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现实的人性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 ,对人性进行科学的抽象 ,不仅是可以的 ,而且是必须的。抽象的人性一般还只是表明了人性与兽性、神性的区别 ,还不能揭示群与群、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因此 ,要具体地把握现实的人性 ,就必须在抽象的人性一般理论的导引下 ,高屋建瓴地观察和把握处于不同的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中的人性的具体形态即人性个别 ,它包括“群”性和“个”性。只有这样 ,对人性的研究才具有具体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人的方法论,并为人的研究提供基点和参照系.“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与人性实践在相关领域的人性概括和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人性假设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人性假设理论为人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为人性涵化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人性发展提供了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是人生哲学的基础."五性说"立足于具体的个体人性产生与发展的整体过程,揭示了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生命成长历程中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的总和."五性说"突破人性抽象单一论、人性预成论、人性相同论,澄清人性的多重方面及其内在关联,阐明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动态生成性和可选择性,反映和阐释人性的真实状况,对于人性理论发展与人生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乃祝 《兰州学刊》2009,(10):133-136
人性问题是人类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观点。文章在分析中西历史上的各种人性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性观: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二是人性的生成性,三是人性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5.
周前程 《江汉论坛》2008,1(5):57-60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人性发展史上,思想家们往往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理智属性等不同方面来探讨人性.而马克思的人性观则是总体人性观或系统人性观.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马克思认为人性是"本己"的,从人性的具体表现而言,人的本己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因而人性是一个有多种属性组成的复杂系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具体、历史的特点.总体性是马克思人性观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6.
几种人性假设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理论层出不穷,但真正在现实世界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却并不是那些纯粹的人性形上学,而是一些具体学科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它们主要是“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和“文化人”这五种人性假设。这五种人性假设在具有特定的合理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的同时具有理论上的片面性和边缘性以及实践中的误导性与偏差性,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7.
论人性的逻辑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研究在当下陷入困境 ,如何提出一条既不同于传统与现代哲学 ,又不同于后现代哲学的新理路是人性研究的重要课题。这里我们将人性界说为人作为实体所杂有的诸属性之整体。这些属性间 ,有的具有逻辑关联 ,是谓逻辑同质性 ;有的不具有逻辑关联 ,是谓逻辑异质性。实存于特定个人身上的全部属性 ,相互间具有实存同质性 ;分属不同实体的属性 ,相互间具有实存异质性。忽视了逻辑异质性 ,以为只靠某一特定的逻辑化理论体系就能把握人性的整体 ,进而造就新的人性 ,这是传统和现代人性理论的僭妄之处。后现代式的人性见解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人性的逻辑异质性基础上 ,寻求逻辑化的理论智慧与基于实存同质性的生存智慧或实践智慧的互补 ,或许是走出困境的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8.
邱培彪 《江淮论坛》2014,(3):127-131
性朴论是被长期忽视的儒家人性论,它事实上是儒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这种理论对人性之或善或恶持较中立的态度,但同时也肯定人性含有善的潜质。《荀子·劝学》、《礼记·学记》、《中庸》等儒家教育哲学经典,都有性朴论。《中庸》的名言"天命之谓性",说的不是善之性,而是质朴之性。是质朴之性而不是善之性或恶之性需要教化,这才是根本的儒家教育哲学理念。与性朴论相关连的儒家教育哲学,充分肯定了人性平等和人性的可变性,二者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9.
尽管许多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都曾提及社会的文化习俗对经济的影响 ,但他们都没有明确地把人性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他们忽略了人性、人性的变化 ,以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性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巨大影响。他们都没有真正把人性因素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从人性角度解释经济增长和发展 ,把人性因素考虑进经济增长模型 ,从而增加对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重大变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人性观包括自然的人性和社会的民性。民性善使哲学层面的人性理论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为理论向政策实践的转化作了铺垫。《淮南子》又提出“节欲”“反性”说,完善其关于人性的理论,为其治国理论服务。《淮南子》人性观在现代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2.
人性善恶的话题是古今中外学术争论的焦点。历史文明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观和权力观。而“性善论”与“性恶论”思想在各国政治实践的不断碰撞,一次次印证着人性善恶与权力运用的紧密关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日益高发,因此在权力规范的问题上应综合考虑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合理之处,既要对人性之善充满信心,更要警惕人性之恶,将德治与法治结合,编织制约权力腐败的制度之笼。  相似文献   

13.
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性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韶林 《齐鲁学刊》2002,1(3):63-68
管理的科学性不应仅仅依据于对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征的认识,而应依据于对人的基本属性和各种需要及具体人的特征的认识。对人的基本属性的认识要求科学的管理必须尊重人、爱护人、信任人、提高人,必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郭沂 《齐鲁学刊》2005,(2):10-15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和早期孔子开 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 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  相似文献   

15.
孟子性善论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良心本心作为性善论的立论基础,是人的道德本能、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的集合,其显现过程是从道德本能出发经过道德理性逐渐上升到道德意志的过程。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而是性本善论。  相似文献   

16.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不可以提纯抽象为空洞的"善"与"恶"的情感本体。这一情感本体即是血缘亲情,它构成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又是"性相近也"的确切内涵。因此,不同于孟、荀的"性善"与"性恶"论,孔子的人性观是以血缘亲情为内涵的"亲情之爱"。  相似文献   

17.
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育对象,即是对人要有科学客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的科学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的两条主体性规定尺度是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分析认为:从认识人的具体操作层面来看,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作为认识和分析人的首要尺度。以此为据,在把握现代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主要特点基础上,进而分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面理解社会结构问题,雅诺斯基的公民理论和文明社会理论为分析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它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马歇尔和哈贝马斯的积极成果。虽然哈贝马斯和雅诺斯基的社会结构四大领域划分理论及其分析带有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性质,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但这种理论也确有独到之处,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社会运作的复杂性,并为马克思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带来了有益的补充。在当前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这种理论是有积极的理论启发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在概述人性假设及相关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从产生背景、主要观点、主要管理措施和评析等四个方面对“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等人性假设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