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02-207
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作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遏制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上升,是城市管理中亟待破解的难题。通过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群体与本地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比较分析可知: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位、流入地城市社会管理的滞后等因素,是导致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主要原因。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入手,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樊篱,着力完善外来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体系,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能够实现从源头上预防与减少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2.
弱势青少年生存状况与社会支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雄 《社会科学》2004,3(5):64-73
弱势群体 ,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 ,在英文中称socialvulnerablegroup s① 。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本研究运用社会学实证方法 ,通过对上海市弱势青少年群体中的 2 6 30位个体的生活来源、家庭状况、个人健康及就业、就学现状等调查 ,揭示与解释了弱势青少年之弱与“社会排斥”之间存在的显性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救助与社会支持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以有力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从青少年成长需求出发,确立德育目标,同时重视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辨析,用群体互动、习惯培养等方式,进一步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发展与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青少年群体是创造并使用网络语言的主体.现代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有三个特点,即网络语言中混杂地方方言、高调使用"火星文"和手机短信成为网络语言的传播平台.进一步分析显示,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基础主要有张扬个性、从众心理、娱乐心理、减压心理和抗争心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角色状态,对其使用网络语言的行为宜疏不宜堵,同时应采用开设心理咨询室、减压课等方式,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5.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青少年的正确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是青少年价值判断的基准坐标.加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适应青少年道德发展需要,抓住了构 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青少年的主体性地位,做到知行统一,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蒋平 《兰州学刊》2006,(2):200-201,84
我国社会的转型明显扩大和加深了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规模和弱势程度,处于弱势境地的青少年受社会体制、家庭、群体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出现了教育相对弱化的趋势。因此,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应重视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受教育的程度,使其更健康地发展,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青少年感恩观念培育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文化传承方面: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实现感恩的文化传承;完成传统感恩观念的当代转向,以传统文化滋养感恩。环境熏染方面:积极拓展感恩载体,凸显感恩创新性;定期举行感恩仪式,凸显感恩神圣性;切实完善感恩制度,凸显感恩规范性。榜样示范方面:选拔感恩榜样要做到示范好、引领强;培养感恩榜样要做到持续性、长期性;感恩榜样宣传要做到可学性、激励性。个体教育方面:增强感恩认知度,让青少年懂得"知恩";提高感恩体验度,让青少年体会"感恩";促进感恩践行度,让青少年主动"报恩"。  相似文献   

8.
对青少年实施抗挫折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群体正越来越多地遭遇挫折情境、产生挫折感;对青少年实施抗挫折教育,为帮助他们摆脱挫折的困扰,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升入大学而努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分析相关挫折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青少年挫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预防与调适措施,旨在帮助青少年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挫折承受力,学会正确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青少年网络社会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心理环境、对青少年单一的评价系统、学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群体内部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等,都是促使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要使青少年从根源上戒除网络游戏成瘾,摆脱由此造成的心理危机,仅靠单纯的心理辅导、正面...  相似文献   

10.
徐凤英 《东岳论丛》2012,(8):189-191
流动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违法犯罪中的突出问题,该群体的犯罪具有一般青少年犯罪的特性,同时,又有众多自身的特点。流动青少年作为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都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自身特点,因此要从根本上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必须根据他们自身特殊需求进行特殊保护,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全国流动青少年基础信息库,完善流动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强化对流动青少年重点防控,提高对流动青少年犯罪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1.
问题青少年矫正的困境在于对矫正实质的认识偏差,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是基于预防本身,从而创建青少年内在的自我防御机制。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可以划分为"三重境界",即以不知不觉为特点的放任不管模式、后知后觉为代表的司法矫正模式和以先知先觉为目的的教育矫正模式。这三重境界表达了矫正工作的三个愿景。即可以根据问题青少年所处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矫正。  相似文献   

12.
张白茹 《学术界》2005,1(5):208-212
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环境是青少年道德行为赖以形成的“德育场”,社会环境则决定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以学校为基础,以现实为维度,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充分实现青少年德育环境因素的功能耦合与提升,是当前青少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生鹏  陈刚 《学术论坛》2002,3(6):162-165
青少年亚文化是主文化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 ,由于其主体———青少年亚群体的不稳定、不成熟等特性 ,使其又具有很强的离心矢量。青少年亚文化如果不能在主文化的引导之下良性发展 ,就会同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文章具体分析了青少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人格塑造、犯罪行为诱发和犯罪特点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命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处理生命价值问题所持有的根本观念。随着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的快速渗透融合,以网络为载体,以竞技参与、虚拟角色和生动体验为特征的网络游戏,将游戏的趣味性、竞技性和互动性发挥到极致,网络游戏日益超越传统游戏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而大行其道,由此引出的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日渐受到关注。客观分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影响,权衡利弊,因势利导,对正处于生命价值观形塑关键期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与环境恶化、吸毒贩毒并列的世界三大公害。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找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对症下药,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首要问题。一、青少年心理弱点构成其犯罪自身原因未成年的青少年,生活阅历浅,心理处于极不成熟的状态,自我预防犯罪的能力差。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重点集中于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特征、犯罪原因以及犯罪预防这四个方面。多数学者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来概括犯罪特征,并从网络、社会环境、文化与社会排斥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完善立法、净化社会环境、刑罚矫正与有效社区管理等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给我们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犯罪带来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小红  应辰 《兰州学刊》2010,(8):100-104
近几年来,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在对某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未成年犯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文章从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成因;外来青少年由于缺乏各种社会支持而受同龄群体的吸引,在同龄群体中建立起了封闭而又具有强力关系的社会网络,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是:社会支持不足造成的封闭社会网络,封闭的社会网络导致城市外来青少年主动构建社会支持的能力不足。"互构"的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青少年安全教育与社会安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安全教育问题是社会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青少年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增强其自我防护能力。有效利用青少年安全教育,可以解决社会安全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从青少年开始进行安全教育,更能从长远提升国民素质,减少中后期安全建设投入。  相似文献   

19.
在农村社会日益丧失文化主体性的今天,面临着现代国民教育、市场经济、现代传媒等强势因素的全面形塑,农村青少年已完全接受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建构起他们对"现代"、"发达"、"城市文明"的想象与憧憬,对"传统"、"落后"、"乡村社会"的厌倦与背弃.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成长,同时也导致了三个方面的后果:一是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崩塌;二是农村社区的认同下降,农村社会的迅速解组与衰败;三是农民"城市梦"破灭后将处于"拔根"的困苦之中.这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加剧中国在文化认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困境.针对此,教育的内容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增强对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乡土认同的教育.如此,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整合与维系;有利于农民,尤其农村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会因此而更加平缓、稳健.  相似文献   

20.
社会控制理论是解释和解决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综合治理模式的重要依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目标与社会控制的目标并不矛盾。两种理论取向的整合,将有助于认识我国传统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矫正模式在理念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建构真正具备综合、系统特征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社会服务体系,做到个人层面的偏差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