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城市经营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营是指对城市可经营的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 ,达到实现城市资源价值最大化、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城市土地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对象之一 ,同时又是十分稀缺的资源 ,应该合理地使用。目前 ,我国城市土地经营模式仍存在许多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2.
城市经营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营是指对城市可经营的资源进行市场化地运作,以达到实现城市资源价值最大化,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城市土地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对象之一,同时城市土地又是十分稀缺的,应该合理地使用。目前我国城市土地经营模式仍存在许多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经营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功能的优化是城市土地经营的前提。城市政府必须以经营理念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范式来配置稀缺的城市土地。城市土地经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有各方面的配套和协同。城市规划和功能的优化是提升城市土地经营效率的基础 ,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阶段和区位控制制度是经营城市土地的关键 ,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交易制度是城市土地经营的重要条件 ,构建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经营的蓄水池。  相似文献   

4.
城市经营是企业家政府理念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以经营的思想去利用城市资源,谋求城市发展。本文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构建城市内部物质资本经营、社会资本经营、人力资本经营及外部城市营销的综合性城市经营模型。通过内外兼顾的经营策略,整合城市内外部资源,发挥经营系统的整体效应,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 ,并在这一概念范畴内论述了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的关系 ,并在经营城市、行销城市理论认识中 ,升华出“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意义和模式。“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核心是城市文化要素的整合与创新 ,在城市文化整合与创新中 ,使城市文化劣势转化成优势 ,使文化优势要素转化成为城市的垄断性文化资源和唯一性文化资源 ,通过“城市文化资本”运作 ,创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应红 《兰州学刊》2005,(3):118-11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做后盾,而我国国家财政实力薄弱国营资本有限却长期把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垄断权,将民营资本排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外,从而造成国家财政吃紧,投资瓶颈约束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本文试探索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义.  相似文献   

7.
周裕锋 《甘肃社会科学》2007,(1):119-120,133
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新形势下,中心城市应该进行有序的土地资源开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市的土地经营与管理重点首先在于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然后按照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市场调节土地二级市场的机制配置土地,并在开发中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出发点的选择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二个完全不同的出发点:一种意见认为,城市土地是劳动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这就是所谓的“商品论”。因此,他们把城市土地的所谓“价值”作为城市土地价格和有偿他用的物质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它本身没有价值,不能买卖,不是商品,而只是一种经济资源,但是附着于土地上的土地资本是商品。于是,城市土地租金就成为城市土地价格和有偿使用的物质基础。这种对城市土地的经济属性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二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要正确认识城市土地的经济属性,关键在于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的科学区分。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市场城市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城市土地需要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城市土地市场中的主体市场必然是国家直接参与经营的垄断市场,是全面展开的市场。在城市土地的垄断市场上,政府不会出卖城市土地的全部所有权,始终保持着“在必要时可以依法有偿使用或者收回已经允许他人有偿使用的土地权利”。政府部门不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根据国家出租城市土地的基本原则,确定和调整城市土地的用途、期限和城市土地租赁价格。城市地产所有权为工商企业所有,由于城市地产所有权仅是城市土地所有权中的一小部分权项,是部分…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水 《学术论坛》2002,(5):62-65
