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境识"概念是熊十力哲学体系的基础概念,也是自古至今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持续探讨的问题之一。在"境识"这对范畴发展过程中,熊十力从大乘唯识学入手,认为各种存在的"物象"的本体在心,为体之用,进而"境识"问题又可以归结为"体用"问题。随着现代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及新成果的出现,使得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哲学史上的"境识"关系问题。将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对这个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一些交叉,可以拉近哲学与科学、生活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朱熹的阐释思想一方面承认包括偏见在内的种种理解之蔽是阐释者的存在方式,不可能由阐释主体完全意识与自由支配,另一方面又强调通过长期自觉的修养工夫可以提升阐释主体的存在方式,从而逐渐去除理解之蔽.将修养论与阐释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是中国阐释思想的一贯传统,为解决阐释学理论中偏见的地位与性质、主体与存在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阐释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郭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32-138
熊十力的《心书》(1918)、《新唯识论》(1944)、《读经示要》(1945)等著作既反映了熊十力对王船山的学术思想的认识历程,也大体反映了民国时期熊十力对王船山学术思想的研究情况。《心书》所论王船山学术是熊十力早年思考人生与哲学关系之时对船山“道器一元”论的初步体悟;《新唯识论》则以“翕辟成变”说对船山易学之“乾坤并建”等宇宙观有继承有批判;《读经示要》以“尊生”“明有”“主动”“率性”四说对王船山学术及精神进行了总体评价,其有认同王船山学术之处,也有不认同之处。总之,因熊十力的哲学宗主、宗旨不同,其为学之道与王船山也就同趣异旨。 相似文献
4.
5.
王子威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39-47
公共阐释论的提出使阐释学理论得以深入探寻和揭示个体阐释向公共阐释的上升过程。阐释的公共性来源于多个理解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关注公共阐释必关注如何从一个理解者的阐释拓展至多个理解者的阐释。要解决阐释从个体到公共的提升过程须进入文本意义产生的底层逻辑,深入剖析阐释学循环作为文本意义产生的方式和规则是如何发展和演进的。阐释学循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于文本对象的阐释学循环、内在于文本和一个理解者之间的阐释学循环,及存在于文本和多个理解者之间的阐释学循环。分析阐释学循环在三种类型间的发展和演进,对个体阐释上升至公共阐释的阶段性跨越有着基础性的论证意义。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的阐释思想,除了体现在他对老子的解读与重构之外,还体现在贯穿他学说当中的对儒墨两家所推崇的先王的批判上,他认为儒墨两家所阐释的先王形象,有些也并没有实际依据,一方面是由于先王自己对历史的粉饰,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自己的误读而作出了与原来不同的解释。这表达了他要求对儒墨两家所阐释的经典再重新解读、力求还原经典本来面貌的一种阐释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清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38-43
对徐复观而言,思想史研究是否需要“解释”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根本问题。他主要通过接受并发挥克罗齐的观点来解决这一问题。徐复观由此具有自觉的现代解释意识,并始终将其贯彻于思想史研究之中。对现代解释意识的强调,正是徐复观阐释思想的核心主张。 相似文献
8.
刘守政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52-54
由“摄用归体”到“会体归用”,是熊十力“体用哲学”圆成逻辑。笔者认为:在熊十力后期思想中,一方面,以“心”为“终极本体”的宗旨并没有改变;另外一方面,理论重心则由“体”向“用”的转化、落实,虽无否定“本体”的意味,但更凸显了“用”的层面。 相似文献
9.
李祥俊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最初写作构思中包括境论、量论两部分,大致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存在论与认识论.熊十力没有写出关于量论的系统性著述,但他终生都在思考量论问题,已经形成了实质性的量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证悟本体的性智,以性智统摄量智的明体达用,以涵养工夫实现本心呈现的即用见体.与其存在论上的体用不二、翕辟成变相一致,在认识论上,熊十力把证悟本体的性智落实到量智的发用流行和涵养工夫上,形成了认识论意义上的翕辟成变,从而在借鉴中国、印度、西方三方面智慧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量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泽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3):102-107
荀子是重要的管理哲学家,他的管理思想由管理目标论、管理依据论、管理战略论、管理方法论和管理修养论组成。这些思想经过阐释转换,对于现代管理学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十力先生“乾元性海”命题将“乾元”与人之本性系联起来,在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下,以乾元在人谓之性,乾元之“乾”乃刚健不息之意,故乾元本体在人亦成就刚健不息之性。故熊氏言“性”特别突出“生生之本然”,即人禀此生生不息真几而生,亦当生生不息,刚健向上。但是乾元健动不止并不是毫无险阻,由于坤势凝聚作用,人禀坤有形,与物接触,形成与本心相反的习染之势,障蔽本心,阻碍乾元发用。故人必须破除险阻,畅发自性。因此,熊氏论心性修养时,极为注重生命力的刚健不息。效法坤势的收摄承载作用,熊氏也注重涵养本心,根据《观卦》爻辞,提出“观生”的收敛工夫。 相似文献
12.
