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利用,大学生的阅读行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逐渐走向"碎片化"。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行为模式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总结碎片化阅读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反思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并提出了如何利用"碎片化阅读"的积极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碎片化"阅读现象,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阅读可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既表现为大众现象,更十分普及于大中专学生群体。就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来看,中职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同在,不能回避这样的客观现实,扬长避短、借力发力才是实事求是的必然选择。所采取的对策应包括:支持和利用,理性和引导,交流和思考。而最终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大学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大学生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学习行为和习惯也逐步颠覆传统学习方式。慕课、翻转课堂和移动网络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广泛运用,既满足了大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使高校学习步入"碎片化"。碎片化和整合学习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碎片化不仅给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美好前景,也使医学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分析现代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碎片化"学习模式对医学教育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碎片与整合相结合,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学习,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碎片化学习具有零存整取的特点,适宜制定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它具有内容粗糙、结构松散、周期短暂,草根发声、信息繁杂、方式多元,表达丰富、平台多彩、选择多样的特点。在构建"互联网高校教学"时要着重将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化繁为简、精简全面,组建成完整的"互联网教学"大系统。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摄取知识,碎片化学习慢慢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学习模式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改革和挑战。除了教学单位和教师需要积极应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变化,学生也要尽量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比如学生需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等。从碎片化学习的概念及特点出发,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以此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学习的优势,并着力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碎片化学习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到来,纸质出版物热度减退,数字阅读模式成为人们阅读的新宠。随之应运而生的全媒体,也成为传媒领域中"大而全"传播介质的代名词。传统图书出版理念受到强烈冲击,为适应出版市场的新语境,图书编辑不仅在理念上需要创新,在角色上也需要及时转型。  相似文献   

7.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碎片化学习成为当代大学生有别于传统学习方法的自学模式,分析碎片化学习面对的问题,提出碎片化学习的有效方法并加以实例说明,结合市场上对于碎片化学习的开发应用提高碎片化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90后"大学生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认可人文经典类图书的重要性,对本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普遍存在阅读时间少、阅读主动性低、阅读内容偏好休闲、阅读方式追求简便廉价、对于经典名著尤其是海外书籍的阅读浅尝辄止等情况。基于此,应该从社会风气、图书资源、读书交流三方面入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指导,提供更丰富、更便利的阅读资源,改进"90后"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相似文献   

9.
开设阅读课程可以起到积极"干预"和"影响"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行为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自学能力、自身的文化修养大有裨益。基于对武汉体育学院的问卷调查得知:开设阅读课程对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有帮助,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育院校大学生在阅读方式上更倾向于纸质文献,对自身的阅读现状不是很满意,对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想法,更渴望得到老师的深入指点与点评。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人类传承精神文明的重要活动之一,而大学生的阅读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以陕西省三所民办院校120名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从阅读态度、环境、媒介、方式和内容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阅读取向为载体,思考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特点,以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阅读取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学活动,从而精准推送传统的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在手机平台上便能够阅读相关资料。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教学资源等来建立主体明确、性价比高、容易被学生认可的信息资源库。在这一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来指导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碎片化时间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APP系统来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大学生读书少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根源在于大学生没有领会阅读的精神内涵和本质意义。大学生"阅""读"的精神内涵和本质意义应该是用健康的体魄"照料人的心魄",使身心和谐达到圆满的境地。而"体悟"作为身体智慧与心灵智慧的统一为启迪大学生阅读提供了基础,"对话"则为开启大学生阅读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姜培锋 《现代交际》2014,(6):118-118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阅读革命,对人们的阅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青灯黄卷式的阅读,日益被即时在线浏览等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所替代。如今,阅读促进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面对的共同问题。为了规范和保障各类阅读活动,我国已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作为高等教育阵地,高校图书馆肩负着阅读促进的职责与使命,应及时回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积极进行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在全媒体时代呈现出新的特质,诸如"即时性""立体性""互动性"等特点愈发满足了青年的阅读兴趣。这种阅读方式以即时在线的"文字互动"和"视频图像"替代了排版印制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文章",为大学生"自主性"价值观的发育提供了适宜的阅读氛围。但这种"感性"阅读倾向对"理性"阅读方式的日益颠覆,助长了当前大学生"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蔓延,因而,我们亟需把握新形势下全媒体传播的模式,致力于改善全媒体传播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碎片化学习具有时间碎片化、内容碎片化和媒体碎片化的三大特征,这种学习方式有利有弊,通过对碎片化知识的"复原重构"实现"零存整取",是提升碎片化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时间"碎片化"对时下手机游戏设计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时间"碎片化"下手机游戏的机遇及所面临的问题,总结时下优秀手机游戏针对时间"碎片化"所做出的设计策略,从而表明活用时间"碎片化"对手机游戏设计的重要影响。结论:针对时间"碎片化"做出适当的设计,有助于改善手机游戏的用户体验,满足游戏用户的碎片化娱乐需求。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不仅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受到巨大影响,而且对其政治人格的形成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网络独特的运行方式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呈现出由"点对点"向"点对面"的时空转变,由"中心引导"向"碎片化影响"的机制转化,由"自上而下"向"平等互动"的方式变迁;当代社会要求"传统政治人"要向"现代政治人"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政治参与平台,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及信息平台的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三大困境:政治参与认知困境、政治参与内容困境和政治参与行为困境。对此,在技术层面利用先进技术,过滤垃圾信息,整合碎片信息;在政府层面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引导舆论走向,实行有限实名制,增强网络问政的实效性;在高校层面加强大学生政治法律教育,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水平和媒介素养,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伴随微博的迅速发展,其碎片化的表达、开放式的平台、即时性的信息播报,迎合了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表达诉求、参与政治、倾诉感情的新宠。对3000多条大学生微博文本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微博表现出后现代的趋向。从形式上看,微博表现为消解整体、解构权威、去除中心等后现代特征;从内容上看,微博体现了大学生追求"简单快乐"的人生态度、"政治即生活"的政治态度、"上帝是朋友"的宗教信仰以及"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爱情取向和"即时满足"的消费诉求。网络生态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此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有关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看似繁复,实则略显贫乏。在各种思潮泛滥的转型社会,作为"现实的人",大学生的信仰取向受到复杂意识形态的影响,正在变得愈发碎片化、风险化与多元化。但大学生"信仰的有无",显然不能以信仰宗教与否为简单的切分标准。信仰的确立离不开教育,目前,大学生信仰构建存在自由化倾向与规范化缺失的情况,确证信仰与教育关系的切入点——对高校的理想教育而言,遵循教育原则的针对性,明晰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增强信仰内涵的说服力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