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华夷之辨"的思想是《春秋》大义之一。所谓华夷之辨,是要辨明诸夏(华夏)与夷狄之间的不同。华夷之辨是道德之辨和文化之辨,而不是种族之辨和民族之辨,华夷之辨无种族主义色彩,华夷之辨也无民族主义色彩。孙中山之民族主义完全是来源于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国家思想和理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彻底背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辨"的思想,孙中山之民族主义异于"华夷之辨"。凡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之论者皆失之。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之梦,其实现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基座,"中庸"、"王道"和"世界主义"思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3.
self-esteem从西方心理学界引进而来,中国心理学界一直将之翻译成"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中国文化中的"自尊"与self-esteem在多个维度上存在着不同。Self-esteem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或者情感,具体表现为自我胜任感、自我价值感或者这二者的结合。中国文化中的"自尊"包括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个体自尊"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民族自尊"指的是捍卫自己民族的尊严,抵御外侮;"文化自尊"指的是尊重和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不可以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要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本土文化中的"自尊"在涉及的内容、情境、应对方式等方面都和self-esteem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4.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丰,"所涉范围之广,所论亦颇精湛".先生之论今古也,承廖季平先生及蒙文通先生之说而又更进,且明确提出以"经"与"经说"分别为说之论.先生以经学即是经义之学,"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为中国文化之总汇.是先生以经学即内圣外王之学,惟于历史中求经学,始能见经学之意义.先生亦提出"经学将来之正路"在于出入西大学术,吸取、改造西方优秀文化,排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反而求之六经",弘扬民族文化中之优良传统,消除民族文化中之消极因素,从而兴起新儒学.  相似文献   

5.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之举.近代以来,承载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西式文化的碰撞、冲突与整合塑造了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周恩来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伟人,以"复兴文化、振兴中华"为己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经济与文化建设并行,既奠定了民族文化之本,又夯实了民族文化之基.周恩来在推动实施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下,强调文化发展的群众性与民族性,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他们应积极阐释中国古代文化并汲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观、"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崇尚道德之价值取向、强调对群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等,都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盛行着"华夷之辨"的思想观念."华夷之辨"要求严格区分华夏族和少数族,夸大了二者的差别和对立.尽管"华夷之辨"的提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这一命题本身是错误的,其危害也是严重的."华夷之辨"观念的错误在于否认民族的平等性、民族的融合性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融性.它助长了大汉族主义,肇始了闭关自守政策,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相似文献   

8.
1928年,《西南民族研究专号》出版,为中国学界"西南民族"集团研究之嚆矢。"九一八事变"后,地处西南的学者深受"救亡图存"使命的感召,提出整合自然和人文科学进行"西南研究"。1948年,江应樑代表南方学界提出"西南学"构想。从"西南民族研究"到"西南学",是西南研究趋于高潮的产物,反映学界运用进化论的观点,将西南社会中的某些文化特征看作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在现实社会的遗存。宏观上把握西南文化发展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通史;同时,考虑到西南大区内部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阐述了广东、四川及西南边疆社会文化的独特性,无论得失,对于今天的西南学术研究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9.
"和合文化",即和谐、融合之文化,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渊源。传播"和合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何以提出"和谐世界"主张,消解国际社会许多人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种种不安。倡言"和谐世界",契合不同文化内涵的"和谐"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掘人类文明宝库中共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和合文化"传播提供了现实的文化语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和合文化"传播赢得了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无论从表演的内容,还是从演唱的技巧方面,都是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发展而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声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民族声乐之精粹,"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和发声技巧,体现着"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因此,它才能服务于人民大众,体现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