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现代美学不只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知识领域,同时也是现代精神自我确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旨趣系于个人主体的正当性这个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鲍姆嘉通最初在理性主义体系里构想出一门准认识论性质的"感性学";而后,康德在批判哲学范围内为之确立主体的根基,并赋予"审美自律论"以完整的哲学形式;席勒从康德的概念框架出发,将审美批判扩展至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一种"审美乌托邦"思想.现代美学早期的这段历史,显示了审美-艺术问题是如何被推向现代思想前沿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约翰·杜威是一位在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不但在哲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发表过卓越的见解 ,而且还特别热衷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杜威美学思想的理解 ,人们的分歧一直很多 ,评价总是褒贬不一。关键一点是 ,杜威关注世俗感性生活 ,他把所有类型的生活经验都看作艺术经验 ,这是他全部美学思想的基点  相似文献   

6.
杜威对传统哲学的改造是建立在批判传统的经验概念基础上的,而他对经验概念的改造是通过重释原初经验来实现的。杜威认为,原初经验是人与自然之间前反思的基础性存在关系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展现所在,也是反思的认知结果回复到其中,从而得以验证的标准;原初经验直接地连接着人与自然、社会与世界,是圆满经验的意义得到充实,审美效果得以呈现的载体。因此,杜威的原初经验概念成为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也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美学学说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充满了矛盾。著名的康德研究者康浦·斯密曾就《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指出:“几乎在书中每一章里面康德都是自相矛盾的,而且难得在书中找着一个术语不是有岐义,前后不一致的”。康德的认识论是这样,康德美学也是这样。前批判期和过渡期的美学因为主要是现象描述的性质,尚未显出多少理论上的抵捂。到了批判期,当康德要为鉴赏判断寻找先验原理时,一系列的矛盾就出现了。我们翻开《判断力批判》上卷,几乎随处可见前后不一的论断。例如,无利害关系是鉴赏判断的重要特性,康德曾着力加以论证,但后来又认为不能因为是纯粹的审美判断就不能与利益相给合;美在形式也是康德美学的一个要点,但在论及美的理智兴趣时,又认为物的存在方面也会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美的根源在主观是康德的基本思想,但又说美是自然的作品,承认自然美的现实性就摆在经验面前,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康德作为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提出来的,但又认为可以把美称为审美观念的表现;在分析美的要素时把审美与伦理截然分开,但后来又说美是道德的象征;纯粹美是美的正宗,但美的理想却在依存美中;天才的本质在于独创性,却又需要范本和法规;康德极重视天才,但在天才和鉴赏(Geschmak,亦即趣味)不可得兼时,又主张取  相似文献   

