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集体化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农村社会的尝试。但是作为集体化替代制度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分散经营模式在市场化、城镇化等多重因素冲击下陷入到了"内卷化"困境中,也促使走出人民公社集体化困境的农民又重新选择了集体化道路。这种"再集体化"与传统集体化相比,在表现形式、基本性质、发展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具有经济上的规模性、治理上的有效性、文化上的契合性等正向绩效。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再集体化必须要处理好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契约规制与农村人情关系、组织运行效率和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平衡,才能使"再集体化"获得长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藏族、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藏族与纳西族关于人神分界宇宙观的比较入手,将“姜日木保”神山(文笔山)和玉龙神山信仰中的纳藏文化交融对藏族和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指出:作为在族源、语系上有同源异流关系、在历史上有悠久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两个民族,藏族和纳西族的神山信仰和关于人与自然的宇宙观、人神分界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因素。通过对两族神山信仰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索两个民族早期很多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崇拜因素,可以看出两族后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相互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西南的许多民族在宗教、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长期的相互交往和融合,因此,对相邻民族的同类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新媒体已全面进入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2015年拉萨藏历新年期间,调研组以藏族新媒体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媒体使用与藏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探讨"媒介化"对藏族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深远影响,并进而思考,藏族社会的"媒化"是否会改变其民族的族群属性。  相似文献   

4.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多维精神资源。以硗碛藏族乡为研究个案,考察硗碛藏族锅庄舞、丧葬习俗中蕴涵的和谐向度的宗教思想可知,其宗教的核心理念是“和”,力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5.
青海贵德地区藏族女孩“头发宴”成人仪式历史久远,富有内涵,是目前藏区仅存且仍在延续的一种文化传统。仪式过程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由准备阶段、迎客、落座茶、宴会、回礼等环节组成,形式多样,集文化与娱乐于一身,其中蕴含了藏族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多种文化因素。在人类学理论层面,阐释头发的文化意义,并与《祈颂姑》进行比较,探讨“头发宴”的社会文化内涵——舅权和礼物馈赠,揭示藏族传统婚姻家庭结构、财富观念、人际网络与社会资本等社会事实和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6.
人名属于一种文化范畴,也是一种语言符号。藏民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民俗风情、语言文字等与人名密不可分,并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随着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藏族人的姓名也是翻译内容之一。在翻译藏族人名时,只有更全面地分析和更深入地了解藏族人名的文化含义,才不会在翻译过程中发生尴尬的事。  相似文献   

7.
藏族传统道德文化中蕴藏着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关系的和谐文化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时期应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努力使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神话的内容,这些神话也象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其内容十分奇特,并且又往往与藏族人民十分信仰的宗教交织在一起。这些神话究竟说明了什么?它们同藏族的社会历史有些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以藏族“猕猴变人”神话为对象,拨开笼罩着它的宗教迷雾,探索它同藏族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女童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国际共识.众所周知,藏族地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唤起藏族女童教育意识的觉醒,对藏族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藏族女性人格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揭示了藏族女性自我教育意识淡漠的深刻社会文化因素,阐明实现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超越是藏族女童自我教育意识觉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嘉绒藏族碉楼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文文献对高大石砌建筑"邛笼"的记载,以及嘉绒地区有关祖源的传说和对琼鸟的崇拜现象,指出嘉绒藏族视琼鸟为祖源,"邛笼"一词意为"琼鸟之巢",该含义与嘉绒藏族的族源有直接的关系,反映了嘉绒藏族的祖源记忆,并认为"邛笼"的产生早于碉楼,碉楼是在"邛笼"的基础上产生的。文中对嘉绒藏族碉楼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碉楼是嘉绒藏族先民自无字的时代传承下来的史书。碉楼是用石头书写的历史,碉楼研究是解读嘉绒藏族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从整体看,藏传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还保留了原始苯教中的许多重要思想,从而在民间传说、伦理风俗、信仰体系、宗教仪轨等诸多层面带有雪域高原的鲜明印记,成为最具地缘特征和神权政治特质的宗教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宗教问题是构成藏区主要问题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宗教信仰仍然是大多数藏族人的精神依托,藏传佛教对藏区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藏传佛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职人员应当成为优秀宗教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爱国爱教,维护祖国统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组织对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3.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在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藏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以歌舞为载体表达本民族对神的敬畏和民族信仰。因此,对藏族宗教舞蹈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藏族宗教舞蹈的艺术性和宗教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教舞蹈的精髓,从而进一步保护和发扬西藏民族文化,更好地引导藏族宗教舞蹈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道德立足于宗教信仰基础之上,但自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性对传统宗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信仰在理性知识膨胀的挤压下不断萎缩,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被消解,代之以理性。然而,理性并不能填补现代社会的信仰真空,这导致现代社会不仅面临严重的"存在"危机,而且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为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超越现代和激进后现代的眼光,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入手,重立信仰价值,表现出宗教反弹倾向,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回归。  相似文献   

15.
藏民族装饰图案艺术受民族宗教信仰、生活民俗影响,具有显著的民族“属性”。同时,根据藏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其文化内容和审美特征又蕴涵了中华传统母文化的“共性”。通过分析藏民族装饰图案的取材内容、艺术表现方式,从图案的起源、图案的寓意等角度,阐释西藏民族装饰图案审美的“属性”和“共性”。  相似文献   

16.
藏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传统生态伦理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权和生存权,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作为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青藏高原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尊重和挖掘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中的合理内容,使其得到发扬光大,既是保护当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创造新的生态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是黑龙江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蒙古族医药发展、蒙文传播、文学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很多藏传佛教寺庙与其他地方寺庙诵读藏文经卷不同,其日常课诵是以蒙文经卷为主,因而喇嘛成为传统蒙古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阶层。直至今天,藏传佛教仍在黑龙江蒙古族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延续的信仰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学界对宗教本质的探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重视;二是把宗教本质平面化;三是忽视宗教的特殊本质;四是把宗教文化外在化。而段德智在《宗教概论》等著作中打破这些成规,构筑了一个包含宗教的要素、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三个层面的理论系统。该系统把宗教要素仅仅视为宗教的“初级本质”,把信仰对象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揭开宗教特殊本质的钥匙,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宗教的“文化本质”概念,从而将宗教的普遍本质归结为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佤族妇女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佤族男女基本是平等的。随着农业劳动的分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社会性别制度的逐步建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佤族妇女的宗教信仰,发现男性在宗教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而佤族妇女则更多是追随者,且信徒众多。在宗教信仰活动和仪式中,佤族妇女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于不同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汉藏佛教界在佛教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识上不断切近,汉地僧人开始集体或单独前往西藏求法,藏传佛教僧人亦躬身达至内地阐发藏传佛教的教义及修行次第。亲至内地初传佛法的藏传佛教著名僧人白普仁喇嘛与多杰觉拔格西,作为扣连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人物,跨越汉藏过往的沟坎与现实局势的困境,凭依宗教领域内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诠释,阐明佛教与社会、佛教与人生等佛教现世价值观,与汉地佛教界人士共同弘传佛教文化,赋予佛教新的解释现代社会的阐发理论和切入模式,力行书写了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