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春秋时代穆叔(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但并未对此作进一步的解说,尤其三者的主次、属性等均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论证对三者的意涵界定和关联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穆叔在提出“三不朽”时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无高下之分;孔颖达在注疏《左传》时明显地认为立德高于立功、立言又可能在立功之下;钱穆等则认为立德较高,其余二者不分轩轾;倘若从儒家重德的立场来看,立德当属最高,立德、立言皆应受德的制约,且二者只要遵循德的制约,性质难以区分高下。“三不朽”需要一个人在生前完成,是重在现实社会与社会群体,属性是入世的;“三不朽”所谓不朽,仍有时空的限制,与所立之德、功、言的影响有关,属性是重质量的;不朽还存在一些恶的形象,“三不朽”意在鼓励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属性是正面的。可见,“三不朽”是人人皆可企及的,是有益于社会群体的,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是大众追求的人文精神,也是文学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声名乃是他所创造价值的一种标志.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即很重视“名”.孔子就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认为人死以后,其名不显于世,是一种遗憾.而所创造的价值愈重大而深远,则其声名亦可随事业而传不朽.所以鲁国的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讲事业的不朽,包括立德、立功、立言.“德”、“功”、“言”三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是他“一家之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司马迁把“立德”、“立言”、“立功”作为人生的三大价值取向,认为在挫折和逆境中忍辱奋进是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人们应当珍视生命,面对死亡应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要死得其所,要死得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 ;在主体实践的层面上 ,强调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立德、立功、立言 ,注重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与追求永恒的人生意义的相统一 ,注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相统一。在当前 ,我们应该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 ;在主体实践的层面上 ,强调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立德、立功、立言 ,注重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与追求永恒的人生意义的相统一 ,注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相统一。在当前 ,我们应该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姚剧《王阳明》塑造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真三不朽”的圣贤形象,王阳明一生为社稷和黎民百姓立德、立功、立言,并将三者有机地统一在“致良知”的人生境界中.姚剧《王阳明》全面地展示了主人公坎坷和美好的一生,性格鲜明,气势恢弘,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完人的形象,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所批《水浒传》与《西厢记》是其批点的两部代表作。从总体宗旨上说,《金批水浒》侧重于通过“立言”来表达“立德”、“立功”的社会追求和社会政治伦理关怀,《金批西厢》则侧重于个人性情追求和人生关怀。在批评风格上,前者显得慷慨激越、高古悲壮,后者显得超妙深婉、绵密禾农丽。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除了受批评对象本身的制约外,一方面与金圣叹所处的“天崩地解”的时代社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的特殊的人生遭际和文化性格有关。在这里,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个人追求和普遍命运。  相似文献   

8.
对企业员工开展人生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孔子倡导的为实现大同社会而奋斗的人生目标,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观和自强不息、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今天教育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十分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人生三不朽。但凡有点本事和抱负的人,都想往这儿努力一把,以求不朽。在隋朝那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开创了盛唐贞观之治的唐太宗,立德、立功,都很圆满地做到了,也就差个“立言”了。这时候,就有人不失时机地出来拍马屁了。贞观11年,著作佐郎邓隆上表奏请编辑唐太宗文集。但唐太宗不同意,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章,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意思是…  相似文献   

10.
生死也叫“来去”。来是偶然的,去是必然的,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只能“来去匆匆”,而无法做到“来去自由”。生是无法选择的,死也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在短暂人生里究竟干些什么事,“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梁实秋语)却是可以自己决定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来去”,按《三字经》的说法“人之初,性本善”,那意思是说,人不论从哪里“来”,都是很洁净的,但“性相近,习相远”,到了后来,特别是到该“去”的时候,那差别就大了。有的“质本洁来还洁…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资源学"创生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教育资源层出不穷的问题和矛盾催生以处于游离态的教育资源为研究对象的教育资源学的问世,以全面系统地揭示教育资源的本质、分类、规划、配置、管理、评价、抑制浪费等规律及各类教育资源的性质、特点、功能、分布、开发、利用等规律。教育资源学的创生具有非常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然性,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图书馆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状,提出了建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内容和人才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实施“政府雇员制”打造“有限政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就政府雇员及政府雇员制和有限政府的内涵界定入手,从我国当前部分地区实施"政府雇员制"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建构"有限政府"的问题;为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有限政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契机.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学和传媒学领域里,"泛媒体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学术思潮。在学术著述和高校教材中,"泛媒体论"就是将技术性的信息栽体或者将互联网的技术衍生物泛化为"体制性、机构性的媒体"的一种学术话语现象。中文学术话语体系中出现的"泛媒体论","跨语传播"是其文化背景,西方传播学是其理论根源,互联网扩张是其技术根源。在"新技术革命"的语境下,"新媒体"是"泛媒体论"对媒介形态和信息方式的一种误读,正是这种误读却加深了"媒体"概念被泛化的程度;在"新媒体革命"的语境下,"自媒体"则是"泛媒体论"转译"wemedia"或"wethemedia"等学术命题所生发出的一种"零概念"性"伪媒体",旨在夺取"媒体话语权",进而危及合法的"传播体制"和稳定的"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5.
学习和实践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我市商业跨越式发展,提高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素质成为关键.因此,构建商业系统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得到适度超前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性但又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立足中国文化和现实创建"合作"的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创建中国经济学,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经济学的中心或中心之一。中国经济学家需要一反以“竞争”为主线的研究框架,转向以“合作”为主线,创建“合作”的经济学,即揭示人类经济行为中合作规律的经济学,以“竞争”为主线的经济学,其哲学基础是个人功利主义和自由...  相似文献   

17.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鲜明时代特征,回答了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基本内容的全面解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质;强调了在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领导者上任后追求政绩本是正常的,应该的,但目前有少数领导干部由于政绩观出现偏差和扭曲,追求 的政绩是创造难度相对低的、某方面的、畸型的、甚至虚假的政绩。本文分析了各种类别政绩的特点及少数领导干 部政绩观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直接、言词原则是现代法制国家普遍遵守的刑事诉讼原则 ,它蕴含了民主与进步。在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中全面确立直接言词原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没有一种保障审判程序自治性的环境和条件 ,这一原则就很难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切实贯彻 ,因此 ,全面确立直接言词原则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司法制度和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不免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占据思想界主流位置的种种世界主义的主张形成一种紧张的对峙.《独立评论》围绕"如何树立民族信心"的讨论,正是这一"紧张对峙"的反映.通过对这一讨论的内容、背景及其与"本位文化"论战的关联等多方面的梳理,试图展示以胡适为代表的"西化"派学人在国难日渐深重、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昂的现实面前的坚持、妥协和困窘,以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各种思潮既对立又相通的生动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