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美玲 《现代交际》2011,(12):97+96-97,96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鄙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巨著。司马迁不仅刻画了帝王、将相、商人、医生等众多人物形象,还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人物或人性扭曲,或以坚强睿智流芳,或具有传奇的色彩。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将自己进步的人格观融入《史记》之中,不同性格特征的女性人物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
在气势恢宏的史学巨著《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塑造了众多史诗般传奇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隐含着历经坎坷屈辱人生的司马迁的处世哲学,承载着其向往的理想人生境界。笔者将从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入手,从两个方面来浅析隐含于《史记》文本中的司马迁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3.
古代传记散文是我国散文百花园中的一丛奇葩,是当前我们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本溯源,它缘于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中以纪传体的形式首开了古代人物传记的先河。后代的《汉书》、《后汉书》等等基本都是以《史记》的基本体例作为模板,稍作改动。  相似文献   

4.
位于陕西省东北部的韩城是《史记》的作者、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这是一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城。朴实淳厚的民风,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它精致而生动的缩影。这里的司马迁后人,仍沿袭着古老的祭祖习俗。  相似文献   

5.
每一次捧起《史记》,我都禁不住奔流而下的泪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句公道话,便被下“蚕室”,受“腐刑”,极尽了人性的摧残和耻辱。但他对人生却没有绝望,而是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等先哲圣贤的遭遇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完成自己写《史记》的宏愿。司马迁从此忍辱含垢废寝忘食,  相似文献   

6.
橙子 《当代老年》2006,(2):29-29
我们都知道,《资治通鉴》与《史记》被世人称为“史学双璧”,司马迁以独特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使生命与《史记》共同获得了不朽,他为完成《史记》而忍受的磨难使后人对他充满了敬仰;然而《资治通鉴》所遭遇的磨难人们却知之不多。为这部书,司马光率人撰写了l9年,并在很长时间里不得不避居洛阳,在最后还没完成的情况下,因有人上书皇帝说司马光拖延时日,混吃俸禄,他不得已提前向皇帝呈上了这部大书。据此可知,才华如司马光这样的人,有时也是要受点小人之气的。可以肯定,如没人打这样的小报告,《资治通鉴》会比今天更好看。可即使这样,读者仍会为其精练、丰瞻、博大、深广所倾倒,也使后来的几部同类书稿无法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众多人物立传,有帝王卿相、官吏游侠、谋士食客等多种类型的人物传记。但在《史记》中,司马迁却没有给范蠡单独立传,而是作为附传列在《越王句践世家》之末。而与范蠡具有相同功绩的张良却在书中占有专门的传记。  相似文献   

8.
鲁礼敏 《老年人》2010,(2):22-23
《离骚》、《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这些名著既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作,也汇成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可将这些作品推向世界的,却是一位名叫杨宪益的著名翻译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一生的勤劳“翻译了整个中国”,译著均被欧美各大图书馆收藏。可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术译著,  相似文献   

9.
人文圣山庐山是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批准庐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对庐山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司马迁就将庐山载入《史记》;陶渊明在庐山开创中国田园诗之先风;谢灵运的庐山诗成为中国山水诗之鼻祖,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山水画之开篇。  相似文献   

10.
慧眼识人     
战国初年,齐国有一个叫田婴的贵族,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孟尝君田文的父亲,西汉司马迁写《史记》, 说他是齐威王的儿子,大约是错了,或许他是齐威王的同辈人。在齐威王晚年,田婴取得了齐国的军政大权。田婴不仅“私家富累万金”,齐威王又把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封给了他,他在那里筑城,号为靖郭君。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史记》有一个创意,即在列传之中特设《循吏》、《酷吏》两目,这一体例为他身后撰写正史的史家所承继。据有人统计,“二十四史”中有十九史设有《循吏列传》,另有十史设有《酷吏列传》。这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为华夏纪传体史书发凡起例。  相似文献   

12.
佳木 《老人世界》2010,(3):32-33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自杀。”这里提了两个人,司马迁和司马光。本文只说司马迁。司马迁生前忍辱含垢,备受磨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往来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东西方联系通道——丝绸之路之后,中国人民对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地区已有所了解,称这个地区叫“条支”。这在司马迁的《史记》及以后的《汉书》、《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相似文献   

14.
诗由怨生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意思是说,大凡优秀传世之作,都是作者在困顿潦倒时所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不也正是受宫刑之辱而遗《史记》,留下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彪炳千秋吗?“诗由怨生”这一具有深刻美学价值的命题,在我国很早就被提出来了。孔子在《论语》中讲:“诗可以兴,…  相似文献   

15.
劳斯 《老人天地》2013,(11):34-34
在先秦史学界,一直有“秦出东夷”和“秦为西戎”两种观点。比如,历史上,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就认为,秦人出自西方。而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等人的研究,则主张“秦之先世本在东方”。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众多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基于他特殊的创作立场和先进的历史观,这些人物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悲剧色彩。通过拜读《史记》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或骁勇善战,或信守承诺,或侠肝义胆,或心胸狭隘,或醉心于功名利禄,或沉湎于权力争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生百态,读出了世事沧桑。本文即从悲剧人物群像出发,略加阐述,以期"述往事、思来者"。  相似文献   

17.
商鞅之败     
梁绍辉 《老年人》2011,(4):41-41
商鞅姓公孙,名鞅,因秦孝公封给他商于之地,号曰商君,又曰商鞅。他是卫国的公子,故又叫卫鞅。卫鞅听说秦孝公求贤,便由卫去秦。因为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国推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写道:“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相似文献   

18.
贾谊是我国汉初的文学家、政治家,综合吸收了诸家思想。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颇通诸子百家之书"。他的《鵩鸟赋》为贬谪长沙时所作,长沙气候潮湿,又逢象征灾祸的鵩鸟飞入住所,因此贾谊在这篇赋中选择了道家思想来进行自我安慰。《鵩鸟赋》中的辩证思想、生死观以及养生之道,都是对道家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19.
<正>自司马迁在《史记》中首作《酷吏列传》,封建官僚阶层之中便划分出一个特殊的群体。二十四史中,共有116人被冠以酷吏的称谓,其中西汉与东汉的400年间有33名。所谓酷吏,是指极端严格地贯彻执行法律政令、不因任何外在因素干扰而做出丝毫折扣的官吏。班固著《汉书》始将"循吏"与"酷吏"对举,历代史官极力称颂循吏的美德而贬抑酷吏的残酷。但穷本溯源,司马迁作酷吏列传其实并无贬毁之  相似文献   

20.
《职业》2007,(13)
他曾是小学教师,现在,他身为大学教授,带有22个研究生。他曾在文革中偶然捡到一部《史记》,一读便是41年。如今他把《史记》搬到央视讲给全国观众,成为今年最火的明星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