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贵东 《金陵瞭望》2008,(19):45-45
随着发展党员向一线职工倾斜。国有企业中一线党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一线党员在一线职工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注重发挥一线党员的作用.积极探索发挥党员作用的新途径.引导一线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勇当“四员”。  相似文献   

2.
目前,不少普通高校已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战略目标,为了将这个目标落在实处,一个关键是需要对传统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最近几年来我国一些职业教育院校在学习德国这种课程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某个职业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设计出课程,它的核心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课程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种课程模式不仅在结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合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从开发方法及实施条件上对于高校来说也十分可行,非常值得关注和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特征和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要不断创新.首先是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不断创新的人才。没有这样一大批人才,那么我们将要远远落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培养人才方面仍存在着观念上、教学方法上的滞后与弊端。因此,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彻底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入手,真正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方能大力推进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迎头赶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教应重视高级操作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与培养研究型、工程型为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合理分工和明显的区别。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又包含有技术型和技能型这样两类人才。由于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岗位上需要的操作人才远远多于技术型人才 ,再加上我国目前企业严重缺乏高级技术工人 ,因此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目标 ,重点应放在培养高级操作型人才上 ,这对改善我国人才结构的失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才市     
《人力资本》2009,(3):95-95
铺售与计算机人才走俏 2月6日,“2009年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在石家庄市启动,1300多家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求职者突破10万人。往年需求旺盛的钢铁、房产、外贸等行业岗位急剧下降,人才需求最多的岗位是销售类.占岗位总数的28%:其次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类.占岗位总数10%。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国家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必须实现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实现教育观念与理念的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五项策略为: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是前提;自主创新,领军人才是关键;人才培养,创新团队是载体;志同道合,合作创新是源泉;创新教育,机制创新是保障。  相似文献   

7.
新疆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培养“应用研究型”农业工程技术人才是关键。本文阐述了新疆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通过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从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少数民族工程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决策,为新疆农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校战略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工作是顺利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强校之本,因此,必须深刻理解人才工作的内涵,明确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责任,打造一支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针灸人才的培养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对“本”“硕”“博”本义及其延伸内涵的思考与分析,结合高校针灸推拿学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重点、关键目标及培养实际和实践,总结凝练出“固本铸魂—积石拓新—睿心博智”的本、硕、博针灸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育人理念,即本科阶段应强基固本,注重学生核心价值观和针灸专业基础的培养;硕士阶段应蓄积沉淀,加强知识整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博士阶段需睿心博智,侧重于对知识的敏锐洞察、深厚认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明晰了本、硕、博人才培养的不同定位、关键目标和差异,初步构建了中医针灸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分层培养的思路与方法,为针灸推拿学高质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提供了思路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的目标要求,河海大学制定并开始实施《河海大学“青年教授”聘用办法(试行)》,旨在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促进年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成长。根据办法,学校将在各学科设立一定比例的“青年教授”岗位,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并为受聘者提供较高标准的岗位津贴。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它为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理工院校应该发挥其独特的学科、设备和师资优势,培养既具有很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又掌握另一门外语知识的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应逐步向“双外语”的模式发展。文章着重讨论英语专业教育应发挥理工院校办学优势,指出培养双外语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培养双外语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家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宏大任务,以马克思“个性发展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一流大学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哲学基础,即人的个性是可以认识与改变的、是在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形塑中实现着突破与发展的,一流大学应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调整对大学生进行后天改造进而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即应凝练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理念、调整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方式、完善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以及发挥隐性教育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服务于高校所在地地方法治建设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接地气”———地方性和“强实力”———应用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科划分的封闭与僵化、与法律实践部门合作办学力度不够、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未形成完整体系。解决的办法是:在学科体系上,建立以应用法学为学科体系的新体系;在培养方案上,实行分流培养新模式;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三阶段”培养法。  相似文献   

14.
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创造性人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人们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创造性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突破口等方面阐述了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创造性人才中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张军 《金陵瞭望》2011,(30):51-51
根据江宁区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4000人”的要求.为进一步壮大全区社工队伍,加强社工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区民政局创新思路.联合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在辖区内开展了基层社工岗位培训考核工作.以人才建设引领创新发展.740名基层社工在10个街道21个考点统一参加岗位考核。标志着江宁区首批基层社工岗位培训考核工作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16.
一、人才开发工作面临“三集五大”改革后的难题 1.结构性缺员明显,各类人才分布不均衡 “三集五大”后,管理岗位普遍减少,管理和技术岗位冗余现象较突出,新老员工的学历差别、经验差别使管理存在浪费情况。各类人才的分布不均衡,虽然新员工拥有较高学历,  相似文献   

17.
<正>在企业内部培训系统中,最重要的培训方式就是直线上级对员工的在岗培训。由于电力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生产一线员工的技能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班组长等班组骨干对员工技能的传帮带。通常各生产班组会通过班前班后会、安全学习、授课、实操演练等各种方式开展一线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当前,由于我国主体人才分布不匀.区域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机制建设比较欠缺.专业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浪费低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决定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研究型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宏伟蓝图,学校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教学基地(实验中心)为依托,以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和建设优秀创新团队为重点.造就了一支学术造诣深厚、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有创新意识和鲜明学科特色的、能够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师资队伍。2003年以来,我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逐年提高,已达到96.5%,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已达97%左右。  相似文献   

20.
谈谈跨世纪科技人才的培养王义遒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培养、造就科技人才,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二是选拔造就一批跨世纪的优秀科技骨干,包括学术带头人、工程技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