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脑力劳动支出与收益的非对应性: 社会主义传统工资体制的常态 社会主义改革史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程序选择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强调利益刺激、调整利益关系放在首位;在调整利益关系上,又往往把较大幅度地提高知识分子工资待遇置于突出位置。例如苏联,1987年7月1日实行新工资制度,将工人工资提高20—25%,  相似文献   

2.
人的利益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课题,深入研究人的利益问题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再调整。我国的改革实践,以承认人的利益为前提,调整了人们之间利益关系,也发展了人的利益,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也造成了人们观念的一系列变化。第一,利益意识觉醒。我们曾在一定时期把个人利益视为禁区,把个人利益特别是个人的物质利益当作资产阶段的东西加以批判,压制扭曲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双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改革现行工资制度势必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工资改革,实质是按照工资决定市场化要求对工资模式的重塑。工资模式,则包容了工资分配的主要机制和基本规则。要顺利推进工资制度改革,不可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工资模式进行认真研究。一企业分配的目标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引导企业,国家调节劳动力市场;企业决定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工资工作的问题很多,如平均工资比较低,工资标准有些乱等。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要求马上解决所有问题,全面改革工资制度,这是不可能的。但如何逐步地进行一些必要的合理的调整、却是值得研究的。有人认为首先应解决平均主义的问题,也有人认为应解决工资水平低的问题。我认为,工资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形式,分配归根到底要  相似文献   

5.
我厂目前是全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骨干企业,建厂8年来,我们的产量扩大了100倍,产值年均递增74%,税利年均递增67%,1991年产量达25000吨,创产值3.5亿元,实现利税7120万余元。我们能有这样发展速度和效益,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我们注重搞活了内部分配,在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的前提下,运用工资激励机制,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一、着眼效益立足改革,把“工效挂钩”办法引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 我厂从1988年开始实行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办法。在引入“工效挂钩”办法、改革内部分配体制中,坚持了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整体效益原则。搞工资改革,要把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作为调整职工收入的前提条件,贯彻到实际中,则是以企业当月实现的全部生产利润作为分配职工奖励工资的主要依据。效益高,职工收入的绝对值也相应提高,效益低,收入绝对值相应也低,无效益,则无奖励工资,这样将职工切身利益与企业效益紧紧绑在了一起,同时,也强化了职工的全局观念。职工收入随企业整体效益增加而增加,使职工尝到了甜头,也增强了企业的内部活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进行旨在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大规模工资体制改革。我国现行工资体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向是什么?我认为,从分析按劳分配原则的现实条件中可以对此得出有益的认识。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揭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必然性,阐述了按劳分配规律的实现条件、基本要求和作用形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1993年劳动部在颁布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劳动制度改革总体设想》中明确提出要推行工资指导线以来,于1994年,劳动部就在成都、深圳进行工资指导线试点,1996年又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三个中心城市进行试点,1997年劳动部又选择了上海...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劳动就业与工资分配体制也有个市场化改革的问题需要研究.对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具有哪些规定性?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究竟应当确立怎样的目标?这是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此谈些与理论界某些观点不同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企业工资具有多重规定性比较具体的经济范畴总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必然体现着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和商品经济关系的多样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1993年劳动部在颁布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劳动制度改革总体设想》中明确提出要推行工资指导线以后,劳动部于1994年就在成都、深圳进行了工资指导线试点,1996年又在包括北京在内的3个中心城市进行了试点,1997年又选择了上海、大连、山东、长春、河南、四川、江苏等7个条件成熟的省市进行试点,并规范试点地区工资指导线实施办法.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继续扩大试点地区,使这项全新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办法由点及面、稳步地在全国推行开来.工资指导线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将其量化,在推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工资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这是由两大制度所处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及现实的经济体制、企业体制的完善程度等原因决定的。由前者决定的工资差距有客观性、必然性,但缩小、消除差距存在着“阶段”性障碍;由后者引起的工资差距有非必然性,与体制的完善程度同政府及企业的制度设计有密切关系。所以,研究工资差距的原因应从这两个方面探讨,缩小工资差距的途径应从这两个方面寻找  相似文献   

12.
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本文所讲的经济利益关系,着重指分配关系,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如何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当前需要研究、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见解。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主要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重点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其中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人们  相似文献   

13.
改革的实质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中的街谈巷议,社会思潮的激荡,心灵的震颤,所发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利益关系的变动即利益再分配有关。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改革的深化将引起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更为深刻的调整,”“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说在产品经济和“大锅饭”体制下,人们的利益要求还能被抑制在心理的深层,“空对空”尚可应付得了的话,那么,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一、现行工资体制存在的弊端现行企业工资体制存在的弊端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平、低、乱、死”。“平”就是指企业工资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劳动成果无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就助长了工作惰性,压抑了劳动积极性,阻碍了企业劳动效率的提高。这一点是我国现行工资体制最主要的弊端。虽然通过改革试图拉开职工的工资收入的档次,但收效甚微。奖金有平均化的趋势,实际上已成为工资性补贴,并不体现奖勤罚懒的作用。“低”就是企业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由于我国长时期把工资当作维  相似文献   

15.
<正> 当前,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同志们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在改革中怎样才能理顺工资与物价的关系?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改革实际中的难点.我们想联系深圳特区的经验就这个问题谈点意见,供大家在改革探索中参考.工资与物价的关系本质上是按劳分配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关系何谓工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就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简言之,工资即是劳动力商品的卖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因为劳动力不是商品,它不是劳动力商品的卖价,而是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和一部分集体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的基本劳动报酬形式,  相似文献   

16.
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是国民经济分配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范畴.研究并解决好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问题,使之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工资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较好地解决了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但是从改革的深度来要求,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并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加以解决.目前来讲尤其是事业单位“活工资”用活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略论﹃工资争议﹄□魏民于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项制度特别是工资制度已加快向市场化方向改革。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国家充当分配主体和由国家确定工资标准的非市场化的工资制度,产生了许多弊病和新问题。对此,我们要在马克思以劳动力商品论和劳动价值论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出现不同的利益群体。妥善地协调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生活的主题,而法律手段在群体关系调整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就是规定和确认人们利益的强制性行为规范的总和。在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发生变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律应适应社会变动,以最小的代价最大可能地满足社会利益群体的愿望;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原则对各种利益及利益群体进行衡量,以确保最重要利益的优先地位,并达到全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利益群体关系的法律调整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民主立法,首要的任务则是确立科学的立法原则。这些原则包括:1.目标优选原则;2.平衡发展原则;3.政府公正原则;4.民主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工具书,说法不尽一致,但对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所作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都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不是商品为前提,肯定社会主义工资本质上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部分。这种观  相似文献   

20.
<正> 如何深化我国的改革,已经为举世所瞩目.而当前怎样把握和处理好经济的发展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我们一方面希望改革加快步伐,另一方面又要求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而在两种体制交替并存的情况下,两种体制的矛盾和磨擦问题很多.改革的深化将引起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更为深刻的调整,这种利益调整的阻力很大,搞不好将波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特别注重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改革波折所带来的起伏.改革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只有发展社会经济,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深化;另一方面,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离不开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