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土日常经验之中充斥着多样化的"快生早死"社会现象。在承接佩恩有关"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撇清心理学相关假设,从社会结构视角出发,结合本土社会中的日常经验重塑"快生早死"行动表达。在社会结构视角中,"快生早死"行动逻辑的主体是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底端人群。他们的"快生早死"行动实践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均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短视化的特征尽显于当下和以后的时间层面、形式和内容、手段和效用等方面。在类型方面,"快生早死"行动逻辑表现出物质贫乏下的"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和惯性作用下的"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在社会影响方面,"快生早死"行动的出现是社会结构不平等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不平等的起点,它制造了现实中的社会不平等,扩大了社会不平等的影响,而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个体人生进程的社会不平等强化、代际传递中的劣势累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居民消费行为与城市休闲、娱乐场所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进入消费社会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居民生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空间秩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认知、偏好及日常生活方式的人本性规律为出发点,探讨了居民空间消费行为与城市休闲、娱乐场所的一般空间关系的理念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在我国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现状的评定,它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要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有效的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不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证的分析研究,总结深层审美化的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新的实践,使美学理论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消费领域的节约,仅指对资源消耗型产品的节约,而不是少花钱.市场机制对资源型产品的消费调节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在现有文化制度和生产方式下,节约资源对经济增长虽有作用但意义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限制.破解这种限制的根本方法,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相应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以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为主导,两种消费和谐统一的新型文化制度及其生产和消费方式,由此才能实现资源节约与经济增长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社会才能从现有的"必然王国"进入理想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国家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旅游消费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社会学家关于旅游消费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旅游消费的本真论、享乐论、日常实践论、文化宰制论和制度激励论等代表性解释.其中,"本真论"和"享乐论"从微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个体的不同体验,"日常实践论"从中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动态的互动过程,以及对旅游者的日常生活世界产生的影响;"文化宰制论"与"制度激励论"则从宏观视角解释了旅游消费的社会分层机制和外部激励因素.这些观点对分析转型中国的旅游消费现象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消费文化的学理内涵与研究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和新重组织.历史地看,我国消费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所谓"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早熟"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消费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一种是对消费文明的倡导与建构,一种是对消费文化的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炫耀性消费已成为转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消费现象之一。从营销管理的视角,炫耀性购买行为本质上是消费者个体在社会比较基础上表达差异性自我的一种符号象征和非理性消费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可从符号象征性与个性化需求、面子文化与关系自我、社会分层与身份认同等多角度诠释其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动因,并应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自身等多方面共同探讨其实践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知识与行动的研究之学术危机的拯救方法就是产生一种新的知识行动研究模式,即是说在"强知识弱行动"和"强行动弱知识"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强知识强行动"研究模式,笔者称这种知识与行动研究模式为"强强纲领"。在这个纲领的推进下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样态即"知识行动论"来解释和说明使知识时代社会扎根的知识行动(知识实践)。从知识与行动之关系演进的逻辑中衍生出知识行动的概念便成为了一种自然的内生过程,这就是知识行动论的知识逻辑。  相似文献   

9.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叙事主题往往是与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要探究和发掘的是: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叙事中,市场条件下和消费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有关经济、生存、日常生活的表达,更多的是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想象来完成对自己本民族发展的自身体验,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共同体发展想象实际上是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10.
面子与消费——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子是一个非常本土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面子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在文献和定性访谈的基础上提出面子是一种符号资源,探讨面子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出有创新性的概念模型,进一步分析面子观念、消费态度、消费取向、消费目的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条件下,人们不仅在争夺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也在争夺符号资源。  相似文献   

11.
略谈法制建设与商业诚信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制建设与商业诚信建设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建立适应信用经济发展的法制体系才能建立和谐的诚信社会,而诚信社会的建立过程也正是法制社会完善的过程。目前,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关键在于扫除征信制度不完善和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两大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2.
高等院校学分制教学排考问题算法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学分制教学中存在的因学生选课随机性所导致的排考困难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启发式的两阶段算法.第一阶段解决考试课程安排冲突问题;第二阶段解决考场分配、时间均匀分布及连考问题.实际应用于高校大规模排考的结果表明,本算法不会产生维数爆炸,计算效率高,可广泛用来解决学分制下的高等院校排考、排课和其他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部分高校研究生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等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消费正在成为山西省高校硕士研究生日常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体育消费的结构还不够合理,总体水平比较低.  相似文献   

14.
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形象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是个体生活必需的自我技术;形象是消费社会的核心要素。通过广告、大众传媒的形象修辞,消费文化赋予商品以符码的意向性和价值,激发人们的感觉和欲望,编码日常生活意识,重组日常体验,建构自我认同,维系了审美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以诱惑而非强制的方式对于社会生活的支配。由此,消费文化参与了商品化和审美化进程中个体的自我设计和表意实践,积极介入了生活方式乃至日常生活的建构和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5.
消费方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消费资料结合的方式,不同的社会阶层其消费行为亦有很大差异。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消费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总体上讲,奢侈炫耀成为这一时期官僚贵族群体消费行为的主流取向,富商、僧侣群体的消费行为日趋僭越、膨胀,而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社会则仍以生存性物质消费为主导生活方式,且表现出消费结构单一、消费资料短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消费社会,服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全方位地牵引社会潮流,唤醒人们曾经被压抑的自我表现意识,并最终主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服装的使用价值正在慢慢丧失,与之相对,服装的“打扮”含义得到强调,其符号价值日益被大众所关注。就消费语境而言,服装在本质上并非是对个性的倡导,而是服从于商业和资本流通的需要。服装也是权力规训的产物,通过建构强有力的服装美学,意识形态完成了对人的身体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7.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18.
审美的话题愈来愈多,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作为一种审美现象重出江湖,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当今学科领域扩容越界,寻求生活中真美的一种体现.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等同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不能视之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或许才能寻求到真正意义的属于劳苦大众的生活中的美,以及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  相似文献   

19.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生活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日常生活态度的转变、对空间实践论述的转变、以及对消费生产分析的转变,对当代人追求自由自在生活,创造"诗意栖居"的审美生存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