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家目标的调整影响了史学研究范式的变化。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的"范式"概念,与"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了微妙的契合,也在引入伊始即在理解上发生了有意无意的偏差。"革命"和"现代化"两种范式的主要分歧,一是中国近代史是"一场革命史"还是"一场现代化史",二是应当"以革命包容现代化"还是应当"以现代化包括革命"。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就其学术方面而言,最终达成了具有建设性的共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应当"扩散"、"并存"、"互济",而不是"取代"、"排斥"、"包括",这一共识对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能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史研究者对于其学科建设理论问题研究的重视。在党史学范式研究方面,胡绳运用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视角与方法解读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共党史的进程,并且深刻地阐述了这两种史学范式之间的关系,还有力地回击了“告别革命”论的错误观点。他关于党史学范式问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充实了党史学范式研究的内容,提升了党史研究的理论思维以及为完善党史学的“中介理论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形成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史范式”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领域的主导范式。历经八十于栽,促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学科研究新体系的建立,并推动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是国内与国际学术因素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研究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要把现代化研究范式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结合起来。学术界以前用革命史“两条线”研究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存在局限性。新时期开始用现代化研究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系统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现代化视角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史被纳入到整个世界近代史范畴中.如何解读这样的中国近代史,不同的模式体现着不同的立场和想象.以往的马列主义唯物史观范式,以阶级斗争作为解释模式,旨在突出共产主义革命,但这样简单地把近代史进行过程、事件和高潮的分割,使得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缺乏血肉.现代化理论的出现,是对原有“革命史观”的“不满”和“反动”.其中冲击一回应模式的诠释可谓是一个生动的、双向的解释范式,但也充满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库恩的范式理论不仅为研究科技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平台,而且也为研究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实际上也是新旧现代化实践范式发生替代与转型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出现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它实际上启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范式的转换,使现代化的手段与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逐渐走向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实现这一转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困境与突破:论中国教育学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学的范式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学者在思考、研究、构建教育学问题时所遵循、秉持的基本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导引了他们研究教育学的路向、构建教育学的方式以及解决教育学问题的思维框架,进而形成中国教育学的类同研究传统 ,并规定着教育学的发展方向.建国以来我们经历了来自苏联和西方国家的范式熏陶,并一直受到"西方范式"和"苏联范式"的禁锢和困扰,长期没有形成属于自我独立的教育学范式.中国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范式危机,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学的健康发展.中国教育学范式的创建需从创建主体--教育学者和创建客体--"范式系统"入手.教育学范式的创建与构建将有助于中国教育学学派的创生和中国教育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李欧梵发掘“颓废”的现代美学和文化意义,建构起“颓废”文学史,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这可视为80、90年代重写文学史热潮下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一元,促成了文学史研究范式由社会政治研究范式向文化现代化研究范式转换,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史研究的立场和标准问题,在当下学者对“重写文学史”予以重新审视的思潮下,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第三次辨论的初始阶段呈现出范式间论战的特征 ,辩论出现了两个纬度 :理性主义范畴内各学派之间的论战和反思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挑战。这些学派在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上表现出不可通约性 ,它们之间的论战成为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动力。后来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论争逐渐成为第三次辩论的重心 ,并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 ,随着这一重心的出现 ,两派理论开始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 ,并终于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学理辩论失去了批判和质疑带来的活力 ,趋同显示了辩论的终结。当然 ,这也为新理论范式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1.
封建主义在近代中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造成了中国百年来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在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封建主义残余依然广泛地影响和束缚着人们的头脑,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一次又一次的损失和影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五四"后,现代知识者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提出以现代西方传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为创作范式和批评尺度,有力促进了中国传记的文体变革。现代传记作家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为中国传记观念和创作带来涅槃中的重生。他们站在世界视野的高度,旗帜鲜明地倡导现代传记的"文学性"立场,在促进中国传记的现代性转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传记迎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在创作旨趣上,他们虽有明显的文史分野,轻重有别,但师心使气,各擅胜场,其传记均具有"史蕴诗心"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儒学思潮是 2 0世纪 2 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思想界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从其本质来说 ,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思潮的一种反思 ,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的“西化”价值取向的回应。现代儒学思潮以承续儒家的“统绪”为使命 ,意欲在恢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 ,融会中西 ,弘扬儒学 ,以使儒学适应现代化的潮流。虽然现代儒学思潮关于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存在误区 ,但是这种探索 ,仍然是有其合理性和一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抗战时期实现了两次理论创新,为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从理论创新的视野深入梳理陈独秀两次创新的具体成果及其哲学认识论特征,对于深化陈独秀的思想研究以及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推进理论创新都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从中国历史与现实出发,重视农业的发展、农民问题的解决,提出并实践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思想,要求以现代化的生产力来改造传统农业。毛泽东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延缓了这一战略规划有效实现的进程。但是瑕不掩瑜,毛泽东农业发展思想不失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国今天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探索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失误,也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本来是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化腾飞的双翼。中国传统史学步入近代门槛,是在清未维新思潮中,以新式中小学堂普及历史教育为契机的。20世纪初,所谓重新编写中国历史,主要是编写历史教科书。响应梁启超建设新史学的号召,丁宝书编写的《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率先构建起新式中国通史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最初突破口。其开创之功,不可埋没。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化”理论的新视角,审视中日近代的历史发展,较易发现两者的差异。日本现代化属“外源型现代化”,具备思想、政治变革在前,经济、社会变革在后的“序性”。关于从非物质的精神层面去解释历史,过去我们重视得不够,甚至以其“反作用”来解释其历史作用,也不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条件。在近代以来特定的“现代化”世界大势背景条件下,共同包含其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社会诸多元素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巨大的复杂的多单元网络系统,各单元、要素之间的作用也就是互动的,精神方面、意识形态上的(上层建筑)作用也就是绝对不可忽视、低估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兴趣和动力,应当在教学中突出其时代性,把中国近现代史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拉近该课程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讨论式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纲要"课程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分析指出,毛泽东的社会公正思想,实质上主要表现为对公平正义、民主与自由等的独到理解,毛泽东社会正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围绕着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文化公正等方面开展,认为毛泽东在其一生追求公平正义、民主与自由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伦理思想,为我们现代社会公正秩序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