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1995年3月23日,由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西藏及周边地区考古与艺术学术报告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  相似文献   

2.
1995年3月23日,由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西藏及周边地区考古与艺术学术报告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博物馆、西藏社科院、《西藏研究》  相似文献   

3.
拉萨河谷的新石器时代居民——曲贡遗址发掘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攻读考古学时,有幸与几位藏族学生同窗,使我渴望有一天能踏上西藏这块神秘的土地。1989年5月,我在赴湖南长沙参加第七次中国考古学年会时,遇到了久别的学友索朗旺堆(西藏文管会主任),他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能派员进西藏开展考古工作,这正契合我的愿望。在考古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三个月后,我开始了西藏野外考察之行。  相似文献   

4.
熊文彬 《中国藏学》2005,(1):108-111
2004年9月3-7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了为期5天的"第二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美国<东方艺术>杂志社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10月16日至20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西藏文化博物馆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斯塔、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晓霞、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堆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6.
卫国 《西藏研究》2002,(2):118-120
作为文物大省区之一 ,西藏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不计其数 ,且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考古发掘来看 ,西藏曾经是古代文明的发达地区之一。如何把握研究宣传这些文物 ,并将其永久地完好保存下去 ,这是摆在西藏文物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本着“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 ,近些年来 ,我区文物、考古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发现。考古发掘实物证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 ,西藏高原与祖国内地之间在文化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所具有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动态与信息     
“2 0 0 4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召开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于 2 0 0 4年 7月 1 2—1 5日与四川阿坝州人民政府、国际教育基金会、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在四川的九寨沟共同举办了“2 0 0 4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大会开幕式的  相似文献   

8.
<正>在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大会上,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33项入选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之一。卡若遗址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在中华远古文明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特殊地位,是西藏历史上首次科学发掘的古代遗址,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时代标志最明确,遗物和遗迹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人类迁徙及其与黄河流域文明联系、探寻西藏区域文化起源和发展之谜的可靠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9.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开始推进西藏的文化建设事业。西藏考古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取得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的重大成就,就是其中标志性的成果之一。作为西藏考古最具代表性的吐蕃考古与象雄考古,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考古工作的成果对于重新认识西藏古代历史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廓清各族共同创造西藏文明并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藏考古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不仅事关西藏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也涉及对于西藏历史早期发展阶段的认识,尤其是西藏地方与中原关系的认定。西藏考古不是一个局部问题,与其周边国家、地区各区域文明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是"一带一路"文化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重点对西藏史前考古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对于西藏考古与西藏文明起源相互关系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曦 《西藏研究》2006,(3):75-80
文章以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西藏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经济形态进行分析,以探讨西藏远古人类的生计文化以及高原自然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关系。并在对现有材料进行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西藏新石器文化的基本特点,表明西藏高原在新器时代就已向世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成飞 《中国藏学》2023,(3):83-90+213-214
四川因与西藏接壤,在历代中央政府治藏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样,其相较于内地,了解西藏、认识西藏也更早、更全面。清代四川3部省志,康熙《四川总志》设“西番”目,雍正《四川通志》设“西域志”一卷,嘉庆《四川通志》设“西域志”六卷,专目专卷记载川西高原地区和相邻的西藏地区,逐渐形成了清代四川省志书写西藏和行省修藩志的特色。此与川相邻的地缘格局,清朝不断调整完善的治藏政策,四川省在边疆经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清代从上至下对修志的重视密不可分。清代四川3部省志书写西藏及川西高原地区,经历从西番之地、四川之西域到国家一统下的西藏书写视角的发展,展现出有清以降内地人们从对“氐羌地外”之“吐蕃区域”模糊认识,到以宁静山为行政区划的初步认识,再到大一统疆域观下西藏的成熟认识,反映了清代大一统疆域观中内地时人对西藏认识变化的过程。清代四川3部省志书写西藏的资料,也从延续明代的地方性文献,逐渐发展为基于中央政府贮存的史志修纂,超越了狭隘的地域局限,展现出四川省官署从“经世致用”的地方志修纂思路转变为对标中央政府权威史志编纂思路上,对之后西藏地方志修纂产生了影响,昭示了“一统无外之盛”的大一统政治文化,是清代...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四川藏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30—40年代,四川宗教界、学术界兴起了一股了解西藏、研究藏文化的热潮。因其“沟通汉藏文化、联络汉藏感情、增加汉藏团结、不为外人所用”的鲜明目标,紧扣时代主题,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传统的藏学研究拓展了思路,推动了我国藏学研究这个古老学科和现代人文科学的接轨,意义深远。 众所周知,四川毗邻西藏,处于汉藏文化交汇带,境内藏族人口在百万以上,是仅次于西藏的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这独特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汉藏关系的丰  相似文献   

