指令,"仁、"义"、"诚"、"敬"等观念之所以有力量,因为它以崇高性打动人,从而让人产生敬畏之情.敬畏感为儒学传统的使命感提供动力,凸现的是中国文化传统超越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生命科技的发展使生命的原貌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生命对于人的秘密越来越少,然而随着生命的神圣性逐渐被“解蔽”,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感也在逐渐淡化,作为对这一事实的回应,生命伦理学应运而生。基于当前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难题,鉴于阿尔贝特·史怀泽①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笔者认为“敬畏生命”是生命伦理学的价值之维。敬畏生命应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思想:敬畏生命将伦理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生命;敬畏生命肯定了道德责任的无限性;敬畏生命肯定了生命的平等;敬畏生命对学者也提出了把生命的一部分奉献出来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伦理起源于人类对某些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伦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对个体生命终有一死之命运的反思,亦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焦虑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面对死亡而产生的生存智慧。如果没有人因惧怕死亡而产生的“恐惧感”,人就不会去敬畏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也不会在敬畏感的基础上形成最初的“道德”或“善”。这种“道德”或“善”,亦即“敬畏伦理”。“敬畏伦理”是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畏伦理是人类自我立法的道德基点。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视域下的自我的对现代自我的彻底颠覆,抽掉了现代自我之理性主义和主体性而把自我演变成为无主体性、碎片化、零散化的自我。后现代对自我的诠解虽然对当下人的生存处境提出深刻的洞见,但因其理论上的悖谬,难以应对人类的生活经验和道德实践。事实上,现代与后现代自我观的共同缺陷是背离了传统中的神圣性与敬畏感。因而,应该在神圣性与敬畏感的观照下,加以整合,重新确立人对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杨明 《船山学刊》2015,(4):96-100
君子与小人之辨是王船山道德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船山从根本上延续了儒家关于君子与小人之辨的价值立场,认为君子与小人之别乃"质"之差异,是由内在的精神气质迥异而造成的根本差别,而不是表面文章使然。与此同时,船山对二者关系从人生志趣、中庸之道、慎独精神以及敬畏感等层面的不同进行了具体分判,并将这种关系寄寓于历史中进行品评。王船山的君子与小人之辨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和情感色彩,却也潜在着"刚性"划分所带来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9.
孔子关于"君子有三畏"的主张,在经验理性上指明敬畏品质的人生意义,在今天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启发意义。敬畏品质的实质内涵是一定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存在是否合乎理性的差别。理性的敬畏品质,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及由此推演的法律、道德和精神文明要求的真理性认识及价值体验。当代中国社会理性敬畏品质缺失及其危害与成因,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培育理性敬畏品质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进行,实行"治"字当头、以"理"育人、开展科学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同时创新治理体制和改进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谭景玉 《理论界》2008,(4):105-106
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者施韦泽对道家思想有深入研究,其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在敬畏和重视生命、将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生物、对区分生命价值高低的否定等三个方面与道家思想颇多相通之处,可以说其恩想对道家恩想多所借鉴。道家没有像施韦泽那样坚持敬畏和重视生命的绝对性,避免了施韦泽思想中的缺陷。这充分反映了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该死的松鼠     
伊然 《快乐青春》2010,(5):58-59
有个农场主,他最引以为豪的是他家那棵巍然挺立的遮荫树,这棵树不仅从外观上给人以敬畏和庄重感,且堪称完美——一片片婆娑的叶子组成了一把张开的绿绒大伞,  相似文献   

12.
“子不语怪力乱神”使得儒家在理解天道、鬼神问题时略有神秘主义色彩。其实,除了“尽心知天”的意义架构路径外,以敬畏鬼神为切入点来“知天”是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存而不论”的字面意思无法反映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因为这种方式在现实中有一套相应的丧祭礼仪,规范着人们行为,影响、塑造着民俗人情。丧葬礼仪并不简单地是基于神道设教的理论预设需要,而是以内在敬畏的真实情感为基础的意义表达。现代社会对儒家敬畏感的缺失和对鬼神“在场”的消解导致人们避谈儒家的鬼神观念,将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这种方式视为否弃对象。缺乏敬畏的儒家意义世界难以展开,敬畏对象的普世性是儒家在现代社会重获认同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礼记》中的鬼神观念为主要探讨对象,探析儒家另一种“知天”的基本内涵,思考儒家修身学说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认为自然万物与人一样具有主体性,具有其自身内在的价值、权利与尊严,因此,人类应当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本文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自然物不是伦理主体,不具有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生态伦理学在反对人类自大狂的同时,也应当反对将自然“神化”。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生存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梅萍 《中州学刊》2023,(2):5-12
敬畏是出于对党的崇高事业发自内心的自觉认同和虔诚信仰,是在法律之外的自我警醒和精神自律。它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人生追求和道德情感,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机制与德性力量。敬畏也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光荣传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党的自我革命所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以此为主线,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就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敬畏体系的丰富内涵。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从内生机制入手,让党员、干部知敬畏、明羞耻,存戒惧、守底线,增强定力,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相似文献   

15.
官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为官之道。论文论述了官箴的形成、官箴的核心价值及道德操守以及官箴的不足,认为官箴精华与糟粕并存,其积极部分,如“敬畏忠”的核心价值,“清慎勤”的道德操守,对当前行政文化建设仍有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形象这个话题域,一直存在着认识的误区:人们习惯于把其他国家人们的喜爱作为目标,而尽力避免引发他们的敬畏感;偏好展示国家的硬实力,致力于报道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而忽略了软实力的宣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把理想的愿景当作现实,按照愿望去描写现实的国家。这自然会影响到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对外呈现国家形象时,不要刻意追求他国人们的喜爱,事实上他人的敬畏感与大国更相称;要注意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和联系,根据事实来呈现当下的中国;不能满足于国家硬实力的展示,展现硬实力固然有利于杜绝周边某些国家的幻想,同时还要弘扬中国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把硬实力与软实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由片面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转向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视,这是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大进步。但文学价值,毕竟是多元价值的复合,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固然会危及文学,而过分推重其审美价值,将其视为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首要价值,或最高属性,也是值得怀疑的,有可能降低文学的尊严,匡拘文学的视野,影响文学的发展。事实上,不论由阅读经验、创作动机,还是社会需求,或是由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生成规律来看,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与其谓"审美",不如说"感人"。这感,可以是美感,也可以是丑感、痛感、悲感、怒感、惧感等等,而不论什么"感",只要能同时给人以人生的启迪,社会文明精神的滋育,就具有值得肯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国家公仆.领导者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人民群众有权批评和监督领导干部.只有领导者对群众心存敬畏惧,才能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才能正确运用权力,防止腐败.一要敬畏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二要敬畏群众的力量;三要敬畏群众利益;四要敬畏群众的情绪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国家公仆。领导者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人民群众有权批评和监督领导干部。只有领导者对群众心存敬畏惧,才能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才能正确运用权力,防止腐败。一要敬畏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二要敬畏群众的力量;三要敬畏群众利益;四要敬畏群众的情绪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建设是推动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实质是道德契约缺失从而造成背离美好生活的危机。道德契约是人们为了美好生活所达成的彼此道德期望的内隐协议,其本质是共情与互惠的内在统一。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美好生活为目的,通过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敬畏感来建构道德契约,这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维度也是公民道德的内在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