8.
张政文 《文史哲》2006,(1):96-101
康德之前,文艺学与美学虽有联系却未构成完整的文艺美学知识体系。直到康德解决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美与艺术的关系、创作与制作的关系、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等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之后,近现代文艺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康德之前,西方美学始终存在着美是主观或客观之争。康德认为,美既非客观属性又不是主观意识,美根源于人类的主体判断能力,从而为解决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确立了理论根据。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9.
由于苏珊·朗格对艺术幻象性的强调,其美学往往被视为艺术自律论。作为20世纪的美学思想,朗格的艺术论有其特殊的语境。在反思语境中,朗格没有把审美看成艺术与人类社会唯一合法的关系。从人类视角出发,朗格将艺术界定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既承认艺术的独立自足性、超越现实的非功利性,又肯定艺术与现实的依存性以及艺术的社会责任。朗格将艺术看成一个具有持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活动过程,辩证吸收艺术自律论与艺术他律论的合理成分,表现出对二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刘悦笛提出"生活美学"的新主张,有其两个方面的深刻理由:其一,当代社会艺术与生活日趋同一使"艺术否定生活论"、"艺术自律论"及其理论基础"主体性关学"难以为继;其二,更高的、全面的现代性要求重构审美精神从而来论证"生活美学"的必要性."生活美学"要得以确立,关键在于能否从本体论上论证生活与美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出发解释各种美学现象,刘悦笛以现象学的哲学视角为主,结合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杜威的思想做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生活美学"的作者却没有对"生活"做出更为具体和准确的界说,"生活美学"要确立自己与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就必须说清楚生活与实践、生命等范畴的关系,理顺"生活美学"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关系.与此同时,"生活美学"试图在一种对生活的本质直观中超越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美学.然而,超越主体性美学是可能的,但否定主体性或将主体性与客体性等量齐观于一种混沌状态中,却无异于返回到前现代美学,乃至返回到一种前人类的自然状态.历史上那些号称取消了主客二分的哲学和美学,无不暗中承认主体性的这一地位.但无疑,"生活"的确可以被解释成为一个比实践、生活更广的因而可以把实践、生活扬弃于自身之内的范畴,从而"生活美学"不仅可以成立而且是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生活美学从"经验"本身出发来考察日常生活领域中存在的审美现象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论证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同时,还批判了现代美学由于过于强调艺术的独特性、代表性而导致的审美偏见,打破了"以艺术为中心"的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审美经验的现代内涵在美学领域中的垄断性统治和排他性倾向,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审美领域并丰富了当前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康德和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康德是奠基者 ,黑格尔乃集大成者。康德提出了“主观的合目的性” ,力图调和经验派和理性派美学 ,把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 ;黑格尔首次将辩证法引入美学中 ,同时在康德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力图在一个新的基点上 ,解决在康德那里处于极端矛盾状态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问题。于是 ,二人在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下 ,分别探讨了美学范畴中的诸多重大的艺术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康德与马克思导致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美学革命.这两次美学革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比较康德与马克思美学革命的差异,揭示二者对当代美学发展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认识论的分歧是导致康德与马克思美学差异的首要原因.认识论主要探究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审美认识论则主要探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康德的审美认识论是建立在他的先验哲学基础上的.他的先验哲学与经验论和唯理论相关.经验论主张认识依赖感觉经验,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把个体的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唯理论崇尚理性,相信神所安排的预定和谐,坚持我思故我在的立场.康德企图调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对两方面的困难进行革命.这一革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伊曼努尔·康德是以努力把唯理论和经验论结合起来而著称的。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晚期著作《判断力批判》是把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联系起来的桥梁。笔者认为,国内目前关于《判断力批判》的研究偏重于康德哲学中先验认识论和审美目的论的关系,似乎忽视了道德律令与审美命令的关系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支点性地位。本文同意这样一个基本看法:如果说康德关于认识论和审美判断关系的论述曾极大地影响了康德以后好几代理论家的思路,那么可以这样说,康德关于道德律令和审美命令关系的思考则启发了近三十年来美学理论和艺术批评的发展。因此,在介绍和引进近几十年来西方美学和艺术批评的过程中,严肃认真地探讨一下康德哲学中道德律令和审美命令的关系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席勒对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在接触了康德美学以后开始的。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的启发下,他写下了一系列美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美育书简》(1793—1794)、《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和《论美书简》(1793)。席勒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美学的许多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又不满意康德美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企图用客观唯心主义克服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成为从康德美学到黑  相似文献   

16.
现代艺术作为美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自我救赎与反叛启蒙现代性弊病的重任。现代艺术的发展存在于分裂的现代性视野中,展示了两种现代性之间相互对立却又交错影响的复杂场景。自律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自律地位,承载了祛魅后世俗人生的救赎渴望,是反抗启蒙现代性的第一个产物,但它却与生活发生了抵牾。先锋艺术不满自律艺术对现实的妥协,以美学上的极端主义和实验精神继续着革命性审美反叛,却无法逃脱体制的收编。媚俗艺术在置换了艺术的精神价值后,以虚假的幻想满足和享乐主义本质,开启了文化消费的时代。从自律到先锋再到媚俗,艺术的现代发展逻辑凸显出艺术与生活、体制、精神、消费之间的悖谬关系。在当前喧嚣的文化语境下,人们必须学会正视艺术体制的两面性,透过生活聆听真正的艺术之声,最终肯定艺术的超越、批判与精神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杜威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在西方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他从历史学 -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哲学的起源 ,认为哲学并非起源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需要 ,哲学的起源在于生活。受培根、达尔文的影响 ,杜威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改造 ,以经验、变化取代了超验、绝对 ,以关注生活取代了关注物自体 .杜威的思路和孔德有相近之处 ,但在根本点上 ,即如何解释“经验”上他与孔德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八月上半月北京大学朱光潛教授来我校作了为期半月的短期講学。 朱光潛先生在我校講学的主要講題是“德国古典美学”。在这个題目中朱先生分章介紹了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朱光潛教授講到康德的美学思想时認为,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的批判》第一部分,审美批制力的批判,就是他的美学。审美批判分两方面,一是美的分析,一是  相似文献   

19.
在康德美学研究中,认为纯粹美与依附美之间自相矛盾的观点是误读康德哲学的方法论和立场的结果。基于康德本人确认的方法论和立场,康德美学在逻辑上可以分为纯粹美与依附美两大部分,两者之间是原理与运用的关系,并无矛盾。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审美意识的“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先验批判活动,由于它能够在一切具体的审美意识活动之前清理出一块纯粹的本体论园地,所以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作为纯粹科学的美学是如何可能的”,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切美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重申了康德美学所具有的先验批判之重要意义,认为这种先于一切具体审美活动的“先验感性批判”,是对于“我是如何知道美本身”的这一“审美意识之谜”的真正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