我国加入WTO后 ,城市面临着土地规模无限制扩张、总量失控、土地收益流失严重等问题。城市经营作为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为我们突破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 ,实现城市建设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和完善土地市场机制来阐述它们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韦伯职业分层的三个标准,认为再就业经济地位(收入)是衡量失业者再就业职业地位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保定市300名失业者的实证研究,着重考察了失业者拥有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其再就业经济地位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集中在嵌入的网络资源)对失业者再就业经济地位有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却出现“失灵”现象。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保定市在正式制度“缺位”的社会结构转型期须重视社会资本对再就业经济地位的效用与局限性、应进行正式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再就业培训等人力资本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部的金莲川草原上,至今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古城遗址,这就是沉寂了六百余年的草原国际大都会———元上都。古城始建于1256年,初名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继蒙古汗位,这里遂成为临时都城。开平汗庭的建立,在蒙元史上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件。蒙古国前四汗的统治中心都在漠北和林地区,从忽必烈开始,统治中心转移到了漠南汉地。元上都有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垣,外城平面呈方形,周长8 800余米。元上都的四关范围十分广大,每一关厢地带都如上都城址一般大小。依据调查材料,四关内的遗址大致可以分为官署、仓址、驿馆、大型院落、店铺、民居和兵营等几类,是上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上都周围发掘的元代墓葬,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汉人家族墓地;一类是普通蒙古人的墓葬。羊群庙奎树沟地区发现的元代祭祀遗址和石雕人像,反映了元代蒙古上层贵族对天和祖先崇拜的思想。在羊群庙出土4座汉白玉雕像的祭祀基址,应是元代权臣燕铁木儿三代祖先的宗庙和燕铁木儿本人的生祠所在地。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在城市归属问题上呈现出地域归属感、群体归属感、身份归属感等方面的不和谐。究其原因,既与我国体制性障碍、不合理制度、城市社会对农民工认同程度低、进城成本高等因素相关,也与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有很强的关联度。要实现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和谐健康发展,应以强化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为切入点,同时辅以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必要配套措施,为农民工归属城市社会构建和谐体制,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和人力资本条件,使农民工更好地走进城市、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4.
农地制度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是一种激励系统和分配机制。虽然延包和流转改变了承包制资源配置的要素内涵,由于当前离农者教育水平不足以支撑其城市职业选择能力和就业能力,留农者又无能力满足安全性和精良化的公司化、园区化或合作化的现代高效农业生产要求,对于多要素组合发挥作用的制度而言,缺乏专业农业生产者的农用地、资本、技术等多要素组合属于低层级资源配置。优化农村人力资本是提高农地承包制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城市经济振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和贯彻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领城市房地产业。节约用地,搞好规划,妥善经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依法执政,实现城市的振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近代重庆文化为中心,提出“战时首都”、“城市近代化”、“江山之城”三个开发传承近代重庆文化资源的新视角。开发与传承近代重庆优势文化资源,应建构重庆文化理论,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面向世界的重庆新文化理念,培育“江山重庆”主题品牌,探寻城市发展、社会和谐和近代重庆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的平衡,建立事权统一的历史文化遗产核心管理人,完善立法,突破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困境,把重庆建设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7.
土地增值是城中村改造的经济支撑,城中村改造的焦点是土地增值利益分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中村土地增值的影响因素,指出影响城中村土地增值的显著原因是位置变化与外部性影响。在对西安市城中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组建长期利益分享联盟是解决土地增值利益分配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完成城中村改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邺城与安阳城是否同为一城的纠葛由来已久。邺城建于春秋 ,作为都城始于曹操 ,后赵等相继以邺城为都 ,公元 5 80年毁于大火。以邺城为都的同时 ,安阳城已经存在 ,位于现安阳城附近。考古发现证明 ,安阳不仅是殷代晚期的都城 ,更是殷代早期都城所在地。安阳与邺城历史上有过互相管辖的历史。安阳城自东汉晚期以来 ,一直存在且位置没有太大变动。安阳城与邺城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两座不同的都城 ,历史上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王明德 《殷都学刊》2008,29(4):20-27
都城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它的产生是聚落演进的结果;作为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又是国家演进的产物。中国古都的起源在聚落形态上表现为从部落联盟中心的大邑逐渐演进到王权国家曲都城;时间形态上表现为从三皇五帝时代的都邑发展到夏商时期的都城;地域形态上表现为从黄河上、中、下游的广泛分布渐趋集中于中游的中原地区;建筑形态上表现为宫殿、宗庙等大型夯土建筑物的出现。随着宫殿和宗庙的出现以及聚落中心功能的加强,至夏、商两代,真正意义上的“四方之极”,即政治、军事、经济、典仪及文化中心的都城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有限与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本文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耕地资源有限对粮食供给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建议:支持粮食主产区生产的同时,兼顾非主产区的经营;既重视主粮生产,又鼓励杂粮种植;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双重鼓励农民种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