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系统阐述了为什么要利用资本主义以及怎样利用资本主义等问题,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能够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个重要观点。革命导师列宁在继承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阶段”,社会主义因素才“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这不仅为我们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而且这一思想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较好的印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能够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思想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有力印证,既表明其思想理论的前瞻性,同时也再次证明他们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十月武装起义前后,列宁关于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思想,指出列宁关于“计算和监督”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时期以及夺得政权之后的社会发展思想,这主要表现为缓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以及主张利用资产阶级专家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与正确处理两制关系的深层思考陈海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特别是其继承、捍卫和发展者已有的思想,也是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对此,人们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5.
面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利用资本主义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实践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6.
列宁、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进步、更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社会,但社会主义却需要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作为其进行建设的物质基础。对于俄国和中国这种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直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肯定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列宁和邓小平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  相似文献   

7.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它是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努力探索的成果.马克思晚年关于经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是这一思想的萌芽;列宁有关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构想,标志着这一思想的初步形成;毛泽东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这一思想并使之中国化,标志着这一思想已趋于成熟;邓小平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把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的一个重要思想。本文在对这一思想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提出 ,十月革命前、1918年春、192 1年春及 192 1年 10月以后 ,列宁论述的国家资本主义 ,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变化 ,在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这一变化过程 ,揭示了列宁对商品经济认识的深化过程 ,同时也是列宁社会主义观“根本改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问题上提出了崭新的思想.这种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生产方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存在着共同点,都利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三是从生产力水平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应当向资本主义学习。邓小平理论有助于克服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左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毛泽东依据马列主义关于利用与借鉴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于如何利用、借鉴资本主义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了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由于"左"的思想束缚,毛泽东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排斥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拒绝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错过了一些难得的机遇。分析毛泽东放弃利用与借鉴资本主义的社会根源、理论根源、认识根源以及思想根源,有利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总结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赵文 《南都学坛》2012,32(4):93-97
列宁主张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利用西方先进设备、科学管理技术来发展现代工业。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现实依据是俄国落后的国情,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根本目的是为了战胜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当前,我们要在正确认清资本主义文化实质的前提下,按照"吸收与批判并举,更重批判"的基本原则来利用资本主义文化;要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之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去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邓小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客观地、科学地分析了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一,根据事物普遍联系性原理,指出孤立起来求发展是不可能的;其二,根据矛盾特殊性原理,独具见解地提出了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论”;其三,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提出了改革开放“试”和“看”的思想;而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诸多具体方法。因而,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正确地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形成了系统地利用、借鉴资本主义的思想,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当前研究邓小平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提出的"让资本主义绝种"思想,人为地过早消灭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三大改造的任务提前完成,造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模式化和商品经济理论探索的中断,导致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走向误区.毛泽东在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上的失误,给我们今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经济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深刻阐述了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 ,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刘少奇关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给我们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试论毛泽东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邓小平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又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不同的时期相继提出、发展了如下马克思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观点:1. 允许资本主义在中国存在和发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改变社会主义经济落后状态的必然要求;2. 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是马列关于过渡学说的主要内容;3. 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需要;4. 学习和汲取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流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充分认识到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认为利用资本主义应发挥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创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斯大林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毛泽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进行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邓小平加大利用资本主义的力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存在和发展,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主要取决于我们党的政策。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就要按照既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坚持社会主义,不搞资本主义的原则来对待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成份。为此,需要解决好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与确保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系,允许发展与加强引导和管理的关系,允许适度剥削与控制过度剥削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道路也是曲折的。目前,资本主义仍在发展,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却进入低谷。文章在简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20世纪末期经过几次大的调整所创造出新的局面以及前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的基础上认为: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人心的向背;理论的创新,直接关系政权的更迭;为民的多寡,直接关系执政党的存亡。由此感悟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执政党的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