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老子对“道”与“德”两个概念的设置的最终目的是救世。前者是对“个人”实施救赎的理论基础,后者则为“众生”的救赎提供了可能。两种救赎方式的实现途径分别是“修身成圣”和“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2.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巴别塔”揭示了两个问题:技术的事实问题和技术的价值问题。“巴别塔”的破灭是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相分离的结果。新的技术“巴别塔”是人的“原罪”和技术的“原罪”相结合的产物。人和技术的“自我救赎”不可能通过建造“巴别塔”,即通过技术事实和技术价值的统一来实现,“救赎”之路在于技术事实与技术价值的分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归因分析 ,追问道德救赎的可能性。“法”的规定性告诉人们不可以做什么 ,“道德”的规范性和提升性告诉人们能够做什么 ,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文明行为”——道德的底线上 ,“道德救赎”尚不能开始 ,只有当个体的信仰之旗被撑起 ,良知被唤醒 ,才有可能走向“道德救赎”。也就是说 ,“道德救赎”必须通过整体的价值规范与个体的价值选择来共同支撑并完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对人性本质和西方宗教产生了怀疑。针对基督教,人们开始质疑它是否值得人们信仰。相较以往,人们对它的信仰程度大大削弱,甚至出现了信仰缺失的现象。而《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以《圣经》中“救赎”主题为题材讲述了一段越狱的故事。故事意味深长,让人们重新意识到信仰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接下来,本文将围绕“怎样救赎”这一主题,分别从“信”、“望”、“爱”这三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净化与救赎——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主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名作《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一篇充满深层次象征和隐喻的短篇小说.它通过对自然和死亡独特的描写,表达了净化与救赎的主题思想;这一主题在作品中既表现为自然拯救,又表现为死亡救赎;大自然以其自身的纯洁与恒远、死亡以其特殊的形态和形而上的意义对人的生命和灵魂进行净化和救赎;在自然拯救和死亡救赎的双重作用下,主人公哈里历经了由“肉”到“灵”,由有限到无限的生命历程,完成了对死亡的超越,使死亡获得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对巴金思想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上帝论中“圣爱的属性”、救赎论中的“满足说”和“道德感化说”以及圣灵论中的“原罪说”和忏悔意识对巴金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人本能的伸展与人欲的扩张,使人们既产生了对“得”的无奈,又感受到“德”的失落。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表明,中国的食品安全已凝成一盘棋局,没有一个人是孤岛。食品安全的自我救赎,既要将“道德进步”的坐标置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时间轴上,进行个体理性精神的重建,更要面对一个基于“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救赎过程,运用公共理性进行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是与由”、“父与子”、“情与法”这三对矛盾入手,评析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的“救赎”主题,探究小说主人公复杂的“边缘人”心态。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和尼采都将解救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使命交给了作为关切苦难的艺术,但两人以“艺术”为中心的介入方式和救赎途径有所区别。尼采认为,艺术以美的外观超越苦难和真理,释放被理性所压抑的个体感性,唤醒生命意志,为世界和人生作出审美辩护,肯定人存在之合理,给予人生存之希望,因此,应以艺术打破枷锁,救赎人性;阿多诺呼唤艺术的“否定性本质”,强调艺术以审美幻象拯救真理性内容,以其谜语般的审美形式疏离社会,因此,应通过反艺术实现对外在异化世界的否定批判,救赎人性。但无论是尼采的肯定式超越抑或是阿多诺的否定式批判,艺术都没有在其中获得除审美幻象以外的任何实质性基础存在,这也就注定了二人救赎之路在面对残酷社会现实时的苍白无力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0.
苦难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很多作家在书写苦难的同时也对苦难的救赎之路进行了探索。新时期小说对于“苦难”主要叙述了三种救赎路径:一是为活着而活着的忍耐态度,二是逃离到宗教中去寻找解脱和超越,三是悲剧英雄式的反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