饶恒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71-79
本文首先简述了近几十年来范蠡研究的总趋势 ,指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然后对范蠡的籍贯、故乡予以考实 ,认为其籍贯为楚宛地三户邑 ,即古之丹阳 ,属于南阳郡。在此基础上 ,探求了南阳之地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两位人物——楚始祖鬻熊及姜太公吕尚——对范蠡思想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而探明了范蠡思想深远的历史渊源 ,为探求“黄老之学”的产生、形成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万志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121-124
按照扬雄对“文质”关系探讨领域的不同,其美学思想内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创作大赋期间为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形式美的追逐;撰写《太玄》期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研究真与美的关系;写作《法言》以后为第三阶段,主要研究人格精神美和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政治腐败、帝王荒淫是其转变之外因,对文学与美的关系的不懈探求是内因。 相似文献
14.
胡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熊十力的哲学就是要在哲学和知识论之间划界 ,认为哲学的范围就是本体论 ,知识论不在哲学的范围之内。本体论讨论的是终极实在的问题 ,讨论的方法是直指本心的性智。而知识论是向外追求 ,其方法是分析思辨。因此知识论不同于哲学 ,它应属于科学的领域。熊十力这一看法是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西方哲学的知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虽与本体论有所区别 ,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一脉相传的。本体论关心终极的实在 ,知识论则关心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或什么方法才能达到终极实在这样的问题 ,其方法并不是纯粹向外追求。然而熊十力也正确地看到了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论并不能使人达到实在 相似文献
15.
刘朝谦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83-92
扬雄用喜好"雕虫篆刻"的"童子"拟喻喜好赋文学创作的人,其拟喻是对赋家身份的建构和价值评判。汪荣宝在《法言义疏》中认为童子的雕虫篆刻是费力甚多而实用性不强,故价值甚低的行为,扬雄用以拟喻赋文学创作,以表达他对赋文学价值的轻视和否定。汪荣宝的疏义对赋学界影响甚大。然而,汪荣宝对扬雄童子—壮夫论的释义在主要的方面并不正确,其释义对人们正确理解扬雄的童子—壮夫论产生了误导作用。本文认为,扬雄的童子—壮夫论应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中,童子对雕虫篆刻的喜好所导致的童子对文字书写之功利目的的远离,所生成的童子于文字书写中的游戏娱乐之心理必须给予重视,扬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他用经学式"壮夫"的极具价值否定了审美式"童子"的极无价值,用成圣的英雄观取代了大赋作家的英雄观,用为天下思想立法的宏大人生追求抹除了游戏式创作大赋的人生辉煌。扬雄的"童子—壮夫论"如此把赋家在汉代的特定身份和价值敞亮出来,为中国后来的赋家论提供了基本的问题意识,开启了用经学宰制赋文学的理论方向和道路,从文艺学的角度看,其赋家身份的经学建构导致了赋家身份之文学本位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刘长庆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5):92-97
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随感而发到自觉规范的发展过程。入长安之前,他在佛经译文的质朴和文饰的问题上,观点并不十分明确,甚至有相互矛盾之虞;入长安之后主持佛经翻译时期,出于规范和指导翻译活动的考虑,他的态度变得明确起来,即主张译文质朴全译,反对译文删略文饰,同时又具有十分有限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解丽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58-64
扬雄与谶纬学说关系复杂纠葛,之所以如此,源于"谶、纬相同还是相异"的历代学术公案。重新清理"谶、纬论辩"的史料依据,就会发现这一公案的真实面相:争论双方只是立足点不同,其实结论一致,即"谶、纬"内容有异、名称互杂。以此为前提,扬雄与谶纬关系的梳理就会比较清晰,扬雄是"取纬驳谶",吸取《易纬》的宇宙生成理论、"数字生成次序"、"易数的方位排列"、"卦气说"等汉代学术资源,批驳"欺世罔俗"具有灾异性质的"谶符"。 相似文献
18.
略论正确对待中国古代和谐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世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5):126-129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各个方面。如何正确对待我国古代和谐思想,是我们倡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我们要认真钻研,深入分析;去粕取精,古为今用;客观探索,排除偏见;全面思考,综合创新;着眼当前,促进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吴春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2):25-28
本文认为,藏民族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中,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人类的起源以及价值导向等形成了独自的观点,它是藏族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藏族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职业态度是馆员从事图书馆工作经验积累而习得的心理倾向。馆员态度在馆员的行为和品德中具有重要作用。态度管理是目标化、组织化的调控措施及其实施过程。从职业激励机制、图书馆文化氛围、职业态度培训、共感能力、消极态度转变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馆员态度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