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汶川特大地震给中华民族,尤其是给地震灾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遇难呈祥,多难兴邦,多难之后痛定思痛方能够兴邦。本文通过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抢救生命财产过程中的大量事例,显示和揭示,是信息之痛、交通之痛、电力之痛和管理之痛,加大加重了汶川特大地震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之痛。分析导致这些痛之源头,设计解决这些痛之策略,就能够构建将“多难”转化为“兴邦”的现实通道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曹明生 《社区》2014,(5):54-54
在一个人的经历中,总有一些事情令人难以忘怀,总有一些感动甚至震撼萦绕在心问。我同全国的民政同行一样,都对推动全国民政事业发展进程的几件大事念念不忘,甚至历久弥新,特别是对于影响深远的汶川特大地震及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是根据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和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涵的过程。在汶川地震后,媒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角度对汶川地震报道进行观照,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地球进入强震期,从2008年5月开始,先后爆发了汶川、智利、海地、玉树、日本仙台等大地震.地震灾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地震灾区绿色重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汶川地震灾区作为西部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过去两年多的重建中,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重建,但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本文在剖析制约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各类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时,发挥所长,充分整合资源,凸显了媒体联动的优势和特点。本文从媒介生态学角度对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联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且对其产生的功效进行了阐述。为今后媒体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分析"汶川诗歌"热潮为契点,对"汶川诗歌"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人本主义价值观进行了深度探析,表明立足于现实生活、聚焦人类的情感焦点,彰显人本主义的思想力量既是诗歌生命力延续与传承的基本动因,也是诗歌创作的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灾难一直是文学表述的母题,汶川地震掀起了超越以往的灾难书写热潮。文章总结了有关汶川地震的文学书写,分析了各种体裁的表述特点,探讨了其精神不足。  相似文献   

8.
5年前住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和女儿的廖智,现住重庆4月20日芦山地震后,她和其他几纪志愿者组队,于21日早上乘车赶到受灾严再的芦山县龙门乡。  相似文献   

9.
心中的彩虹     
经过暴风雨洗礼的医院,显得格外清静明亮。病房里是那么寂静,寂静得令人害怕。这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十天。  相似文献   

10.
这是我们在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收到的关于地震的第一封信。而后,我们相信.这样的信会越来越多,是的,亲爱的读者,相信此时此刻,有很多的爱在你们心中流淌,我们把像们的话摘到杂志上,就是为了让那些渴望温暖的眼睛看到:你们不孤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例,重点分析北川地震遗址和博物馆建设运动中所展示的对羌族文化的广泛关注及表述,借此探讨了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如何通过物象的收集与陈列.重新凝聚族群认同并再造不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2.
慎终·追远     
王鑫 《金陵瞭望》2010,(11):18-18
14日.地壳运动再次打击了中国西部.7.1级的强烈地震已夺去了青海玉树超过2000个生命。经历了近一年前汶川地震考验的中国社会行动迅速.正在国外访问的胡锦涛主席为了“同全国人在一起”.提前回国指导抗震救灾工作。4月21日.全国上下为玉树地震遇难同胞进行了哀悼,神州大地沉积在悲痛中.这也是继汶川地震后的第二次全国哀悼日。  相似文献   

13.
《灾难与人文关怀》一书以文学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为依托,展现了对汶川地震的人类学考察和民族志书写,在关于汶川地震的出版物中,具有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涌现了为汶川地震捐款捐物的热潮,但在捐赠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哪些单位可接受捐赠?单位是否可以强制扣划员工工资进行捐赠?捐赠是否要兑现?捐赠能否扣税?本文从法律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15.
我们感动于汶川地震时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比较1976年唐山大地震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情的异同。阐明了汶川地震救灾工作在民族精神彰显、以民生为重、透明公开、民间力量突显、民主决策、凝聚民心六个方面的特点,六者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相似文献   

17.
运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西安地区部分高职院校2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探查其在汶川地震期间的心理焦虑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汶川地震期间,高职大学生心理状况相对稳定;(2)高职大学生的焦虑有显著的个体差异;(3)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其焦虑心理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民网文化读书频道从“心系汶川”征文近万首诗中精选了100首诗,编成汶川地震诗集《汶川情·中华魂——人民网“心系汶川”征文诗歌精选》(以下简称《汶川情·中华魂》),此诗集已于2008年7月公益出版,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一件颇有意义的事,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正如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先生所说:“人民网做了件好事,做了件实事,把抗震救灾中广大网民以诗歌形式表达的真情实感汇集成册,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突发事件进行电视直播是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媒体提出的要求,对突发事件的直播也最能体现媒体的新闻意识和综合实力。汶川地震是中国媒体首次全情直播灾难事件,开辟了中国电视媒体灾难直播的新时代。在突发事件的直播中要坚持及时快速、真实呈现、强化互动、巧妙引导等策略,以保证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后期,传媒中图像占据了绝对中心地位,汶川地震突发后电视画面的“先声夺人”就是图像霸权的明证。在、图像霸权下,诗歌并未走向终结,因为诗性是人类永恒的诉求,地震诗潮的出现打破了“诗歌死了”的谶言;另一方面,诗歌已处于边缘地带。但绘画应对摄影冲击的事件能给处于同样处境的诗歌以启示,地震中出现的图像类作品和文字类作品的“各司其职”、“相互融合”,也将蕴含着诗歌腾飞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