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视听资料是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到诉讼活动中来,以证明争议法律关系或者犯罪行为的一种新的诉讼证据。它不仅适用于民事诉讼,而且在刑事诉讼中也同样适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迎来了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它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诉讼法学中的视听资料就是把电子计算技术、激光技术、核能技术等紧密地结合起来而  相似文献   

2.
视听资料在我国是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它对于民事案件的审判具有其他证据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但其本身又具有易于伪造和篡改的缺陷。我国关于视听资料证据效力的认定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为了使司法机关在实践中能够客观、公正地了解案情,应对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进行合理的判断,并通过有效的途径赋予其证据能力,对非法证据进行排除。此外,为保证定案的准确及视听资料的证明力,应对其证据力进行审查判断。  相似文献   

3.
王加睿 《天府新论》2005,(Z1):174-175
刑事诉讼中开始采用讯问影像资料,作为证据的一种,它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而非视听资料,具较强的直观性和连续性、技术性,易修改且难以发现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讯问影像资料在制作、补强和编辑方面都应该更加注重程序公正,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4.
电子数据在成为独立的证据种类后,与物证、书证及视听资料存在交叉重叠,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这一混乱的根源在于我国证据分类体系的封闭和证据分类标准的不统一。在立法和司法解释已经将电子数据独立的前提下,视听资料的范围进一步被限制,已无独立存在的必要;现行法中的物证和书证也无法涵盖数据形态的丰富内容。应当取消视听资料并入电子数据,并将数据形态的物证和书证划归电子数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厘清不同证据之间的界限,更有利于电子数据独特证据规则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刘显鹏 《兰州学刊》2013,(5):161-166
所谓电子证据,是借助电子设备展现的、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可在诉讼中作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所有证据材料。电子证据的构成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决定了不应将其归入视听资料之列;同时,将其归入视听资料也不利于在诉讼中充分发挥电子证据的应有作用。电子证据对案件事实的反映是以电子化的方式记载了人说的话及当时的情形、对物的动态展示及将文书内容声音化及图像化,并不存在与传统证据相并列的独立的特质,不应被定位为新的证据类型,而与书证的特质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6.
私录的视听资料在民事诉讼中是否具有证据合法性,理论界对此意见不一。最高院对此先后专门作了司法解释,本文从这两次司法解释关于私录视听资料的规定入手,分析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国外相关内容的规定,最后就私录视听资料具有证据合法性的重构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电子证据能否成为诉讼活动中的证据,实则为电子证据可否采用的问题,也即电子证据有无"证据资格"、"证据能力"或"证据地位"的问题。在法律没有明确认可电子证据的证据地位或明确将其划归某一类证据的情况下,宜将电子证据归为视听资料。主张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视听资料"修改为"音像、电子资料"。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将证据的种类规定为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八大类.对计算机模拟证据并无明确规定.伴随时代飞速发展,计算机模拟证据将逐渐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计算机模拟证据进行定性,并从关联性、真实性和合法性三方面入手对其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展开具体判断很有必要.其中关联性主要强调计算机模拟证据是否与案发情形相吻合,真实性判断包括相似条件选择和实验反复程度两环节,合法性判断则涵盖取证主体合法与取证程序合法两部分.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理论中,"证据标准"与证明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应达到的要求或程度;刑事诉讼的证据标准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运用证据作为定案依据时所应达到的要求或程度.区分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和证据标准一是为了在理论上予以澄清,二是为了在实践中予以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0.
论电子证据在我国新修《民事诉讼法》中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电子数据的法律地位,这就产生了电子数据和电子证据的关系问题,进而影响了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在分析概念的基础上,从信息电子技术的角度对三者进行了重新定位,即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分别是信息电子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产物,前者是模拟技术的产物,后者是数字技术的产物.由于电子证据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于是,笔者主张将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合并纳入电子证据的范畴,这样有利于构建统一的电子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举证责任是刑事证据法学的重要内容 ,它与无罪推定原则紧密相联。本文认为举证责任应为一种败诉风险负担 ,应把它与提出证据的责任相区别 ,以理清刑事诉讼过程中控辩双方的证据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辩护律师调查证据请求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证据请求权是辩护律师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但我国现行的辩护律师调查证据请求权的立法规定有很多的缺陷,缺乏完整的机制,必须进行司法改革,大胆借鉴国外刑事诉讼立法的经验,使辩护律师调查证据请求权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宋志军 《理论界》2007,(7):69-71
刑事诉讼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存在激烈对抗和利益冲突。证据突袭、欺诈等非诚信行为构成了诉讼中的不和谐因素。诚信作为一项伦理准则,符合刑事诉讼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目标,是刑事诉讼和谐的伦理基础。应通过构建刑事诉讼诚信机制。对控辩双方的非诚信行为进行合理约束,促进诉讼和谐。  相似文献   

14.
张佳华 《理论界》2007,(10):104-105
德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通常被认为具有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特征。但从其证据制度的立法角度来看,它没有独立的证据法典,其刑事证据规则多散见于刑事诉讼法典中,蕴含在证据原则和一般程序规定里。学界对德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理解仍存在误区。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联邦最高法院和联邦宪法法院有关诉讼程序问题的判例对证据规则的确立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刑事证据的排除规则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直接言词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原则,其实质内容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直接听取当事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陈述,对案件事实和证据当庭进行审查和认定。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最普遍、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法律对其使用作了严格的要求。直接言词原则在证人证言的审查、认证上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直接决定着证人证言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于52条第2款首次明确规定了行政证据可以适用于刑事诉讼程序,但该条规定本身过于原则,实践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分解与细化。首先要对行政证据概念加以界分。其次应明晰与严格限制证据收集主体的"行政机关",除实物证据进入刑事诉讼之外,还应有条件的允许言词证据的使用。最后在刑事诉讼中采纳行政证据,并非在最终判决中采信,行政证据要严格遵循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做好瑕疵证据的解释与补正。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非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在刑事诉讼领域内普遍确立的一项规则,其依据主要是限制公共权力,保护人权。但根据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理念的差异和我国的现实状况,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18.
郭鹏  覃淮宇 《兰州学刊》2007,(4):106-107,8
电子证据的可采性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对于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独立证据说和七类电子混合证据说都有其合理之处.在持混合的七种电子证据的观点的情况下,电子证据中的"电子"须是广义的,同时必须修正现有的证据分类,因为视听资料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电子证据.如将电子证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则"电子"要做狭义的解释,即其原始生成以电子计算机为必须之手段的证据才属于电子证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理论界有关刑事诉讼非法取得证据的法律效力的几种观点作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把取得证据的方法与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区别开,非法取得的证据只要经查证属实,应当承认其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非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在刑事诉讼领域内普遍确立的一项规则,其依据主要是限制公共权力,保护人权.但根据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理念的差异和我国的现实状况,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