14.
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9月13日至14日,由西藏民族学院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讨论会在古城咸阳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西藏、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福建等省区的四十余位学者、专家。会议共收到论文22篇。现将本次学术讨论会论文及代表发言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研讨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议题的意义 与会者认为,任何民族在向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化问题。藏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族社  相似文献   

15.
孟丽  王传播 《中国藏学》2016,(3):241-246
正2015年10月17日上午,为期3天的"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CTAAⅥ)"(以下简称"讨论会")在杭州西子湖畔拉启帷幕。此次会议系由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亚洲研究中心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获得了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中国藏学》杂志社、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及社会各界友人的赞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6.
李国栋 《民族研究》2004,(4):106-106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召开的“安多藏区藏族文化面向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于 7月 7日至 1 0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北京、西藏、辽宁、四川、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市的 6 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安多藏区区域文化、游牧经济、社会变迁、旅游文化与现代化、藏传佛教文化、城镇化建设”为主题展开讨论。会议收到论文 4 6篇 ,提交的论文涉及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十几个方面。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学者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学术联系的平台。先后有 2 0余…  相似文献   

17.
西藏岩画中的“鸟图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岩画中数量丰富的“鸟图形”,显示出“鸟(鹰)”在西藏早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后期相当部分的“鸟图形”岩画,看上去颇有些超自然的意味,但早期岩画中的鸟图形可能仍是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只是随着苯教文化的发展,逐渐赋予了鸟图形以特殊的意义。据苯教文献记载,古代象雄部落是神鸟“(?)”(穹)的后裔,西藏岩画中这些带有神秘意义的“鸟图形”,显然与古代象雄部族的神鸟“穹”的崇拜习俗有直接关系。西藏岩画中丰富多彩的“鸟巫”形象也向我们证实:古代象雄苯教巫师在做法事时,力图将自己打扮成鸟形,不仅用以显示巫师不同寻常的魔力,更重要的是与神鸟“穹”保持精神上的一致,“鸟巫”正是古代象雄部族“鸟图腾”文化的一种延伸。西藏岩画以其极为生动丰富的图像,成为古代象雄文化发展过程的形象注解,在古代象雄文化缺乏考古实物的今天,它们无疑将是我们解读神秘的古代象雄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新出唐代碑铭论“羊同”与“女国”之地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出唐代碑铭论“羊同”与“女国”之地望霍巍研究古代西藏西部的历史,难免要碰到史籍中所记载的“羊同”与“女国”等问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出的考古材料,对此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一、大羊同与小羊同关干“羊同”,汉文史书中有“大羊同”、“小羊同...  相似文献   

19.
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长虹 《中国藏学》2002,(4):147-152
近年来 ,藏学研究在学科领域方面至少有两大热点是很值得关注的 ,一个是建立在日益丰富的田野资料基础上的西藏考古研究 ,另一个是以藏传佛教艺术为主要对象的西藏艺术研究。关于考古学与艺术史学 ,在西方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上 ,历来被认为是关联性及兼容性都十分突出的相近学科领域。而关于西藏考古与艺术史的关系 ,杜齐 ( Giuseppe Tucci)教授早年曾说过一段对后人颇具启迪意义的话 :“在某种程度上 ,扩大大家公认的‘考古’一词的含义是有必要的。就我们的目的而言 ,考古不仅仅包括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我们所拥有的、如此有限的考古资料的…  相似文献   

20.
霍巍 《西藏研究》2002,(3):52-60
佛教传入吐蕃之后 ,佛教石窟寺艺术也随之在西藏高原兴起。开凿石窟、雕刻塑造佛像之风在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经济中心拉萨初开其端 ,被称之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药王山查那路甫石窟 ,便是其中的一处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遗存。① 但由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局限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西藏高原这一佛教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并未能够从文献与考古材料两方面加以认真的识别与研究 ,西藏一直被认为是佛教石窟寺艺术分布图上一个几乎是空白的地区。近年来 ,随着西藏西部以皮央、东嘎石窟遗址为代表的一批石窟遗址的考古发现 ,②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